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才智咖 人氣:2.7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材料吧,根據事蹟材料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那麼事蹟材料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1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導師李保國教授,因心臟病突發,猝然離世。噩耗傳來,學校師生和太行山區的農民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務過的山區農民一批批來到家中弔唁,多地農民自發設定靈堂為他守靈,為什麼一個普通大學教授的去世,會讓這麼多山區百姓悲傷和不捨?

作為李保國生前所在學校的領導,我目睹瞭解李保國從一個學農愛農、要求進步的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山區綜合治理專家,執著於太行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奮鬥歷程,感受到他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報國情懷。

李保國是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他常說,黨把我培養成一個教授,就是讓咱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乾點事,我是一名黨員,理應帶頭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強烈的大局觀念,時刻聽從黨的召喚,1981年,剛剛大學畢業留校的李保國,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省委、省政府組織開展的太行山綜合開發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發生特大洪水後,他又率先報名參加省科技救災組;2015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後,作為知名的山區治理專家,他積極為省委省政府建言獻策,在全省脫貧攻堅下鄉幹部培訓大會上作首場報告,還親自幫扶十幾個駐村工作組開展工作。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總是為農戶、企業無償提供技術指導,既不拿工資,也不持股份,還時常自己搭路費。我曾聽到有記者問他“你有這麼好的技術,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萬收入吧。”他說,“不為錢來、不為利往,農民才能信你、才能聽你的”。他夙興夜寐、激情工作,儘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勞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從沒有把自己當病人看待,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始終衝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以超常的意志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李老師生前獲得過諸多榮譽,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但他最看重的還是“優秀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刻著“共產黨員先鋒崗”的標牌,一直襬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李保國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3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在服務人民中尋找和實現自身價值。他曾講:“我這輩子最過癮的是幹了兩件事,一個是把我變成農民,一個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我’。”他經常走進田間地頭,用農民的語言講解技術,手把手地傳授技術,培養了一批“永久牌”的“技術把式”。在他手機儲存的電話號碼中,有1/3以上是農民朋友的,並隨時隨地為農民群眾解答難題,贏得了群眾的交口稱讚。

3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生產為科研出題,科研為生產解難”的理念,把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他常說,“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為了農民的需求,為了產業的發展,他一次次探索創新,一次次開闢“戰場”,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山區開發的典範,從邢臺前南峪、內丘崗底、臨城綠嶺、平山葫蘆峪,再到多得數也數不清的幫扶點,他所到之處,都用點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讓太行山區的一個個村子綠起來、富起來,他把最好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來,他始終把“三尺講臺”和“田間地頭”緊密結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及時充實到教學中,他主講的課程生動、形象,實踐性強、接“地氣”,深受學生歡迎。他注重言傳身教,無論是課題攻關還是下鄉實習,都與學生一同住聯排通鋪,一同做試驗課題,一同勞動實習,用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充滿關愛,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論是在校的還是畢業的,看到誰生活上有困難,都會主動幫一把。在學生心中,他既是嚴師又是慈父。

李保國是脫貧攻堅的榜樣。他教農民學科技,幫農民搞產業,為農民打品牌,在邢臺縣前南峪進行的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將貧瘠乾旱山地變成了“洋槐戴帽,果樹纏腰,梯田抱腳”的生態經濟溝,成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在內丘縣崗底,他開發了優質綠色蘋果生產的標準化工序,打造了“富崗”蘋果品牌,蘋果年收入達2000多萬元;在臨城縣鳳凰嶺,培育出全國知名的“綠嶺”核桃,使過去赤壁幾十裡、草都長不好的荒崗變成了“花果山”“搖錢樹”,帶動了太行山區百里優質核桃產業帶的發展;在平山縣葫蘆峪,將“山水林田路”山區綜合治理技術做成標準化模組,指導園區連片高規格治理荒山3萬多畝,帶動周邊地區複製開發荒山近30萬畝。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許許多多的貧困山村擺脫了貧困,幫助10萬多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科技財神”“農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國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兒子。他經常講,太行山人民為我國革命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教授,有責任、有義務為太行山人民脫貧致富幹幾件實事。35年來,他的足跡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區縣,身上沾滿了泥土,心中裝滿了百姓。他把太行山當成自己的家,他把那裡的人民當成親人,年輕時在前南峪,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裡的石板房,和同課題組的愛人把孩子接到山裡,一住就是4年多。農民也把李老師當成自家人,有一年春節,我給他打電話拜年,電話裡,他興奮地說,“我們全家在崗底村過年呢,這兒熱鬧,就是呀,叫我去吃飯的人太多,不去誰家誰都不高興,我一頓飯要吃兩三家,有時一天要吃6頓飯!”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裡人在一起的那股子親熱勁、興奮勁。在我們學校,有一件盡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師急著趕回學校上課,走到村邊遇到堵車,他心裡著急,下車看看,村民一看是農大李老師,二話沒說,拆掉自家籬笆院牆,讓他過去。李老師和山區農民親如一家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李老師去世後,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區不同地方的鄉親帶走,撒在他生前為之奮鬥、牽掛的太行山上,與巍巍太行相融,與山區人民相依。

