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男擅公關女擅闖

才智咖 人氣:2.48W

  求職,始終是高校學子中的熱門詞彙,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最熱點問題之一。近年來,對於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國家和相關部門紛紛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在目前,大學生找工作始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惑。

求職:男擅公關女擅闖

  當前上海大學生的求職方式和途徑有哪些?獲取求職資訊的渠道有哪些?求職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惑以及如何處理、應對這些困惑?畢業生求職意識和求職觀念是怎樣的?畢業生求職成本……這一系列問題都是上海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這份調研報告有助於大學生選擇恰當的求職渠道,以實現就業目標,緩解就業壓力。

  報告摘要

  為了更好地瞭解大學畢業生求職路徑和現狀,在由上海團市委委託,上師大青年學院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所做的《民生為本與當代青年2010年上海青年發展報告》中,其中一部分為《期待與困惑上海大學生求職路徑調查》。

  課題組對上海市高校畢業生求職路徑進行了全面調查,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市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路徑進行了全面瞭解,調查隨機選取了上海地區12所高校的461名畢業生作為調查物件,其中男生167人,女生294人,71.1%的被調查畢業生來自上海本地,其中本科學歷佔到一半。本次調查樣本涵蓋了42個專業,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上海地區畢業生的基本情況。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空前發展的時期。高等學校擴大招生無疑是好事,但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大學生群體作為當前社會中的特殊求職群體,具有高學歷、低經驗、人數多、易塑造等特點,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突顯。

  調查所得資料截止於2010年6月30日,正是大學生拿到文憑、獲得學位的畢業階段,他們有些已經簽訂協議上崗,有些剛剛落實工作單位,但仍有近30%的畢業生沒有明確的就業意向。

  關鍵詞·託關係

  求人不如求己女大學生2個月輾轉5家公司,僅有一次靠介紹

  女生小嚴畢業於同濟大學中文系,她的求職經歷現在想來還有些“傳奇”色彩。

  大三下學期開始,小嚴就早早為工作做起了打算。她在網上看到某語言學校正在招聘實習生,想到自己素來以文字見長,便投了簡歷,並在一週後正式入職。在語言學校裡主要擔任助理工作的小嚴對這份工作“感覺不錯”。除了工作上的溝通,小嚴和同事及外籍學生也建立了不錯的私交。一日,得知一名留學生有意在上海找打工,熱情的小嚴主動為他介紹了一份兼職。誰知卻因此被老闆責罵。“我和老闆吵了一架,決定辭職了!”小嚴說,這只是一次“導火索”罷了,事實上,語言學校的經營並不理想,“本來或許就做不長”。這次實習僅僅延續了兩週。

  此後,小嚴的求職經歷繼續“一波三折”。她再次向網上公佈招聘資訊的某民營外貿公司投去簡歷並獲得錄取。那段日子同樣“不堪回首”。“小公司的運作很混亂,一個人要做好幾個人的事兒,整天就是被四處差遣跑腿,非常辛苦,老闆也是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所以沒幹幾天我又辭職了。”這次辭職讓小嚴體會到了自己找工作的底線。

  小嚴的第三份實習是一位同班同學介紹的。這家廣告公司規模也不大,但因為是熟人介紹,所以小嚴放心地去了。擅長文字的她原以為能通過實習,順利成為一名廣告文案,誰知道這家廣告公司就在小嚴入職後的一週因為經營不善,開始將員工一一遣散,而實習生小嚴則首當其衝。

  眼看身邊的同學紛紛開始實習,簡歷上仍舊沒有“拿得出手的”的經歷的'小嚴繼續在網上觀望,班級輔導員得知她的經歷,將她介紹到了隸屬於學校管理範疇的一家廣告公司實習。“畢竟是學校的企業,比之前的幾家都正規很多。但是實習了一個多月後,他們問我是否有意留下,坦白說我還是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文案工作,就離職了。”小嚴說,公司方面對她的表現還比較滿意,但因為對方想要找一名能夠長期留用的實習生,“我也不應該耽誤大家的時間”。

