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庭事蹟材料(通用5篇)

才智咖 人氣:7.19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事蹟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事蹟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幸福家庭事蹟材料(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通用5篇)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1

在金莊鎮晉家莊村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一個充滿溫馨、孝順和真愛的家庭。這個家庭有一位107歲高齡的老太太,耳不聾、眼不花,還能沒事晒個太陽,這個小老太太就是遠近聞名的百歲老人袁紅香。袁紅香老人1908年2月3日出生,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袁紅香老人在這個“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享受著兒媳、兒子、孫子、孫媳婦、孫女、重孫帶來的天倫之樂。這個其樂融融的家庭招來了街坊鄰居羨慕的目光和社會各界的敬重。袁紅香老人之所以能長命百歲,靠的是優良的家風、靠的是百年傳承的“孝文化”、考的是孝順好兒媳――今年71歲的王樹香。王樹香五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婆婆,用孝心譜寫了一曲尊老敬老的動人樂章,以溫良賢讓的美德維繫著一個五世同堂家庭的幸福生活,向人們詮釋著家和萬事興的真諦。

王樹香,女,1944年11月出生,是一位淳樸善良,為人誠懇,老實厚道的農村婦女。王樹香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兒女花錢為父母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為“順”。目不識丁的她幾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何為賢妻良母好兒媳。

18歲嫁入婆家,接過婆婆的接力棒

王樹香18歲嫁入婆家,婆婆醫生生了4個孩子,丈夫秦宣貞是婆婆家唯一的男孩,因公公早逝,婆婆在很年輕的時候就一個人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王樹香來到婆家,很自然的就接過了照顧家人的擔子。那個年代要生活有吃的就要“掙工分”,年輕的她加入村裡的生產隊,多勞多得的分配制度鞭策著她不斷的努力,歷年被評為五好社員,那時起,王樹香便成為村民們讚不絕口的“能幹女人”。王樹香就對婆婆說以後你自在家裡看家就行,地裡的農活就讓我和宣貞幹就行,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我們家餓肚子的。

從此王樹香和丈夫就擔起了家裡的重任,沒幾年兩個兒子就出生了,兒子得到來給全家帶來了歡樂。王樹香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字,在買東西的時候沒少被騙,她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被人看不起,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們上學。婆婆雖然一直都支援兒媳的決定,但看著辛苦勞作沒黑沒白的兒媳還是心疼的不得了,王樹香每天都笑著對婆婆說:“沒關係,我年輕,能幹好多活,我沒錢給孩子們買好吃的好喝的但我能教給他們毅力和決心。”兒子們在媽媽的鼓勵下都完成了大學學業。在那個年代家裡能上學就不錯了,一家出了兩個大學生這實在太稀罕了。現在孩子們都事業有成當了爺爺,大兒子說小時候家裡真的太窮了,穿著的衣服都不知道補了多少遍,天天就是吃鹹菜,上高中的時候才知道冬天有一種能保暖的衣服叫秋褲。現在我們家生活條件好了,全都離不開媽媽的教導,是媽媽教育我們腳踏實地、本本分分,是媽媽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家有一老,勝過一寶”