李保國走了,但他的人生價值依然發光發亮,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發前行!

“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2

我是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1999級本科生,從本科畢業實習開始,一直跟隨李保國老師從事核桃種植與研究。

第一次見到李老師是在《經濟林栽培》課上。那天,我和同學提前十分鐘進教室,發現老師已經到了,就好奇地問:“老師來得這麼早?”他笑著說:“剛從邢臺基地趕回來,怕耽誤上課就直接來教室了。”

每次課,李老師都是提前到,準備課件、和我們溝通學習體會……還把手機號碼告訴我們,說學習上有困難,可以隨時找他。

李老師講課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他總能把書本上枯燥的理論,講得明白透徹。慢慢地,我們都喜歡上了這門課,覺得果樹管理並不難。然而,當我們走進果園才發現,熟練掌握操作技能並不容易。

2003年初,我們隨李老師到邢臺臨城縣綠嶺核桃基地畢業實習。不久後,他教我們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驟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還要快。當時,小苗只有四五十釐米高,我們頂著太陽蹲著、跪著練習,一天下來腰痠背痛,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但第二天,還得接著練。他說,所有技術都是這麼練出來的,沒有任何捷徑。只用一週時間,我們全都熟練掌握了嫁接技術。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師的研究生。一入學,我們每個人,都接到一個學習任務清單,每一項後面都有詳細的要求和明確的時間。2013年寒假,一個師弟沒有按要求完成論文,老師要求他留在學校繼續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寫完才回家。

李老師常年在學校、基地之間奔波,白天除了上課,就是上山下地,講技術、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修改論文。無論多忙,李老師對每篇論文,從框架結構到字句標點,都會仔細修改。師弟的論文先後被李老師修改了7次,內容從最初的3000字豐富到7000字。

李老師要求遇到問題不能放過,要提出來一起研討。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裡,李老師給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點,在阜平縣林業局工作的祁嬌嬌在群裡發圖片詢問:“我這有一片樹,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條就死了,是什麼原因啊?”晚上9點9分,“老山人”回覆,這是一種害蟲產卵造成的。這是我們收到老師的最後一條資訊。

李老師常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關鍵的是要踏實、認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師電話,要我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裡發現,一片核桃樹受旱嚴重,已經長成個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對土壤、葉片、果實取樣,測定含水量,並觀察澆水後的變化,我把測得的資料隨手記在了一張紙上。後來有事耽擱了幾天,等我想起來時,那張紙卻找不到了。李老師知道後生氣地說:“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錯過了這次調查也就錯過了解決類似問題的機會”。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裡,他不僅是嚴師,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李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從2008年開始,每次對外技術培訓都會叫上我,並鼓勵我開口講,他做補充。在他的引導下,我的能力不斷提高,先後在邢臺、石家莊等地獨立開展技術培訓上百次。

李老師常教導我們,搞科研不能紙上談兵,要真刀真槍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2013年4月19號,正值果樹的盛花期,石家莊以南,包括邢臺,天氣突然轉陰,並由陰轉雨,隨後下起了鵝毛大雪,氣溫驟降。李老師得到訊息後,給我打電話,讓我“搖樹除雪、薰煙防霜、霜後及時補充營養”。從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師保持通話,那晚,他徹夜未眠。天剛矇矇亮,他又開車來到了綠嶺,他的到來讓所有人的心裡都踏實了。當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幾乎全部絕收,但李老師指導的綠嶺基地卻幾乎沒有減產。

