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書筆記15篇

才智咖 人氣:6.69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15篇

三字經讀書筆記1

讀了《新三字經》後,我懂得了:講文明,不說髒話,學習用禮貌用語和別人交談。

其中有幾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真善美,是三金”是告訴我們:真誠、善良、有美麗的心靈,是人生種的三大金塊。它給我們快樂、健康。“背後語,莫全信”的意思就是:聽別人在背後言論任何一個人,千萬不要相信,這只是別人說得再嚴重,也要親自去認識這個人,得到的結論才是真實的。還有:站如鬆,坐如鐘“,它告訴我們:站立要像松樹一樣直立,挺拔;坐著就要像鍾一樣紋絲不動。

讀了這本書,那麼多讓人深思的話使我受益。不論是對待家人,還是對待朋友,哪怕是初次見面的人,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很重要。我們應該做到:要禮貌待人,舉止文明,談吐文雅,遠離粗俗,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辨美醜。

我真的建議大家也來認真讀一讀《新三字經》,我相信你也會收穫很多。

三字經讀書筆記2

這個假期,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是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啟蒙教材。它採用三言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憶,便於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不僅包含著多方面的知識,像親孝,忠義,歷史,誠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著許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寫了人重在學習,還應該孝敬長輩的道理,教育我們講文明禮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古人在什麼年齡讀什麼書,教育我們珍惜時間的;第三部份講了朝代的歷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裡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後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裡,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它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經不怕麻煩,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他。五代時,燕山有一個叫竇禹鈞的人,他教育兒子很有辦法。因此它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從此聲名遠揚。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兩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養子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們:父母、老師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過錯了。那孩子呢,更應該好好學習了,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什麼都不懂,又能幹什麼呢?……

三字經讀書筆記3

寒假裡,我準備閱讀兒童文學的同時,不忘記閱讀祖國的經典文化。我這個寒假選擇了《三字經》。其中好多句子讓我收穫頗豐。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個句子講的是晉朝的車,學習時家裡沒有錢買燈,就去抓螢火蟲裝在袋子裡照明。晉朝的孫康沒有燈學習就藉著外面下的大雪的反光來讀書。

古人讀書真是太刻苦了。我們現在的學生學習的條件這麼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努力,不去刻苦,浪費了不少美好的時光。如果我們和古人讀書一樣刻苦,這個中國就會變的更加強壯了,我們肯定會超過美國和日本的。

三字經讀書筆記4

聽說三字經上有一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好,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意思大概是: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和智慧才會慢慢形成很大的差別。如果對小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善良的稟性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幾句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打動了我,讓我感到人是善良的,如果不嚴加管教,就會變壞。

記得有一次,我上幼兒園,下課了,有一位同學看見同學不在,就偷她的東西。中午吃完飯後我就跟他說:“你沒聽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而他回答說:“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呀。”我說:“也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保住一個人的善良本性,必須加強教育,包括良好生活環境的影響。這種教育,又必須從幼兒園、國小開始。”最後,這位同學終於把缺點改了,成了一位優秀的好學生。而且他不但主動承認是他偷的,還受到了大夥和老師的表揚,丟失東西的同學也原諒了他這種不好的品德。

我感受到人的善良是自己創選的,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加強教育,自己管好自己,多幫助同學。

我以後要善良,不被生活環境影響,要想善良,就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

三字經讀書筆記5

從一年級開始,爸爸就讓我朗讀《三字經》了。雖然我那時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讀起來依依呀呀的倒是別有一番韻味,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能將其背得滾瓜爛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從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慢慢明白了爸爸一向鼓勵我背《三字經》的一片苦心。

《三字經》中有很多讓人感人的故事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曾子殺豬傳千古”。有一日,曾子和他夫人要一塊去趕集,曾子的兒子死活不讓自己母親走,母親就哄孩子說:“回來給你吃豬肉!好不好!”。兒子聽了母親的話,就鬆開了拉著母親的手。趕集回來後,曾子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其妻望見了說:“我是哄孩子的!”“哄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哄你、我,怎樣辦?如何了得!”說完曾子一刀便把豬殺了。曾子是《大學》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言而有信,即使是對一個小小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讓我感悟甚深的是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盡現它的光彩,成為一塊稀世美玉。人也一樣,不經歷磨練,很難成才。所以呢,從小就要刻苦讀書,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從這段話中明白了自己做為兒女的要孝順和敬愛長輩,儘自己的潛力。所以我此刻已經開始為媽媽分擔家務活了:擦席子、擦傢俱、拖地,晚上睡前給媽媽敲腿,按摩肩膀。讓媽媽睡得香香的,我才開心。

《三字經》是古代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值得我們讀一讀的國學經典。一個人要多讀書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那就趕快行動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6

我還知道了唐代有個神童,叫劉晏。他才七歲呢,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兒童。相對起來,我比他笨多了。《三字經》裡面是這麼說的:“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後幾句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我一定會把這句話牢記在心。

我還知道了人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羶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我以前還不知道有腐朽味哩!

我還知道了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還知道了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它們分別是:“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原來如此啊。

我知道了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從今天開始,我要把《三字經》看完。我喜歡《三字經》,因為它好有趣,因為它裡面有太多知識了。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裡面的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有空的話,請你也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書筆記7

《三字經》,人人都看過這本書,可誰又能完全摸得透它真正的含義呢?