王樹香對婆婆那是一個字“好”,電視裡的婆媳矛盾啥的在她那裡根本不可能有,今年婆婆107多歲了,人年紀大了就像個孩子,需要哄著。王樹香處處順著婆婆,就算委屈了自己,從沒給婆婆吵過架。電視上的那些婆婆媳婦之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在王樹香家就沒有出現過。她認為父母歷盡滄桑,人到老年,不太講究吃穿,心氣好、天天高興比啥都重要。她不僅在思想上認識到了,還用實際行動做到了。細微之處見真情,幾十年來,光是在婆婆的飲食起居上,王樹香就下了不少心思。為老人準備的每日三餐雖然幾乎沒有葷菜,但素菜儘量做到頓頓不重樣,讓老人吃地舒心。婆婆雖然年紀大了,沒有牙齒了,但胃口在王樹香的照顧下還是沒有變。她說“婆婆喜歡吃肉,沒過幾天就要給她改善一下生活,以前家裡窮沒能讓婆婆吃好穿好,現在家裡富裕了,婆婆想吃什麼,我就給他買什麼,但我還是會考慮一下她的身體狀況,不敢讓她多吃了。”她定期為婆婆換洗、添置衣服,一有空就將老人攙到屋外晒太陽,將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在日常生活中,大小事也都依著老人們的性子來,從不惹老人家生氣。村裡的街坊領居每當看見穿的整整齊齊乾乾淨的的坐在家門前上太陽的袁婆婆時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同拉拉家常,逗她開心。袁婆婆講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兒媳婦好,什麼都不用我操心。”王樹香說,婆婆年輕時也不容易,早年就沒了丈夫,能多活幾年就讓她多享幾年的福,能看到子孫滿堂也是她的心願。婆婆健康地活到一百多歲,由於年紀過大,現在腿腳已行走不便,床前床後吃喝拉撒仍然靠她來照顧著。

她對婆婆的孝情敬意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彌久彌真。當有人問她為什麼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婆婆呢?王樹香總會憨笑著說:“常言道:‘家有一老,勝過一寶’,沒有她哪有我們現在幸福的一大家,老人們操勞了一輩子,照顧他們是應該的。有的問她那麼大年紀的老人就像個孩子一樣,煩不煩呀?她說“怎麼能煩呢,當年父母照顧我們的時候也沒有說過煩呀,雖然年齡大了像小孩一樣,可她們的心跟明鏡似的,有時候我遇到想不通的事就給他說道說道,她什麼都懂,她就是我家的寶。”

丈夫病倒,瘦弱的肩膀扛著家庭的重擔

2004年王樹香的丈夫秦宣貞突發腦溢血,倒下之後再站起來已是半身癱瘓行走困難,原本壯實丈夫的癱在床上,每天都要鍼灸、按摩、打針、吃藥,治療。有時像個孩子一樣,連吃飯、上廁所都要別人照料。丈夫沒生病前,多少還能幫上一點忙,丈夫倒下了,王樹香的日子就沒有白天黑夜了。一大早,她就要起床,先給婆婆做好飯,看她吃完幫著婆婆穿完衣服衣服,就幫丈夫翻身換衣。由於丈夫大小便失禁,衣被常常沾上穢物,王樹香幾乎每天都有一大桶衣物要清洗。洗衣、做飯、種菜……。在王樹香的細心照顧下,丈夫能坐起來了,王樹香每天把丈夫背到輪椅上退組她到院子裡晒晒太陽,到婆婆身邊說說話。王樹香18歲嫁到婆家,閒暇時她便會瞪著三輪車走十幾裡山路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幫家裡幹一些農活,收拾一下庭院,給母親做一些好吃的',陪母親開開心,直到80多歲的母親離開人世。

言傳身教、“香”味傳承

像這樣一位婦女,要有多麼強壯的身子?不是的,王樹香不足90斤,年輕時農活勞累落下的病根,身患腰腿疼疾病多年,嘗試很多辦法也無法根治,至今也在忍受著它時而發作的痛苦。即便這樣,幾十年,作為良母的她,用身體愛著,用行動教育著兩個兒子。作為好兒媳的她,靠著勤勞的雙手,靠著親自下地種出的糧食照顧出一位107歲的婆婆,沒有長壽祕方,沒有山珍海味,有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愛和責任。婆婆身體很好,足以讓她再累再苦也無怨言。面對稱讚,王樹香總是笑著說:“照顧老人,孝順老人,是晚輩應盡的責任。誰都有老的時候,如果自己不孝順老人,怎麼指望子女將來孝順自己?