在他的影響下,我們也把研究的課題聚焦在生產一線。以前核桃樹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於樹體營養積累,冬季修剪會引起養分流失。在老師的指導下,師弟湯軼偉經過反覆研究,將修剪時間確定在春季核桃樹發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樹勢衰弱。目前,這一創新成果寫進了教科書。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時候沒見過核桃樹。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愛上了核桃,還留在了山區成為邢臺市市管專家、榮獲河北省農村拔尖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師姐在研究生期間,一直跟隨老師下鄉,精通蘋果管理技術,到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工作以後,參與、並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增長了才幹,成長為單位的業務骨幹。

李老師,您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我們一定會努力成為和您一樣的人,幫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

“時代楷模”李保國先進事蹟材料3

當了20多年的記者,採訪了無數的典型人物,李保國留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國教授遺體告別儀式在保定市殯儀館舉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淚,古城含悲,殯儀館大廳內外聚滿了人群;他曾幫扶過的邢臺縣漿水村的農民都要來參加告別儀式,村幹部給大家做工作,最後選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帶過的60多位博士生、碩士生從各地趕來,跪倒在告別大廳,哭送這位情重如山的恩師……

採訪中,一個細節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李保國去世後,他的手機還不時地傳出老鄉們的聲音:“李老師啥時來村裡作指導啊?”

山區百姓盼李保國,是因為在他們眼裡,李保國沒有架子,是個“農民教授”,能和他們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們,從沒有嫌麻煩。

內丘縣崗底村有個農民叫楊會春,幹活實在,就是腦子轉得有點慢。教蘋果套袋技術時,李保國教了一天多,他才學會。以後,再傳授技術,李保國都會專門給他開“小灶”,為他重點講解示範;李保國說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實到位,後來,他成了行家,十里八鄉的果農都請他當師傅。種蘋果再加上技術服務,他一年收入十幾萬元。

多年來,李保國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多場,培訓人員9萬多人次,創新推廣了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28.5億元。

翻看李保國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莊和鄉親,而不是書齋、講臺。

在李保國的心裡,農民的事兒比什麼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國在邢臺市作課題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農民給他打電話諮詢果樹冬季剪枝問題,聽說他在市裡,就邀請他去村裡做指導。本來時間安排得很緊,而且從市裡到村裡,打個來回兒得半天工夫,但面對邀請,他應了下來,說第二天上午擠時間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霧,高速路封了。隨行人員都勸說:“高速路不知道啥時候開,別去了吧?”李保國說:“村裡知道我今天上午過去,肯定都等著呢,還是繞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兩拐,車子駛上一條窄窄的路,到村裡的時候,比約定的時間晚了近一個小時。一下車,李保國就衝著果農大聲說:“今天霧大,高速路封著,國道堵車,來晚了,實在對不起啊!”誠懇地道歉後,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麼操作。

一個知名教授,對山裡的農民這麼謙遜和氣,讓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機通訊錄裡,有很多這樣奇怪的名字:“井陘核桃”“曲陽核桃”“平山蘋果”等等。原來,這些都是全國各地的農民給他打電話諮詢事情,又沒說清他們叫什麼,所以李保國就先這麼存了起來,方便隨時指導。

35年來,李保國帶領他的團隊,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崗底模式、綠嶺模式、葫蘆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的山區發展之路。

這兩年,河北省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舉全省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李保國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給他們的鄉鎮、村莊作規劃。他能多去一個地方,絕不少去一個。

有一回在石家莊,他一天之內轉了4000畝蘋果園。我勸他說:“你這樣幹太辛苦了!”他說:“通過我的技術,早一年進入盛果期,一畝地可以增收4000斤蘋果,按一斤蘋果賣兩塊錢算,一畝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畝地是多少啊?3200萬啊。我一個人辛苦一天的事兒,多值啊!”

為了百姓早一天脫貧,他像個“拼命三郎”。採訪時見到他的遺物,十幾本工作日誌,密密麻麻記載著他奔波忙碌的行程。僅從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裡,外出的時間就達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裡,他依然忙碌著……

是什麼支撐他心繫太行、立志扶貧、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操碎了心?是什麼支撐他不顧病體、一年行程4萬公里、200多天紮在農村?是什麼支撐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頭耕耘、淡泊名利、不圖回報?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讓貧困農民儘快富起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幹實幹精神,有如此為民的百姓情懷,百姓又怎能不愛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說,李老師沒有走,這漫山的蘋果樹、核桃樹,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