課程培訓學習總結

才智咖 人氣:1.11W

新課程所帶來的衝擊和挑戰,通過本次學習我深感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理念、專業能力對其發展的重要性。

課程培訓學習總結

一、專業知識是新課程教學的基礎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紮實的歷史教學專業知識。它包括歷史

學科專業知識、一般科學文化知識、歷史研究和教學的學術能力、歷史教育教學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

第一,掌握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歷史新課程採取中外歷史合編模組加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

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同時,由於模組間的內容有交叉,縱橫交錯,這就

要求我們對歷史知識要有一個橫向的整體掌握。歷史教師只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深入透徹地瞭解歷史新課標所列的主體教學內容

及相互間的關係,才能明白它們在歷史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在歷史教學中通觀全域性地分析教材,靈活把握處理每一節歷史

課,使知識在教學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號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現,從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歷史知識的無限生命力和價值,引導學生在歷史的海洋中暢遊,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掌握廣博的多學科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掌握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近幾十年來,史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研究程度也不斷深入,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歷史新課程教材所採納,歷史教師應密切關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新動態、新成果,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專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第四,掌握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近年來,我國曆史教育教學研究產生了大量的成果。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重要資料。近年來,在研究歷史新課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歷史教學專業期刊上刊載了歷史新課標方面的許多學術論文和經驗文章,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拜讀並借鑑,讓我們的專業發展少走彎路。

第五,掌握良好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資訊傳播多樣化的現代資訊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物件——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這樣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二、專業理念是新課程教學的指導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是支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中學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重構自己的理念體系。

(一)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鑽研

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要認真思考《普通曆史課程標準》對教學、學習評價、課程資

源的利用和開發等方面的建議並結合學校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貫徹。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精神,特

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後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二)轉變課程觀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國家明確規定,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制度,課程管理也由國家統管制逐步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分權決策制。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必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不必完全忠實於教材,而只是將教材作為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也不應僅僅是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執行者、使用者,也應當結合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地歷史課程資源。通過編寫校本歷史教材,成為學校課程的研製者、開發者,從而形成正確的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

 (三)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於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責現在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

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中學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資訊源。

2.由中學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四)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中學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五)轉變學生觀

新課程站在中華民族復興和素質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不再將學生當作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權威下的“奴僕”,而是將學生視作教學的主動探索者、參與者、與教師平等的合作者,將他們視作學校教育教學關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學資源,需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正常需要,關注他們全面成長。

TAGS:學習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