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手抄報語文天地

才智咖 人氣:1.33W

語文,像一杯茶,十分值得你去細細品味,喝完之後,回味無窮;學習語文,就像在品茶,你要認真地細細地去品味,才能品出點味道,品出點感受下面是國小生手抄報語文天地,歡迎參考閱讀!

國小生手抄報語文天地

  語文天地手抄報1

  語文天地手抄報2

  語文天地手抄報3

  語文天地手抄報4

  語文天地手抄報5

語文天地手抄報內容1:國小語文高效學習法

淡化分數,培養興趣

評價低年級語文成績的好壞,不要在乎認了幾個字,考了多少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喜歡語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累積學習語文的情感和熱情。學習語文更需要"情商"的支撐。不然,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學習語文的疲倦感,造成終身拒絕語文。因此,讓低年級孩子"喜歡語文"比"學習語文"更重要。其次,在家庭中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引導孩子遠離影象文化,親近文字文化。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學習,成為孩子的伴讀者和引領者。新教材精選了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故事作為教材內容,不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閱讀,如果家長也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相互感染,無疑會成為孩子"喜歡語文"的"營養品"。

淡化內容,講究方法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封閉式,不能機械死板地學。如用遊戲的形式認記漢字,用比賽的形式練習朗讀,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或者利用書報、影視、商標、廣告、網路等,既能輕輕鬆鬆過好識字關,又能把識字的功能最大化,為今後的閱讀、生活打好基礎。

淡化知識,注重積累

"學理如築牆,學文如積沙。"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條捷徑,讀背是學習語文的成功經驗,而記憶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優勢。抓住關鍵期,讓孩子大量誦讀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和淺近的古詩,接受傳統文化薰陶。名家名篇、古代詩文等材料儲存在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淡化數量追求質量

孩子們不理解、不相信"量變到質變"的定律。因此,儘量減少機械、重複的作業,如大運動量地抄寫生字、詞語,從頭到尾地抄寫課文,搞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給低年級孩子佈置的作業,數量少一點,質量精一點,形式新一點,趣味足一點,要考慮孩子"聽、說、讀、寫、悟"的和諧發展。為低年級孩子提供的閱讀材料,篇幅短一點,一般不要超過500個字,提倡大聲地朗讀而不是默讀,更不是"看書"。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談到讀書時說:"讀之,須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要倒一字。"篇幅過長,孩子會"望而卻步",不肯"善始善終"。默讀和看書容易走神,造成讀書的假象,養成讀書的壞習慣。

語文天地手抄報內容2:國小語文如何培養學習方法

國小時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教育,這一階段的學習,說是掌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何為學會學習,簡單的說就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的興趣。目前國小語文的教學,正在著重對學法進行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學校教育,也正是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協調因素。因為,學生的走向絕大多數要通過學校教育走向社會的。在學校教育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形成或協助學生掌握高效學法的關鍵。而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又是師生互動的主陣地。教師的教法陳舊或枯燥或代替學生學習,自然不能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以充分而合理的發揮。所以,要使用科學的且學生樂行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是要立足於“大語文觀”的。即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教學。

眾所周知,國小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為重要。

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永續性,往往虎頭蛇尾。然而,一旦他們付出努力得到外界的肯定時,那種成就感往往會激發出他們更高的熱情與更持久的行為。

我們教學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培養“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以教材和教師為依賴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師與教材再也不是學習資訊的全部或大部分資訊的來源,這些不再是學生關注的主角,學生所要面對的是資訊化的生活,如《新課標》所言:學習資源和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所要學習的除了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相應的學習習慣。又如“新課標”所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天地手抄報內容3:別拿語文不當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引發了一場語文教師思想的革命,使語文課堂教學異彩紛呈。然而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打著課改的旗幟,把語文不當語文,把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課、多媒體展示課,等等。特別是在公開課、評優課上,更是大有星火燎原之趨勢。

學科整合無疑是新課改中最為搶眼的亮點,然而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謬論。這邊剛提倡整合,那邊有的教師便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全拿到課堂上展示,美其名曰大語文,過後還要感嘆藝到用時方恨少。果真如此嗎?曾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教師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一開始先用歌曲《明月幾時有》匯入,接著就讓全班學生共同演唱這首歌,然後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講解字詞,剩下的時間則讓學生髮揮想象,討論怎樣表演蘇軾喝酒賞月的情形,旁邊還有幾個女生輕歌曼舞,熱熱鬧鬧。整節課教師完全把原詩拋開,對字詞的理解猶如蜻蜓點水。我想,為了上好這節公開課,學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歌曲、舞蹈和表演,然而在課堂上一番熱鬧後,他們在語文方面又學到了什麼呢?遺憾的是這類現象目前比較普遍,語文課被異化為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大雜燴,而恰恰把屬於語文的東西給丟失了,這樣的整合實在是令人堪憂。

多媒體技術以其高效、便捷特點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成了新課改中一個耀眼的大光環,以至有的地方在評課時把它作為教學的硬體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一書一筆一嘴的年代似乎已大江東去了。我無意貶低多媒體技術,但對有些教師的做法確實不敢恭維。有位老師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時,用了50多張幻燈片來展示羅布泊的過去與現在。而當討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是什麼時,學生有不同的`觀點,這本應成為課堂亮點,卻被教師以一句你們說得都不對給扼殺了,隨後教師迫不及待地把早已準備好的答案呈現在螢幕上。課後與該教師交流,不料聽到的是:我的課件沒辦法把那些答案都體現出來。為了追求多媒體展示的聽覺、視覺效果,而使言語的欣賞、積累、運用等原生態的語文學習退出語文課堂,實在可悲可嘆!

別拿語文不當語文,語文就是語文,跟其他學科有所聯絡,但又有所區別。作為母語課程,語文課主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誠然,語文課本中有的是講自然現象的,有的是講地理歷史知識的,有的涉及到音樂美術等方面,但所有這一切,僅僅只是作為學習語文的材料而已,並不是要求語文教師通過語文課傳授自然、地理歷史、音樂美術等方面的知識,否則,設定語文課程便屬多餘。語文之所以是語文,語文教師應當在引導學生領悟文字所表之情、所達之意的同時,再啟發學生了解文字是如何表情達意的,文字為了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選用了怎樣的文體、怎樣的表達方式,又是怎樣遣詞用語的。這才是原汁原味的真正的語文課。

別拿語文不當語文,語文教師上課心中要時時有語文的觀念,換言之,就是語文教學必須有語文的學科含量。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有自己的學科個性,語文也不例外。就閱讀而言,不同學科的老師都會用自己學科的眼光來指導學生閱讀。歷史老師引導學生關注文字中含有什麼歷史事件及其評價,地理老師會讓學生關注文字中說明了哪些地理因素,政治老師會要求學生在文字中尋找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的內容。那麼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是什麼?顧黃初老師有一段精闢的闡述:教語文當然要教文章,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學,因此當然也要教文學。只是教文章,主要不是教文章學知識。教文學也主要不是教文學常識,歸根結底,還是要分析研究語言運用的範例,藉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不少語文課之所以不像語文課。其主要原因就是少了對語言的玩味。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語言為本來閱讀課文,在組織學生活動時以正確運用語言為要求,不管是涉及到哪個領域,採取哪些方式,落腳點都在於品評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上,何愁不能上出有語文味的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