在王樹香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兒孫們也懂得了孝敬老人,時常回家幫老人捶捶後背、捏捏腿,對奶奶噓寒問暖,悉心照顧。如今兒子都有了孫女,可孩子們還是經常回家看望老人。用王樹香老人的話說“每當節假日家裡就比飯店還要忙,屋裡院裡全是人可熱鬧了,這個幫我洗衣服、那個幫我做飯;那個到菜地忙一會,這個就給婆婆梳梳頭、推丈夫出去溜溜彎,就連小重孫女也知道給讓老祖宗洗洗臉。說來也巧,大兒媳婦名字裡也帶一個“香”。兒子說“我就比著媽媽找的老婆,沒想到還真讓我找到了,媳婦一有空就回家幫母親照顧家裡,自己都當外婆了還不時往家走。我奶奶、母親和老婆名字裡都有一個‘香’字。就是要把孝順這個傳統美德傳承下去,香飄萬里。”

孝不用很多錢,只需要拿出那麼一點點時間陪陪他們,平常多照顧照顧父母,幫他們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情感上安慰父母,滿足父母的心願,讓他們開心。孝不是光用嘴說說的,是用實際行動表象出來的。這樣一位老人,沒有光榮事蹟,沒有大智慧,但在她的臉上,眼睛裡,我們一定能明白最樸實的孝與愛!婆婆的長壽,丈夫病情的好轉,靠的是她勤勞的雙手,不停息的雙腿,一顆不疲倦的孝心,句句溫馨的話語,因此說,王樹香同志能給這個年老重病的三口之家帶來了長壽,孝敬,幸福,和諧。2011年,王樹香被縣委、泗水縣人民政府評為第六屆“十大孝星”;2012年被評為泗水縣金牌“十大孝星”,2014年,王樹香被縣委、泗水縣人民政府評為“泗水好人”。十里八鄉的群眾都想來晉家莊認識一下王樹香,誰家婆媳鬧矛盾了,她去和解;誰家孩子不孝順了,她去教導。王樹香是一個平凡的農家媳婦,幾十年如一日服侍婆婆,無怨無悔。面對眾人的誇獎,王樹香顯得很淡然,在她看來,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她只是做了一個兒媳應該做的事。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2

李振藝系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辦事處象山社群第13居民小組計劃生育戶,在柳城街道和社群計生協會熱心幫助和積極引導下,他帶頭遵守國家計生政策,生育文明、幸福家庭。幾年來,他抓住科技致富這門課題,不斷摸索經驗,通過種植草莓,勤勞致富,成為計生困難戶脫貧致富的典型。他還熱心公益,協助社群宣傳和落實計生國策,帶動和幫助了周邊一批人發展經濟,深受群眾歡迎。是柳城街道乃至南安市典型的“生育文明、幸福家庭”示範戶和文明標兵。

一、自覺遵守計生政策,家庭幸福美滿

李振藝1970年2月出生,他響應國家晚婚晚育的號召,1996年1月份,他經人介紹與康美女青年蘇麗瓊相識,1997年1月辦理了結婚登記,婚後辦理了第一孩《生育證》,1998年11月生育了第一個孩子(李慧真,女),間隔期滿後,他們辦理了第二孩《生育證》於2002年8月生育了第二個孩子(李偉銘,男),生育後,蘇麗瓊自覺落實了女扎術。現在,女兒李慧真就讀於南安一中國中部,兒子李偉銘就讀於本村國小,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均較優秀。目前,夫妻倆經營草莓專業種植,每年有15萬元的純收入,他們原來家庭經濟較差,通過種植草莓的收入,2010年8月蓋起了三層的樓房。他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兒女乖巧,經濟富足,一家人生活其樂融融。

二、勤勞致富,帶動周邊是群眾發展經濟

2005年3月,在街道社群計生協會開展幫扶活動中,街道聘請農藝師到社群講課,李振藝開始謀劃償試種植草莓致富的設想,並申請了上級生育關懷資金貸款3萬元,經過幾年的努力經營,取得了很大的收益。期間,象山社群居委會也給予了大力扶持,協助租地、土地租金直接由居委會補貼發放。成功後,他帶頭聯合象山社群其他15戶草莓專業種植戶,在南安市農業與海洋局、柳城街道辦事處的關心指導下,於2010年3月成立“南安市柳農草莓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本社群田地為基地,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實現統一苗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檢測、包裝和營銷,實行無公害生產的標準。經過近3年的發展,合作社已成為南安、泉州二級示範農業合作專業社,社員從原有15名壯大到現在的110多名,草莓的總種植面積從原來的20畝增加到450畝以上,每畝直接經濟效益3000餘元,僅此一項,全社群群眾共增加收入135萬元。他自己蓋起了洋樓、購Z了小車,成為社群致富能手,並帶動其他居民實現農民增加收入的願望。