  之後,小嚴陸續參加了在學校舉行的招聘會,並且一直在觀望著各大企業招聘和各類招聘網站,每天都在不停地“海投”簡歷。終於,某媒體集團旗下的一份日報招聘世博實習記者,因為招聘人數較多,此前沒有任何媒體經驗的小嚴成功錄取,進入了“理想”的行業領域。“這段實習維持了將近半年,雖然沒有報酬,但絕對是我後來找工作的敲門磚。”自此,小嚴正式跨入了素來“門檻”不低的媒體圈。

  雖然自己找到了中意的工作,但留用卻不如實習那麼容易。今年3月,原來實習的單位明確了留用意向,小嚴深知自己必須另謀出路,又開始了漫漫的求職征途。“至少比過去多了一條亮眼的實習經歷。”果不其然,不久她直接向上海另一家媒體投遞了簡歷,並最終簽下了錄用協議。

  短短兩個月內,小嚴總共跳了4次槽,輾轉了5家公司,最終才得到了一份穩定的實習工作,為求職打通了門路。在這5次應聘中,僅有一次來自於學校老師的介紹,其他幾次均是通過自己或朋友介紹而獲得的機會。而在學校招聘會上投出的簡歷幾乎都石沉大海。

  報告解析

  半數男生“託關係”,女生更喜歡與用人單位面對面

  據統計,2010年總共有630萬大學畢業生,比2009年增長了20萬人,其中上海高校畢業生人數達16.8萬人,比2009年增加1萬人,增幅為6.7%。這樣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畢業生中,有36.5%的男生在當時還沒有找到工作,而女生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為33.33%,略低於男生。但總體而言,到2010年6月30日為止,仍有逾三成的被調查大學畢業生尚未找到工作。

  調查發現,女生遭遇的求職陷阱明顯少於男生,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男生表示自己曾經遭遇過求職陷阱,其中42%是由於“缺乏經驗”。在求職渠道上,有55.5%的男生通過熟人介紹找到工作,而女生則更傾向於自己與用人單位接觸。結果表明,在畢業求職過程中,男生更多地動用了社會關係,而女生更主動地尋找就業機會。這或許可以解釋女生求職經驗更豐富,因此不易陷入求職騙局。

  在就業準備時間與性別的交叉分析中發現,34.5%的被調查男生在畢業最後一年以前就開始為工作出路做打算,而近一半的女生直到最後一年才開始進行就業準備。調查分析顯示,有一部分男生相對於女生更早地開始考慮就業問題,並開始相應的準備工作。但較之就業率來看,起步略晚的女生卻並不示弱。

九成多畢業生認為:社會關係在求職中有很大作用

在本次調查中還發現,畢業生的就業渠道選擇具有“方式多樣,有所側重”的特點。調查結果顯示,有94.8%的求職畢業生認為“社會關係在求職過程中有很大作用”。

和小嚴一樣,學生們都認為,一方面通過雙方都比較瞭解的人進行推薦,可以增加雙方的信任度;另一方面,無論是得到網路成員的直接幫助還是間接幫助,都已經比其他學生擁有了更多就業機會。

而“直接與用人單位接觸或登入用人單位網站”也成為畢業生求職的主要渠道,同時從已就業畢業生自評結果來看,直接接觸的滿意度也名列前茅。此外,有26.2%的學生同時還選擇了招聘網站進行求職,但滿意度卻普遍偏低。

專家視角

學生早準備、學校早指導有能力者不愁找不到工作

作為此次上海大學生求職路徑調查專家成員之一,黃洪基教授對上海大學生求職狀況也做了深入解讀。“可以說,在大學生求職路徑上,我們通常認為的主流渠道,包括政府和學校主辦的招聘會等各類形式,對大學生就業的幫助並不明顯。反倒是那些‘非正統’的招聘網站或是人際資源幫了大忙。”黃教授坦言,現在各大高校都面臨著學生就業率指標的壓力,“學校壓到學院,學院壓到班級,但就業率考評根本就是學校、老師和輔導員‘不能承受之重’。”

黃洪基教授表示:“市場上的空缺與學生自身的意願不可能完全匹配,這其中常常呈現出差異,學生們必須做好心理調整來接受現實。而資源的匱乏對學生和學校及社會都是沉重的壓力。”

