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10篇

才智咖 人氣:2.0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三字經》讀後感10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啟蒙讀物《三字經》最為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著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著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著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著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

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

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著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三字經》讀後感2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蘊含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著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後感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記得5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並要求我背出來了,那時的我因為覺得簡單,讀起來還朗朗上口,所以作為一種樂趣來唱讀的,但並不知道其中含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日積月累,我漸漸知道了三字經裡有著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讀著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爺爺奶奶的長孫子,所以爺爺奶奶比較寵愛我,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所以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要為他們做些什麼。

因為我比較貪玩,還迷上了看電視和玩遊戲,每當父母要求我去學習、複習功課時,我都會感覺他們好過分,在剝奪我的快樂童年,我還會為此和他們大吵大鬧,亂髮脾氣!想到這些,我真是無地自容啊!明白“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的意思後我才深深懂得,我以前的想法是多麼的自私,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儘量少讓他們為我操心。我還要自覺地幫媽媽分擔家務,讓她少操勞,多點時間休息!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還有很多,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現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留著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錯過一次就少一次,甚至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年少的時候不學習,到老了就沒有什麼作為。學習就如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玩而停下學習的腳步。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如果一味貪圖快樂,就會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能充實我們的頭腦,能讓我們知書達理……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勤有功,戲無益”不就告訴我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後悔的嗎!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永珍,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洗滌。在這些精煉短小的語句中,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4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處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裡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潛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5

其實《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不可卻的入門之書。據材料引見,《三字經》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全文結構嚴謹,文筆天然流利,深入淺出,講究押韻,朗朗上口,很是適合背誦識記,百讀不厭。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輿、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普遍流傳而又言簡意賅。

在如今的每個家庭都只要一個獨生後代,許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呈現都是家庭作風不良或教育不嚴而形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的權利和嚴格要求後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獨生後代有許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經》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以身作則、從國小起,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溫暖床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長輩,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呈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名作《三字經》作者具有不凡的歸納綜合和言語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髓,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數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建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起頭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碩的知識。

其實《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是並非枯燥的說教,它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結交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記得我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就天天教我們唱讀,讀起來真的是琅琅上口。自從學校下發三字經那天起,我都在認真的讀,理解其中的意思,三字經不愧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涵蓋了歷史、地理、天文、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這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需要後人繼續傳承的。

《三字經》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講述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短短的36個子字,概括了當今教育的核心理念,家庭、學校、環境的教育作用,我想只有三者之間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學生和自己的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和孩子的2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孟母為了孩子的學習搬了三次家,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孟子逃課,被孟母用斷機杼的方法來教育他。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環境很重要,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天生調皮,活潑,好動,往往會犯下一些小錯誤,這時家長們就會打罵孩子,以至於孩子的心靈受到打擊,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和父母在心靈上產生溝通阻礙,孩子就會不想學習,厭學、怕學、慢慢的放棄自己。所以作為家長,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

在孟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的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確實如此。現在很多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把孩子送到學校來就認為是老師,學校的事,家長們都忙著去娛樂。不會關注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教師還不能體罰他的孩子,只要稍有體罰,動不動就對學校、老師興師問罪。

不管怎樣,我們只能說幹一行愛一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教學方法上應不斷改進。教不嚴,師之惰,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懶惰,要創新教法,要有一種不怕苦、不怕麻煩的精神,我覺得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是為人師表,為人父母,應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後人中才會增加一些說服力,只有這樣,才會向真正的教育目標靠攏,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7

看完《三字經》,筆者認為它是一本啟蒙書籍,一本教育書籍,一本歷史書籍。

毫無疑問,《三字經》裡面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作為一部儒家經典之作,裡面那麼精彩。古人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三字經》正是如此。

學習《三字經》,學會做人。

《三字經》從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到“融四歲,能讓梨,弚於長,宜先知。”為止,例舉了“人、孟母、竇燕山、父、師、子、幼、老、玉、(黃)香、(孔)融”十一個例子,直接道出下面一句“首孝悌,次見聞。”不管做什麼事,都必須首先要孝、悌,然後才能見、聞。《三字經》安排的有儒家之風,但又不失其本色,依於儒家,卻超過儒家。此後,《三字經》便介紹了一些最基本的自然人文知識。包括某數、某文、三才、三綱、三光、四時、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然後來了句總結的話:凡訓蒙,須講究。

做人不能忘本,做書也不能忘本,接下來《三字經》將儒家中的其他經典書籍介紹了一遍。不管是四書,還是六經,春秋三傳什麼的,全有。這樣還好,接下來繁雜了,然而卻是《三字經》裡最為重要的、能夠為中國人所感到自豪的、感到欣慰的東西:中國上下五千年,當然不包括清朝,晚清那會兒算上,那還叫欣慰、感到自豪?學歷史,可以先讀《三字經》,這裡全有那事,是一個骨架結構。《三字經》接著就說怎樣學歷史: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三字經》厲害,最後連祖師爺孔子都搬出來了,這是個偉大的突破,講孔子的醜事,輸給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嚇得不敢再出遊了。但這是引出下面一大堆的人物來教人如何學習。這一段,就舉了“孔子、趙普、路溫舒、公孫弘、孫敬、蘇秦、孫康、朱買臣、車胤、李密、蘇洵、祖塋、李泌、蔡文姬、謝道韞、劉晏、樑灝。這些名士,舉出男士還好,女子有兩個那就不得了了,這完全打破了尊男卑女的傳統觀念。中國古代古代的女子是沒有地位的,李清照沒有,謝道韞沒有,蔡文姬沒有,武則天龍興之前也是沒有的,所以說《三字經》不朽,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