在創業過程中,李振藝針對本社群有許多育齡婦女缺乏技能,又因家庭原因不能到外地打工的實際情況,側重僱傭她們到草莓種植園工作,並組織她們進行技術培訓,提升耕作水平,幾年來,共為250名育齡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人均收入高於全社群人均水平。

李振藝立足農村壯大經濟及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成為社群科技服務基層的典型,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服務功能。辛勤的勞動迎來豐碩的成果。李振藝同志應福建省農業廳的邀請參加省農業廳組團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草莓大會。他立足農村壯大經濟及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成為農村科技服務基層的典型,先後多次接受泉州電視臺、泉州晚報、福建電視臺的專題採訪報道,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應,發揮較好的社會服務功能。

三、熱心公益支援社群工作,在居民中起模範示範作用

李振藝除了本人帶頭遵守計生政策外,在創辦草莓專業合作社的同時,因種植園工人大部分為育齡婦女,他利用經常與她們接觸的機會和組織她們進行技術培訓的同時,向她們開展計生政策宣傳,積極推動計生政策在合作社人員中的貫徹落實。他熱心公共事業,關心大事小情,熱愛集體;尊老愛幼,夫妻互敬,鄰里和睦,團結友愛,樂於助人。2011年12月他主動捐資0.5萬元並發動社會集資25萬元鋪設所在居民小組長1200米水泥路。同時他搞好家庭環境整潔乾淨,講究日常衛生。遵守法律法規,道德操守良好;能積極參與健康文明的活動,傳播社會主義新風尚。得到了社群居民的信賴和擁護,2012年9月份,在村級換屆中,社群兩委一致要求聘任他為象山社群幹部,幫助開展工作。被聘任後,他更加積極地為群眾開展各項宣傳服務活動,認真宣傳國家的計生政策,幫助社群做好兩查等計生工作,協助動員了部份群眾落實計生政策,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併為社群工作提出許多良好的建議。他還通過宣傳自身遵守計生政策的經歷和取得的實惠,帶動和影響了周圍許多群眾自覺遵守計生國策。為提高群眾對計劃生育工作的滿意度,他還深入開展新型農村生育文化意識宣傳教育,爭取群眾對現行計生政策的理解和支援。

總之,李振藝帶頭落實計生政策,家庭幸福美滿,他通過自身的努力拼搏脫貧政富,同時還帶動部分鄉親走上勤勞致富之路,取得了家庭幸福和事業有成的雙豐收,是計生困難戶通過辛勤勞動成為致富能手的典型。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3

丈夫林世威,38歲,中國共產黨黨員,新會區崖門鎮田邊國小高階教師、教導主任,區優秀教師;妻子樑明蓮,37歲,中國共產黨黨員,新會區崖門鎮交貝石國小高階教師,區優秀教師;女兒林於藍,10歲,少先隊員,崖門鎮交貝石國小三好學生。這三口之家在普通的日子裡沐浴著平凡的甜蜜,用他們的雙手和愛心共同描繪出了一幅“和諧家庭”的美好畫卷。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瞭解他們的真情故事。