黃教授告訴記者,此次求職路徑調查主要面向高校、大學生以及家長等社會各界人士,希望能夠為大學生求職提供有效的參考。雖然學校推薦就業的滿意度遠低於學生自主求職的其他渠道,但黃教授仍舊堅持建議加強學校在求職中的作用。“學校的導向作用體現並不明顯。在為畢業生提供社會支援方面,應根據畢業生的求職資訊需求特徵提供幫助,提供畢業生甄別和應對求職陷阱的能力。而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存在偏差、求職心態出現問題而且不良的求職行為亦時有發生,學校應針對這些問題對畢業生進行指導和干預。”黃教授介紹,校方還可以參考國外的模式,增強與企業的聯絡,共同開展針對就業的課程和指導。“希望學生更多地通過學校獲取就業資訊。”

雖然就業壓力嚴峻,就業困難重重,但“只要目標明確,有能力的人不愁找不到工作。畢竟學生的自身素質才是決定性因素。學生們還是應該早做準備,到最後一年才開始考慮就業已經太晚了。”

 關鍵詞·求職成本

簡歷、拍照、置裝……為找工作砸下一個月的生活費

復旦大學畢業的張榮求職經驗豐富,大大小小的面試參與過不下數十回。“第一次面試的時候什麼都不懂,平時在學校穿什麼,面試那天也就穿著運動鞋、休閒裝去了。”張榮回憶說,自己到了面試現場才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他們穿著正裝,我穿著運動鞋,連簡歷上的照片都還是大一入學時拍的證件照。”

這次面試幾乎“註定”會失敗。面試結束後,張榮沒有回學校,而是直奔商場,到品牌店砸下了一個月的生活費,買了一身職業裝和一雙黑色高跟鞋作為“戰袍”。之後,她搜尋學校bbs,和身邊的兩個同學一起“團購”了某家人氣很旺的照相館證件照套餐,“連化妝加服裝,160塊。貴是貴了點,但是有一張好的照片可以給簡歷增色不少。”

張榮後來進入了一家外企hr部門工作。初級入門的hr最基本的職責就是篩選應聘簡歷。“每天看幾百份簡歷才發現一份‘好看’的簡歷有多重要。”

 報告解析

大學生求職花費70%用於“交通”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預期花費金額少於300元的佔35.4%,值得注意的是,預期花費金額超過3000元的佔13.2%,甚至有10.1%的學生選擇“不惜成本”。再對照畢業生的實際求職成本,發現少於300元的佔到45.9%,與預期花費基本一致。

求職花費的分佈中,花費主要集中於“交通費用”的佔70%,而集中於“製作簡歷”和“拍攝證件照片”的學生則超過了六成,“購買服裝”和“通訊費”則均高於35%。

關鍵詞·求職陷阱

招聘時說好去市場部進公司後突然降為接線員

上海師範大學會展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kely今年2月經人介紹進入了上海一家五星級酒店市場部實習。4月,hr告訴kely準備好自己的各種檔案,預備在下一個星期三正式簽約。

週一,hr忽然打電話向她詢問對另一個職位是否有興趣。“說什麼發展前景很好,才特別照顧我。”kely覺得十分疑惑,“原本的職位我很喜歡,為什麼忽然要換崗位?”謹慎的kely向周圍酒店業內的人士打聽,才知道這個所謂“特別照顧”她的職位屬於前臺部的“後臺”,負責客房內線服務的接線,。不但從市場部行政人員突然降為接線員,並且,後來經過hr證實,接線崗位還實行24小時倒班制,每週要值幾次通宵晚班。

kely頓時覺得難以接受。經內部知情人士打聽,kely得到的解釋是“酒店一名中層經理的侄女點名要了市場部的空缺位置”,硬生生把kely擠了下來。雖然滿腹委屈,她還是自動離開了酒店,另謀出路。

報告解析

僅三成大學生在受騙後選擇報警

調查顯示,以招聘為名收取培訓、服裝、保證金等費用的求職陷阱最多,佔到23.3%;而藉機宣傳公司或是在協議合同中設定陷阱欺騙應聘學生的比例各佔到18.8%。據分析,畢業生遇到求職陷阱的原因,主要是畢業生求職心切,對於資訊的判斷和辨別能力還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在遭遇陷阱後,近一半的受騙學生選擇和老師或父母訴說,僅有三成會在事後向警方舉報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有約20%的學生表示採取消極不作為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