學習《三字經》,學會做人,做一位中國人。

《三字經》讀後感8

本學期,學校科研處組織全體老師觀看百家講壇視訊: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併發了相關學習資料,這次學習,是我真正走進了《三字經》。看視屏之前,《三字經》的內容我知之甚少,只會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後面是什麼內我並不知曉。看了錢教授的解讀之後,我對《三字經》有了新的認識,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聞了,我要補上這一課。

《三字經》是故人智慧結晶的經典,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它採用敘事和倫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典故,從上古社會到清朝結束,把各個年代都列出來了,文路清晰、流暢。《三字經》的內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體現出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蘊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淺。從《三字經》中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來教育學生,又能啟迪心智,既是一本難得的幼兒啟蒙讀本,又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

我比較欣賞這幾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環境、方法、時間、恆心的影響,我們現代教師更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更好的發展。為人師、為人母的我感到慚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老師,不單單是教學生會做題就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挖掘數學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長中的學生走正確的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要教的東西很多,要教學生懂理,尊敬師長,友愛同學;要交學生懂得謙讓,互相幫助,寬以待人;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傾聽他人;要教他們做到彬彬有禮,井然有序……

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養,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作為教師,要了解歷史,借鑑歷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引經據典,同時運用聖賢的智慧,教書育人。讓我們認真學習《三字經》,繼承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的三字經對每個人都不陌生,回憶自己的兒時,那時候,對三字經中的所表達的含義都不能完全弄懂,但是依舊會乖乖地一字一句地重複著長者的誦讀,時間久了就能倒背如流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這本《三字經》在中國流傳上千年,它們又是怎樣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啟蒙之物呢?現在的我又一次翻開幼時的三字經,才發現自己又有新的.感悟。

兒時讀《三字經》更多的對裡面延伸的故事感興趣,孔融讓梨,孟母三遷……但是如經發現《三字經》包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帝王君主的成功失敗,還是平凡百姓的生活瑣事,都是對人性提出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是全書正文的開頭,一個人的一生之初應是善良的,這樣做出來的事情也會朝著善的方向發展。那麼反過來想,是否有性本“惡”的情況出現呢,中國上下五千年中,有昏君,也有賢明之主,從他們降生的那一刻,並非就註定他們是帶著惡或善的,歷史上也有賢明者最後被權力腐蝕,墮落成昏君的例子,甚至到最後禍國殃民者更是不在少數,他們曾經善過,但同樣也變惡了。這樣還算他們性本善嗎?

人之初時期,嬰兒是沒有善惡之分的,而“性本善”更多的是對幼兒啟蒙時期的一種要求,即一個在幼兒啟蒙時期就要懂的道理,此刻起你要有一顆向善之心,做事要有善的念頭,這也是幼兒啟蒙最關鍵的一點,從小樹立他們的向善之心,善也是需要培養的,而非直接告訴他們人性本就是善良的,這樣告知一樣的結論,在他們長大之後就很容易被推翻。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字經》作為幼兒經典啟蒙讀物地位不可撼動的重要原因之一。結合如今的社會,家長們在孩子啟蒙時期就灌輸他們一些帶有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色彩的觀念,將培養向善之心完全的拋之腦後,只是淺顯的解釋字面上的意識,而不去深入瞭解《三字經》是無法發揮他們真正的作用的。現代家庭中,孩子們重新拾起國學,識《三字經》,習國禮,又有多少孩子們和家長們是真正將這些經典有意義的人生啟蒙哲理理解到了。

中國國學博大精深,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小小一本《三字經》卻能產生影響人生的重要使命,更需要越來越多的人真正的瞭解國學背後帶來的文化、觀念、意識。

《三字經》讀後感10

利用十天的時間,已經看完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的《三字經》,看完以後我真是受益非淺。原來對古代文學不是很感興趣,對於《三字經》的瞭解也就是隻會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是在看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時候學會的,所以對於《三字經》的瞭解只能說是知之甚少,前段時間看中央二套的節目,是王小丫主持的,三、四歲的小朋友就能流利的背出一千多字的《三字經》,我當時看到那幾個小朋友真是太震驚了,這麼小的孩子就能倒背如流,我做為一個大人,也不能落後,也要為下一代打好基礎,做好準備,所以就看了錢文忠教授講解的《三字經》,看到第一集的時候我就被《三字經》內容的博大精深,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的語句所深深的吸引了。所以一氣呵成,整部四十三集全部看完了。

《三字經》雖然只是一個兒童啟蒙讀物,但它文字精練,裡面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包括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尊師愛友,禮貌待人、勤奮好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話使我的印象最深刻“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惟一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留給子孫的是滿箱的財寶,我卻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經,用來教導子孫好好讀書,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經不一定理解為三字經,也可理解為知識)。現在我們的父母省吃儉用,為我們掙錢,攢錢,希望能給我們留點什麼,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子女生活要比他們過得更好,所以頭髮花白還在為我們操心,受累。現在社會上有多少“啃老族”,一旦父母不能資助他們,他們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依靠父母,依賴父母,父母的錢總有一天是會花完的,所以我們還是得依靠自己才行,父母已經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勤奮,自己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變好,去孝順父母,讓他們頤養天年才對,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文章還通過二百多字的描述講解了中國的歷史,舉出大量的中國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來解讀文章中的深刻道理,每一字每一句都簡明扼要,含義深刻,使人一讀就懂。所以《三字經》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並繼承和發揚下去。

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講解,我們可以把《三字經》為分三個部分,這樣理解背誦起來會更快一些。

第一部分: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

第二部分: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

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