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三字經作文四篇

才智咖 人氣:7.13K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三字經作文四篇

三字經作文 篇1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學校就開展讀背《三字經》課程。據說《三字經》已經流傳千年之久,這本書聚集了千年的文明和傳統的文化。

《三字經》裡有歷史典故、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一精一華。例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說明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如果年輕時不刻苦學習的話,到老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我深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小的時候就要認真學習,長大才能有所作為。還有一句讓我銘記在心:“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老師告訴我們:一個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其次是見多識廣,學會計算,懂的道理。以前,我只知道向父母撒嬌,現在我知道要孝敬父母和尊敬老師及年長的人。

學習《三字經》後,不僅教會我們怎樣作人,還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各方面的知識,讓我們陶冶情一操一,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美德,激發我們學習興趣,使我們可以健康成長,成為祖國有用之材。

三字經作文 篇2

記得有一首歌曲這樣唱道:“最愛說的話啊,永遠是中國話,字正腔圓,落地有聲,說話最算話;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每當想起這首歌,我胸襟寬廣,每當我哼起這首歌,我深情萬丈!是呀,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多自豪呀!

記得我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唱《三字經》,她說,《三字經》是中國傳統文化,要好好背。所以,每天晚上爸爸媽媽都讓我朗誦一小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表演《三字經》背誦成了我拿手的節目,這也成了我向表姐表弟們炫耀的法寶。可是,有一天,我們幾個小孩玩的不亦樂乎時,卻因為一個小皮球吵了起來,當大人們過來勸說時,我們各說各有理,到最後都委屈的哭了起來。到了晚上,媽媽沒有再讓我背誦《三字經》,而是給我講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孔融讓梨,從那以後,我和小夥伴們再沒有因為這些小玩具打鬧過……

好笑的是,我小時候,每當讀《三字經》時,總是把一聲讀為三聲,把二聲讀作四聲,這時,爸爸媽媽都會耐心地幫我改正,他們還經常用普通話與我交流,可是,由於我是奶奶帶大的,聽慣了萊蕪方言,所以,每句話中都流溢著方言。所以,爸爸媽媽商量一番,決定讓我反覆聽《三字經》的'朗讀錄音,反覆跟著誦讀,反覆跟著吟唱,時間久了,我自己也就慢慢地能字正腔圓地背誦《三字經》了。

再後來,每天晚上,媽媽都會結合《三字經》給我講一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黃香溫席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孝心的可貴,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知道了環境的重要性,孟母斷機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勤學方能成功的道理……

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還堅持每晚與我共同讀書呢!

真的,我喜歡《三字經》,喜歡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三字經作文 篇3

我對《三字經》這本書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以前比較通俗地把這句話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出名”,可其中也蘊含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有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這本書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真是教會了我不少知識呢!

三字經作文 篇4

我相信大家都讀過《三字經》吧!《三字經》裡有兩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子的母親曾為了他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割斷子織的布來教育他。就因為這樣,孟子才明白什麼是半途而廢,才可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學家。

像孟子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說詩仙李白,他小時候很聰明,而父親卻一天到晚讓他讀書。有一次,李白看見父親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著走著,看見一個年邁的老奶奶拿著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杵,在河邊的石頭上使勁地磨著,李白便覺得十分奇怪,好奇地問:“老奶奶,您在幹什麼?”“我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奶奶邊磨邊說。“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呀!”李白驚訝萬分。“只要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磨成的。你們讀書也不是一樣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李白聽了,心裡不由一動,馬上回到書房,專心地讀書來。最後,李白終於成了歷史有名的詩人。

還有很多名人因為小時候貪玩,而領會到一個一個的道理。雖然我們不會像孟子和李白一樣逃學,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