一、和睦相處,好媳婦勝過好兒子

樑明蓮結婚之前就清楚丈夫的家庭情況:公公因病過早離開了人世,婆婆一個農村婦女帶著四個孩子,還有一個讀國小六年級的小叔。但是她知道丈夫為人憨厚、老實,能吃苦耐勞。因此不顧父母的反對,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丈夫。結婚後,她體諒到婆婆的辛苦,每逢暑假,她和丈夫都會盡快趕回老家裡為婆婆減輕一些農活,收割稻穀,播種插秧,當別的教師都在暑假觀光旅遊的時候,他們夫婦卻在體驗著地地道道的農民生活。每次農忙過後,樑明蓮總會帶上婆婆一起逛街給她買新衣服,看著婆婆滿頭的白髮,就會一邊幫她染髮一邊陪她聊天、拉家常。樑明蓮深感婆婆的孤獨之苦,晚上主動跟婆婆睡一個房間,讓孤獨的老人倍感高興。村裡的人常對婆婆說:“有這樣的好媳婦,是你的福份啊”!常言說:長嫂如母。自結婚後,小叔的學費就由他們哥嫂承擔起來,他們每天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寄給小叔做伙食費,丈夫因為要把錢寄給弟弟交學費,很少給妻子生活費,她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半句怨言。有一次丈夫對她說:“同事們家裡都有電腦了,我們也買一臺吧,這樣晚上備課查資料也方便些。”但樑明蓮堅決不肯買,並說:“弟妹正在上學,用錢的地方多,還是把錢用在急需的地方吧。”11年來一直把小叔供到大學畢業。小叔逢人就說:“這個家全靠大嫂的理解和支援,要不然我不可能實現我的大學夢”。也有人說“姑嫂是天敵”,但樑明蓮和小姑情同姐妹,她們常常在一起說悄悄話,小姑常把有些不便對外人說的話對大嫂說,甚至連自身的終身大事也和大嫂商量,大嫂無微不至地關心小姑的生活和工作,她們成了無話不談的閨蜜。

二、彼此關愛,好女兒不如好女婿

女兒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女婿孝順岳父母是出於對妻子的愛。2012年岳父因病住進了醫院,林世威接到電話後,心急如焚,馬上向單位領導請假,火速趕回老家探望岳父,他還特意買了一臺微型收音機放在岳父的床頭,幫他消寂解悶,岳父拿著收音機喜在心頭,這位一直重男輕女的岳父感到十分欣慰,他和病友閒談時經常自誇找了個好女婿,還得意地說:“誰說養女不如男”,依我來講“女婿更比兒子親”。但岳父最終沒有戰勝病魔,半年後離開了人世。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岳父去世後,岳母因先天性心臟病發作,必須馬上住院安裝心臟起搏器,妻子拿著家裡僅有的兩千元存款,不知如何是好,林世威卻堅定的說:“把媽媽接到身邊,再去借錢吧,以後我們慢慢還”。一句話把妻子感動得熱淚盈眶,別人不理解,笑他笨“她自己有兒子,還有那麼多女兒,你把她接到身邊治病,自己家裡條件又不是很好,好蠢!”每每這時,林世威總是一臉憨笑:“岳母就是媽媽,女婿就是兒子,對她好是應該的”。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後來小姨子畢業後,在附近的幼兒園找到了工作,一直住在林世威家,她多次都想在外面租房子住,他總是對小姨說:“你一個女孩子,搬出去住哪裡呀?沒有結婚之前這就是你的家,姐的家就是孃家。”小姨子一住就是四年,丈夫的體諒和大度令妻子感激不盡。