這本書的第一段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而影響的。

善良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人天生就具備的本性,能給別人溫暖和希望。但是,這種善良如果不好好維護的話,就會漸漸消失。我們要學習這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它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母的嚴格家教也培育出了孟子傑出的品德和才能,這和孟母的教育方法是離不開的。

有空你也可以再讀讀《三字經》,相信你也可以收穫很多知識哦!

三字經讀書筆記8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書筆記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書筆記9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它講的是:漢朝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就知道孝敬父母,冬天是還給父親暖被窩,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孝敬父母。三國時的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最小的。這種尊敬、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的道理。

我不由得想到我們剛來到世界上,父母就有一個任務——撫養我們。他們是多麼任勞任怨,為了讓我們住在美麗的環境中,為了讓我們住在溫暖的家庭中,不顧一切地奮鬥、拼搏。好吃的,給我們吃;好穿的,給我們穿。每天為我們勞動、幹活。現在他們臉上的白頭髮越來越多了、皺紋越來越寬了,我知道是因為他們要慢慢的變老了。我便從那時下定決心: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孝順、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無所畏懼。

三字經讀書筆記10

星期六,我做完作業,覺得實在很無聊。就拿起媽媽剛給我買的《三字經》,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遷到鬧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他就到學堂學習知識和文化禮儀。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多麼的重要啊!

雖然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如果自己不刻苦學習,那也是沒用的。這讓我想起《三字經》中的”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講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學習,孟母很生氣的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來告誡孟子不要自棄其功,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經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有進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時候,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四五歲的時候他就能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不讓方仲永學習,整天遊逛自誇,自以為是。從此方仲永也就由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天才變成了一個平常的凡人。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從這本書上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流傳下這樣的書而自豪!

三字經讀書筆記11

前一段時間,我們背誦了《三字經》。由於光理解字面意思不太好懂,所以我們買了《三字經》書。裡面既有通俗易懂的解釋,又有充滿哲理的故事。

《三字經》中,含有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動的民間故事,日常的百科知識,古今的歷史記載。開啟《三字經》,彷彿推開了知識的大門;翻動《三字經》彷彿正在汲取知識的精華;閱讀《三字經》,彷彿正在和學問淵博的古人對話。《三字經》是文學的寶庫,知識的精華,讓我對知識充滿了渴望。

《三字經》中,有許多讓我受益匪淺的句子,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告訴我年輕時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這樣等到老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又有什麼用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很好的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工雕琢,就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明白事理。所以小時候努力學習是將來有所作為的關鍵。

《三字經》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書”,他可以帶領我們走上一個純淨的思想世界,能夠對我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我們在古典文化的陽光裡茁壯成長!

三字經讀書筆記12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裡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裡面的故事都有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說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後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論理道德。謙讓就是這數不勝數的道德中的一種。只有四歲的孔融懂得讓梨,知道自己的歲數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美德。比如黃香溫席的故事就流傳千古,婦孺皆知,每個人都被黃香的孝順感動了。

《三字經》中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裡出現的國家有:夏、商、周、秦、楚、齊、燕、趙、魏等國家,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許多賢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條,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許多深受百姓愛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煬帝——楊廣。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開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恥的,惡人有惡報,最終,隋朝毀在了他的手裡,是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隋朝斷送了。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治理國家,這個國家有朝一日一定會興起。但是國家如果國家由昏君接手,這個國家就處於逐漸衰敗的狀態,最後滅亡。這就是國家為什麼有興也有衰的原因。

三字經讀書筆記13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為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為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

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裡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三字經讀書筆記14

我們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發給我們一本《三字經》。我開啟一看,就讀了起來。可是不管我怎麼讀就是不懂裡面的意思,後來經過老師的講解,我這才明白《三字經》中的意思。從那以後,我就越來越喜歡讀這本書了。因為它告訴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觸。“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讀書時,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愚,有不滿,則進步”……

書上還有“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這兩句已成為我的座右銘,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我常用這兩句告誡自己:抓緊眼前的光陰,好好的學習。我也常想起這樣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李白問:“老奶奶,您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疑惑地又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大詩人。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學習要勤奮,要持之以恆。經過讀《三字經》我知道了:學習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讓別人去為你努力。學習是需要有耐心的,總有一天你會從這裡面脫穎而出。

讀了《三字經》後,我更喜歡這本書了,因為我還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質。

《三字經》真是我的好老師、好朋友!

三字經讀書筆記15

我從幼兒園開始就讀了《三字經》了。當時,我讀來讀去就只為了一個目的:好玩。現在到了國小,我們學到了國學,我才慢慢的看起《三字經》來……

其實許多人說《三字經》是很無聊的,我剛開始也這麼認為,可到了今天,我認真的讀了讀《三字經》,發現了裡面許多的知識。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句:“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因為這句話的意思令我很受感染,意思就是:“狗在晚上看家,雞在早晨叫醒人們,人如果不學習,怎麼能成人呢?”

也是,如果不學習,就連一個做人的資格也沒有,何談在社會上發展呢?

接下來的這句,是上一句話的後面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的意思也讓我深受感染:“蠶會吐絲,蜜蜂會製造蜂蜜,人不學習的話,還不如這些動物。”是呀,許多動物會為人類製造東西,而有些人呢,只是社會上的廢物。還不如這些辛勤勞動的動物們呢。

《三字經》裡,還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呢!我知道了五嶽,有岱山,華山,嵩山,恆山,衡山。啊,我還知道我的老家湖南的衡山居然還是五嶽之一呢。

我知道了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得以前我才知道四個天干呢,現在,我哪個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