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吃什麼好

才智咖 人氣:1.7W

小暑到了,應該吃什麼好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的一篇“小暑吃什麼好”,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暑吃什麼好

一、小暑時節吃什麼好?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起來,人們食慾降低、胃口不佳、腸胃不適,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意指天氣太熱了,人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其實,恰恰相反,酷暑時節,人們應該通過適當的“食療”來改善對熱天的不適感,如西瓜、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這些食物味甘性涼,具有清熱、去暑、解毒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暑時節該吃些啥能戰高溫,對付酷暑!

1、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西瓜汁中還含有人體所需豐富的營養物質以及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

2、綠豆:工作和勞動之餘,喝一碗綠豆湯,自有神清氣爽、煩渴盡去、暑熱全消、心曠神怡之感,這是由於綠豆具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

3、黃瓜:其含水量為96%~98%,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纖維素非常嬌嫩,這對促進腸道中腐壞食物的排洩和降低膽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4、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鈉極少,所以是慢性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孕婦水腫的消腫佳品。

5、茄子:中醫學認為,茄子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於清熱解暑,對於容易長痱子、生瘡癤的人,尤為適宜。消化不良,容易腹瀉的人,則不宜多食。

6、生菜:生菜味甘、性涼,有清熱爽神、清肝利膽、養胃的功效。

7、苦菊:苦菊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以及鉀鹽、鈣鹽等,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促進生長髮育和消暑保健有較好的作用。

除以上介紹的這幾種外,夏季還可以多吃這些蔬菜,如番茄、芹菜、落葵(紫角葉)、蘆筍、豆瓣菜、涼薯、苦瓜、西葫蘆等。

二、小暑節氣的食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民間在這個時節素有吃三寶——黃鱔、蜜汁藕、綠豆芽的習俗。

1、食新(食辛)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2、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蔘”,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的作用。

3、綠豆芽

炎炎夏日,烹製一道綠豆芽菜餚可以清熱解毒、利尿除溼。同時,綠豆芽的熱量很低,而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促進腸蠕動,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祕患者的健康蔬菜,對食道癌、胃癌、直腸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療價值。

健康提示:雖說綠豆芽的食用價值高,但食用起來也頗有講究。綠豆皮不要隨便去掉,要知道,這層不起眼的綠豆皮具有比綠豆還要強的清熱解毒功效。另外,綠豆芽性偏寒涼,吃多了容易損傷胃氣,因此,慢性腸炎、脾胃虛寒、慢性胃炎者不宜多吃。不過烹調時配上一點薑絲或椒絲,或是搭配些偏溫的香菜、韭黃,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

4、蓮藕

不少朋友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到夏天,稍不注意,就會流鼻血,去醫院也查不出什麼問題,醫生只是叮囑道:多吃點蓮藕就可以了。果真沒過多久,問題自然消失了。其實,這裡邊也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在空氣乾燥、補水又不足的時候,常吃蓮藕可以涼血、滋陰、清熱,解決流鼻血這種麻煩可以說是小菜一碟。對老年人來說,夏藕更是補養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蓮藕也是高血壓、肝病、食慾缺乏、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5、黃瓜+煮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6、吃餃子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7、吃麵

伏日吃麵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麵。《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麵、炒麵。所謂炒麵是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麵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8、吃羊肉

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三、小暑飲食忌過量

中醫防病治病的寶書《黃帝內經》中關於飲食有這樣精闢的論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說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

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飢,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

正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

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飢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

四、小暑民間傳說

在六月的小暑時節裡,民間也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晒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關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於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五、小暑節氣如何消暑

小暑天裡,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那在這樣一個高溫多溼的節氣裡,我們應注意用些怎樣的消暑方法來進行自我保健呢?

1、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水果,比如西瓜、沙拉。

2、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氣,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適宜活動如去海底世界游泳、用音樂盒給周圍的玩家播放悅耳的音樂等。

3、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以清淡芳香為主。綠豆粥和玉米是不錯的消暑佳品。

六、小暑養生 重在“心靜”

“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市海慈醫療集團中醫專家謝旭善主任醫師解釋說,這就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緣由。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謝旭善主任指出,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規律。尤其是夏季,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心煩意亂。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謝旭善主任說,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不管天氣如何炎熱,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

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 “心靜”二字就是這個道理。

TAGS: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