三、比翼齊飛,風雨十年自考路

自中師畢業登上講臺以來,林世威和樑明蓮倆常常感到“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這句古語說得好極了。日新月異的時代,對教育者的素質的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自己這桶水能夠長活長鮮,他們渴求進修提高的機會。朋友們都說,函授學習容易些,自學考試難得多。而夫妻倆最終還是參加了全國高等教育成人自學考試,他們都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夫妻一起跨進了自考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為了節省錢,他們倆同買一套書,同做一套題,妻子做過的答案,丈夫用紙遮起來重新做。兩人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夫妻倆曾為學習中的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曾為學習中的種種挫折相互勉勵,也曾為共赴考場雙雙凱旋而歡呼雀躍。最難得的是妻子在身懷六甲時仍然刻苦攻讀,女兒出生後的第四十天,小姑和婆婆在考場外抱著女兒等待了三個小時,當考試結束時,女兒已經哭得雙眼紅腫,累極而睡。哪怕是現在談及此事,夫妻二人都深感愧疚。上天總能憐憫艱辛付出的人,六年寒窗苦讀,夫妻倆於二零零五年獲得了專科文憑。現在,妻子撫摸著女兒的頭,回顧當年的攻讀情景,也戲言道:“這個孩子還沒出世就陪媽媽一起讀大學了!”接著夫妻倆一鼓作氣,繼續參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自考,並於二零零九年論文答辯後取得了本科文憑。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這點點滴滴的勤奮也在激勵著女兒,現在女兒也成了班裡的“小書迷”。回首十年來身後一串串堅實的腳印,夫妻倆感到:自考之路走對了!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他們所做的事是每個社會公民所應該做的平凡小事,但他們懂得: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夫妻雙方用心照顧對方,用情建設家園,大事面前懂得奉獻,小事面前知道珍惜。當建立和諧社會成為主旋律的今天,林世威的家庭無疑是一個和諧家庭的榜樣!值得我們每個家庭學習和推廣。如果每一對夫婦、每一個家庭、都能樂觀向上、互敬互愛、任勞任怨,那麼平凡生活就會變得甜甜蜜蜜,普通家庭就會變得美美滿滿,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4

在秦都區╳村,有一個和睦,溫馨、幸福的家庭。他們是鄒盈,劉壯家庭。鄒盈,現年32歲,八家村村民。丈夫劉壯,現年32歲。他們與女兒及年邁的婆婆組成美滿的家庭。兩口恩恩愛愛,相敬如賓,悉心經營著這4口之家。

一、互敬互愛,和諧持家

由於劉壯經常在外務工比較繁忙,但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努力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餘的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目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為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妻子劉盈一直站在劉壯身後,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上的廳堂、下得廚房。在家裡,她勤儉持家,科學理財,照顧著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窗明几淨。和諧家庭是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諧的堅實基礎。鄒盈同志與愛人劉壯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援,結婚多年來,幾乎沒有因為什麼事情紅過臉,當意見不統一時候總能夠用理智的態度去溝通。這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常常引來鄰里、親朋的羨慕和稱讚。

二、優生優育,只生一個

鄒盈是2008年12月和劉壯領證結婚的。從嫁到八家村以來能做到在生活中熱心,善良,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經常幫助鄰居解決家庭困難。2010年11月生育一女,根據陝西計劃生育條例還可生育一胎。受新型生育文化的影響鄒盈兩口深刻理解:家庭幸福不幸福,優生優育是關鍵。2013年8月21日鄒盈、劉壯歡天喜地走進街道辦事處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作為一對普通的農村夫婦積極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把新型婚育文化落實在自己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計劃生育光榮,優生優育至上,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婆媳合力奔小康

鄒盈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她明白幸福不幸福,經濟基礎也是關鍵。她提議開個麵條加工店,婆婆因媳婦身體不好堅決反對,愛人也因孩子需要照顧拒絕。她就是那種只要認準就堅持不懈的人,最終在她的再三勸說下全家人同意開面條加工店。麵條店開張了,人卻更忙了。婆婆為了讓她在買麵條人不多時能回家休息一會兒就主動要求替她,她就利用回家時間把老人不方便乾的家務活也承擔起來。在人們面前鄒盈經常誇讚婆婆說沒有婆婆她把麵條店開不下去。而婆婆總是變著花樣做飯。一年兩、三萬的收入另婆媳笑聲不斷。

在鄒盈、劉壯夫婦的心裡幸福就是互敬互愛、少生優育、勞有所得!

