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學習心得

才智咖 人氣:1.25W

《三字經》學習心得1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字經》學習心得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而最大的收穫是對學生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學習心得(2):

我家有一本不太新的《三字經》書,裡面有拼音,有插圖。

關於我學《三字經》的感受,我想說三個方面——

一、學習《三字經》的過程

可能是從我會說話沒多久,媽媽就開始教我背《三字經》了。最初,我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會背幾句後,爸爸媽媽都表揚我,我更覺得很有意思。

後來,我揹著揹著,就不想再背了,因為我覺得《三字經》太長,我又不想知道它的意思。

再後來,媽媽給我報了國學學習班,在這裡我明白了《三字經》的一些意思,便逐漸背了下來。

二、學習《三字經》的內容

《三字經》共有6部分:第1部分是說學習重要的;第2部分是說孝敬禮儀的;第3部分是用一到十講日常生活的;第4部分是說四書等著作的;第5部分是說中國朝代歷史的;第6部分是說小時候好好學習,長大有作為的。

三、對《三字經》的應用

我覺得每一部分都很有用!有時我還用裡面的語言呢!我舉一個例子吧:有一次,我看到電視上說四川地震災區的孩子很可憐,我就給爸爸媽媽說:我們去領養個孩子吧!爸爸媽媽說我有同情心,我馬上說:人之初,性本善。嗎!我把爸爸媽媽都逗樂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呢!

小朋友,如果你有時間,也來學學《三字經》吧!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穫!!

《三字經》學習心得2

從事國小語文教學20個年頭,長期盯著現行國小教材,對古文化的關注很少。只是模糊地覺得古代學堂研讀《四書五經》,學習方式是死記硬背,上基本持排斥態度。除了上學時讀過教材選編的部分古文內容和幾部文言小說外,沒有系統地讀過古代經典。我真正對經典加深認識還是從聽陶繼新老師的報告開始。他舉的自己和同事讀書經歷的對比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陶老師堅持背誦中外大家的“經典”而成長為全國著名的教育家,退休後每年都有幾百萬字的著作問世;而他原來的同事也堅持讀了數十年的書並沒有質的提高,對陶老師的飛躍大惑不解。陶老師依據自身的經歷和見聞指出:“我讀的80%以上是世界大師的作品,雖然沒有成為大師,但在思想上與大師在一點點地靠近。你讀了26年的書,多是三流四流的作品,思想認識有時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可能下降。”陶老師還專門針對教師指出:“眾多老師們都在模仿名家的教學,但學不來;缺少的不是技巧,缺少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積澱。”出於對陶老師報告的再學習,我從《三字經》開始嘗試了對“經典”的研讀。

《三字經》是南宋以來求學者的啟蒙讀物,僅千餘字,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初讀第一遍,我變有了如獲至寶的感覺,深為自己積澱的淺薄和未能早日研讀而愧疚,也初步領略了“經典”的豐富內涵。難怪《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的整理者發出這樣的質問——“作為中國人,有幾個人讀過《四書》、《五經》?……即使是一名專門學習中文的大學生,又有幾個人可以背誦《論語》和《大學》?而這一切,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即可做到。”陶老師主張“循著大師的腳印前行”,認為“經典裡有產生思想的思想”。他的忘年交“老咪”年僅13卻“飽讀中外名作而又詩文俱佳,出口成章而又哲思飛揚”,被譽為——“少年奇才”。“老咪”的成才佐證了“經典”的力量。

在從網上搜集關於《三字經》的資料時,我發現《三字經》有很多版本,因為每一朝結束以後,後一朝代都會把前朝的歷史編寫進去。對《三字經》的解讀也有多個版本,見仁見智,良莠不齊,以我這初學者的認識能力,居然分不清何為正宗。一次回老家時意外地從父親那兒得到了清代古版《三字經》,讓我再次加深了對“經典”的感悟。思想彙報拜讀清版,才知道《三字經》本身還有詳盡的批註,網上諸多沒有見過原著的“學者”的註解與之相比實在太不“經典”。回想在班裡進行《論語》誦讀時,學生購買的《論語》也有十幾個版本,章節的編排順序亦有不同,看來因為不同編者對“經典”的理解不同,所以“成果”亦有差別,而要想真正探尋原著大師的思想,還得選擇最權威的`版本,閱讀最原始的“經典”。

對照《論語》、《三字經》和我們平時致力探究的現代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一脈相承。如果對古代經典加強研讀,必能對搞好現代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準確把握新課程改革的主旨,也必須加強對現代綱領的學習。於是,我重新翻閱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和《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等書,再次感受了豁然開朗的感覺。“老咪”的父親王輝湘認為:“宇宙浩渺無邊,而人的生命卻是有著極限。在有限的人生中,要讓老咪讀到世界上高層次的書。所以選讀之書,必須取乎其上而不取乎其中,取乎其中而不取乎其下。”即便在老咪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王輝湘給老咪所讀之書也不是一般孩子常讀的通俗的小人書,除中外著名童話外,便是偉大詩人的精品之作,以及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的經典之作。可見,只有“經典”才能把人帶上成才的高速公路。

陶繼新老師遍讀世界典籍,50歲開始著意背誦,十年連續不斷,親身感受到60歲的今天記性居然比十年前好,文思居然比年輕時快。讀書不在貪多,重精;經典不能只讀,要背。陶繼新老師和“老咪”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應珍惜時光,身體力行走進經典,背誦經典,領會經典,藉助經典的力量提升自我,引領學生步入成才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