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才智咖 人氣:3W
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新聞實習報告--香港《文匯報》 實習單位: 香港《文匯報》 
實習時間:2005.7~2005.8
 


香港暑期實習報告

踏上香港之前,自己一直想知道自己能走多遠,離開香港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成功的定義並不是你能走多遠,而是你離目的地還有多遠。
――-題記


準備篇:瞭解香港傳媒 
申請這個實習機會時,心裡一直希望的是可以去到香港的電視臺增長見識。當得知學院安排我是去《文匯報》實習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很大的壓力。由於自己在校期間比較注重的是電視媒體方面的學習和實踐,平面媒體方面並不是自己的強項,擔心自己不能勝任。但是轉念一想,既然是實習,就應該在不同的媒體中多積累經驗,新聞的本質在不同媒體中總是一樣的。於是我著手查閱大量的資料瞭解香港的平面媒體。一開始我在7-11便利店買5元一份的《文匯報》,後來覺得有些貴,就去圖書館看報,大陸的圖書館一般可以看見香港的《文匯報》,《大公報》,《商報》等,這樣既可以省錢,又可以將幾份報紙做比較。
香港平面媒體有兩個基本的特色,一是商業競爭激烈,二是多元化。
香港歷來被認為是傳媒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雖然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始普及電視,電臺,但繁忙的香港人總是無暇看電視,一般是通過上班下班時在地鐵或巴士上看報紙瞭解新聞,所以報章雜誌始終是香港人獲取諮詢的主要來源。大陸通常是一城一報,發達的城市最多也是兩三種,對於香港這麼一個670萬人口的城市來說,維持近二十中報紙無意意味著極其激烈的競爭。現在香港報章日銷量最高的三份報紙分別是《東方日報》,《蘋果日報》,《太陽報》,佔領了超過八成的報業市場。其中95年創辦的《蘋果日報》以其迎合市民的感官趣味,資訊娛樂化,大標題大圖片的煽情效應,文字不追求深度和“狗仔隊”手法,成為香港競爭力急劇上升的報紙,其他報紙也紛紛效仿,至今“蘋果風”越刮越盛。
而多元化則既是香港社會的特色也是香港報紙的特色。報紙通常被分成左中右三大派,三派的代表分別是《大公報》,《明報》,《蘋果日報》。不同派別的報紙對同一新聞事件有著不同的反應,這於大陸幾乎所有媒體都統一口徑的做法相差甚遠。香港新聞自由也由此得到極大的體現。

實戰篇:你就是記者
1.《文匯報》簡介
我所在的實習單位《文匯報》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會以精英為讀者定位的綜合報紙,平均每日出版60版左右。除了在香港地區發行以外,還在中國內地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銷售。創刊五十七年的《文匯報》以愛港愛國為辦報宗旨,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以對中國內地新聞報道的權威性而稱譽香港社會,成為密切內地與香港交流的重要橋樑。
我和立堅被安排在了港聞部。《文匯報》的港聞部並不是很大,編輯加上記者一共不超過60人。港聞部主要負責的是一些香港本地的新聞。港聞部裡也分了許多不同的版塊,包括時政,民生,教育,醫療等等。而按新聞的種類來分,分為靜態新聞突發新聞。做靜態新聞的記者一般會在前一天晚上12點左右接到報社的電話安排採訪任務,記者第二天到場採訪後,就會立刻打電話報料給報社,回到報社後與編輯商量一些新聞點後就開始寫稿,晚上11點前截稿。而做突發新聞的記者則是每天10點從報社開車出發,根據電臺廣播,警察內部的電臺以及一些同行的訊息前往事發地點採訪,拍照。也就是做突發新聞的記者是集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司機三個職能為一體的記者。《文匯報》突發組的記者分兩組,一組是上午10點到下午6點,一組是下午4點到深夜12點。《文匯報》港聞部內有10多人是專門負責突發新聞的,而《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僅做突發新聞的記者就超過了100人。
報社裡白天一般安靜,因為大部分記者都出去採訪了,一到傍晚,整個辦公室就開始沸騰起來,記者忙著查閱資料,趕稿,攝影記者忙著弄照片,編輯忙著與記者溝通和催稿,每個人都是半跑著在辦公室裡出入,說話的速度也是平時語速的2倍快。這樣的狀態會一直維持到晚上11點前,也就是DEADLINE。11點後就是編輯修改,排版,一般凌晨2點開始印報紙。凌晨4點就可以運往各個銷售點準備發售了。
我在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做關於民生的靜態新聞,也有幸在實習的最後兩天跟著做突發新聞,感受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新聞的方式。
2.採訪:
抓住新聞點
來到《文匯報》的前一兩天,報社安排了記者帶我出去採訪。來到採訪現場,就切身的感覺到香港的媒體真的非常之多,即使一個小小的記者會也有十多間媒體參加。我原以為記者之間一定競爭激烈,但發現每個在場的記者都相互很熟稔,他們會互相對稿,互相討論,一起吃飯,關係非常友好。同行的記者告訴我,香港媒體間的競爭確實很激烈,但是記者之間卻很友好,他們一般不會介意把得到的資料共享,這是生存潛規則,互利互益;但是如何把得到的相同資料做出不同的新聞,才是較量之處。我意識到抓住新聞點就是他們所說的“point”是非常重要的。之後我每天閱讀了大量不同的報紙,發現同樣的事件不同報紙報道出來果然角度都不相同。不同的報社有不同的讀者群,我們不能斷然認定哪一個更優,但重要的是這讓我看見了香港這個包容開放的社會如何提供多角度的視角讓人看待事物,同時提高我辨證思維的能力。
到報社的第三天我就正式開始獨力採訪了,總編沒有把我當一個學生看,可是一個真是的員工,這讓我又興奮又有壓力。通常做採訪前要了解背景資料,但是由於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已經是深夜,然後才接到採訪通知,沒有電腦也無法查閱相關資料。於是我通常會在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和坐公車的`時候聽電臺,瞭解今天的新聞,然後提前一個小時到達採訪地點,一方面是由於不熟悉香港,怕找不到地方,另一方面我認為提前到了可以先熟悉環境或者和其他人先交流一下,近一步瞭解情況。經過3個星期的訓練,原本連地圖都看不懂可以稱做“路痴”的我已經成了“路路通”,只要地圖在手,沒有不懂去的地方。採訪的時候,我一邊記筆記,一邊留意記者的提問。一開始兩天自己的速記能力真的很差,什麼都記,或者記得東西自己都看不懂,這可能是由於在學校時依賴了錄音筆的後果,提問時也由於擔心自己不熟悉這裡的情況不敢問。幾天下來之後,總結出一些經驗,記錄時抓住重點,得心應手了很多,也敢大膽的提問了。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