幸福家庭事蹟材料5

在西寧市城中區南川東路東臺社群,有這樣一個和睦、溫馨、幸福的家庭。它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事蹟,但家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無數點滴卻匯聚成一個愛心之家。這就是古劍平家庭。

古劍平、馮惠玲夫婦自結婚20年以來,夫妻相敬如賓,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孝敬老人,善待雙方父母,用真心經營自己的家庭,用愛心溫暖每一個家庭成員。這個崇尚文明、積極進取、和睦和諧、相敬相愛的幸福家庭深受單位、鄰里的好評,贏得了周圍人的讚美。

古劍平,1969年7月出生,大專學歷,22歲參加工作。工作五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古劍平非常注重學習。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學習有關黨的方針、政策,充分利用遠端教育,收看時事政治、富民強國、實用技術等內容的電教專題片,在擴寬自己眼界的同時,也具備了較好的黨性修養。

由於古劍平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多年來在單位從事黨務工作。工作期間,古劍平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嚴於律己、自覺錘鍊,不斷提升服務黨務工作能力。先後多次被評為省地礦局先進工作者、省地調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古劍平現任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黨群辦副主任、機關一支部書記。古劍平一如既往保持著堅持學習的良好習慣。先後認真學習掌握並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省紀委、廳紀委制定的一系列有關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制度規定,接受“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

在工作上,古劍平是一把好手;在家裡,古劍平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古劍平家中同樣表現得更細緻入微。作為兒子、女婿,古劍平和妻子馮惠玲同心同德,始終恪守孝道,不但給與了雙方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且還在精神生活上給雙方父母體貼和安衛,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安享晚年。古劍平和妻子盡心盡力地為雙方父母做好一切,不管多忙,二人都會抽出時間去看望雙方的老人,並不因忙而有絲毫的怠慢。雙方父母的生日,古劍平夫婦始終記在心裡,放在心上。每逢父母的生日,古劍平夫婦總會精心準備一桌父母喜歡的可口飯菜;逢年過節,二人總是不忘給老人買禮物;天寒了,二人就給老人買來保暖衣物;天熱了,就為老人換上適宜的衣物、被褥。古劍平夫婦用愛為年邁的父母撐起了一片天,讓他們安享晚年。

作為丈夫,古劍平能事事尊重愛人,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求大同,存小異。結婚二十年,二人攜手相伴,他們不是沒紅過臉,沒鬥過嘴,只是她們更能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理解,細微體貼是她們家庭矛盾的融化劑,在她們看來,一家就是如此。

平日裡,古劍平夫婦生活簡樸,對物質生活追求淡薄,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儉,精打細算,用之有度。數十年來,二人齊心將家務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整潔舒適,受到長輩和鄰里的讚揚。不僅如此,古劍平還和愛人一起學習,共同提高,追求精神同步。這也是古劍平夫婦相知相守20載的祕訣之一。

作為父親,古劍平教女有方,培養出優秀的女兒。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子女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劍平夫婦深刻地意識到,父母親對子女負有撫養和教育的責任,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愛,要建立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要以科學的方式培養他們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

古劍平是這樣好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古劍平夫婦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為此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不斷加深父女之情,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並健康快樂長大成人。

除了平日的說教,古劍平夫婦還注重身教。女兒是獨生子女,身上難免會有一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等通病。為了改正女兒的小毛病,古劍平夫婦以身作則,平日裡經常和兄弟姐妹走動,分享好吃的、好用的。以實際行動孝敬長輩。夫婦倆在家討論家務事時,總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為標準,不搞封建迷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不斷自身素質和品位,率先垂範,為女兒做榜樣。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一切,古劍平的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20年來,古劍平的女兒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了孝順長輩,與人分享,懂得了照顧他人、尊重他人。2014年,古劍平的女兒光榮考入心儀大學。

古劍平夫婦遵紀守法,在社會上是好公民,在單位是好職工,在家是好父母,他們的家庭是一個好家庭。

長輩說:“看到這個家和和美美,我還有什麼不滿足!”

外人說:“這樣好的家庭,沒的說!”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古劍平夫婦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共同成長。

社群此次將該同志作為“五星級文明戶”申報,希望能通過宣傳一個典型,帶動一片群眾,使社群的文明建設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