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元旦手抄報

才智咖 人氣:2.45W

廣州最鐘意講意頭,從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裡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晚上還要穿新衣服寓意辭歲迎新,年八年級拜年、串門開始,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下面【玩轉粵語】就為大家獻上廣東新年習俗全攻略,帶你全方位認識廣東人係點樣過新年!

廣東元旦手抄報

【謝灶】

年廿三是一個開端,這一天俗稱小年(廣東有些地方年廿四才是小年)要謝灶君。應該說全中國都有這個節日,但是在廣東就比較平常了,不需要準備豐盛的晚飯,通常只是把家裡的上香香爐的爐灰倒掉,把灶君位打掃乾淨。近三十年來,城市化程度日漸加快,很多廣東人的家裡都沒有灶君位了,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神位,所以在小年這一天會清理土地神位。

【過冬】

廣府人和客家人對小年比較淡薄,反倒是對冬至相當重視。在廣東自古就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冬至這一天要走訪親戚,吃一頓豐盛的晚飯。

【換新衫】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著,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製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前的“掃塵”是有聯絡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惠州民間的說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洗邋遢】

過完小年之後,值得一提的就是年廿八這一天。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迎接新年。這最初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但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全個廣東,大家都有共識,這一天就是打掃衛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塵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壞運氣。

 【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汙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髒衣服當天要洗滌乾淨。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佈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貼揮春】

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臥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拜祖先】

到了除夕這一天,事情特別多,要貼春聯,要殺雞宰鴨祭祖,要準備團年飯。前面說過廣東人比較相信風水命理,所以過年是一定要祭祖拜神的。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

通常是正午十二點到一點這段時間,在地主神位前擺好桌子,把祭品擺放在桌子上,怎麼擺也是有規矩的,如雞放在正中間雞頭朝天(不是活雞,是一整隻已經熟透的雞),雞的旁邊要放一塊豬肉、一碟水果、一碟糖環油角等,前面要放三杯酒、三杯茶、三雙筷子。然後在土地神位前的香爐上九支香,點燃一對紅蠟燭。接著就燒冥錢(通常都是在一個俗稱為“化寶塔”的鐵桶的燒冥幣的)、平安符給神靈和先人。稍後等冥幣燒完了,就要點鞭炮,但是城市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最後把三杯酒、三杯茶灑到土地神位前,寓意向神靈和先人敬酒敬茶,整個祭祖拜神過程就結束了。

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團年飯】

祭祖完畢後,就開始準備團年飯了。眾所周知團年飯都會很豐盛的,例如客家人過年是很隆重的,尤其是對吃的方面,每年的團年飯一般都有八個菜(寓意發財興旺)或者九個菜(長長久久),即便只是一家四口。團年飯的菜式都講究意頭,像“髮菜蠔豉燜豬手”等。

【行花街】

吃完團年飯,最大的節目當然是逛花市,而逛迎春花市亦是廣東人過新年的一個必備節目。迎春花市又叫做“年宵市場”,通常由年廿六開始,到年七年級清晨結束,售賣各種花卉、年桔以及各色玩意。逛花市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所以在廣府地區的氛圍較為濃重,如廣州、三邑地區(南海、順德和番禺)、香港和珠三角周邊。其中廣州花市更是自明清開始已經名冠中國。人們逛花市最主要是感受下新年氣氛,希望在逛花市的`過程中“走一個大運”。不知道到底是先有花市還是先有過年擺放年花、年桔的習慣,反正廣東人尤其是廣府人和客家人在過年的時候,家裡一定會擺放一些花卉、年桔的,寓意花開富貴、大吉大利。逛完花市,就回家守歲,迎接新的一年。

到了凌晨12點,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十全十美了。不過,吃湯圓這一個習俗不一定是凌晨12點吃的,畢竟現代人注重身體健康,可移到年七年級的早上或中午,反正年七年級一定要吃湯圓就是了。

【派財神】

派財神是中國春節的一種傳統習俗,以前在香港曾經頗為流行。“財神”相傳是主管財富的神仙,因此受各家的歡迎。派“財神”的通常是十來歲的小孩及少年。

財神的“製作”十分簡單,在一張兩吋乘一吋的小小紅紙上,以毛筆寫上“財神”二字便可以。年三十子時左右,農村通常會放鞭炮,隨著鞭炮聲響起,派財神者拿著一疊逐家拍門,當戶主開門時,派者大叫“ 財—神—到”。戶主在新春期間,斷不能立時關門拒絕財神,當然要把財神接下。然後根據習俗,要給予派(賣)財神者利市。如是者接財神者有望新年可以發大財,而派財神的小孩更是立發小財,大家一樣歡喜。

與派財神相關的一種習俗稱為“賣懶”。相傳倘若小孩生性懶惰不用功讀書,可以在財神中混入一張寫上“懶”的紅紙,在派財神時有意無意地將其賣出,新的一年便可戒除懶惰。不過“懶”必須在年三十午夜前賣出,而且不可被發覺,否則便算失敗。

【舞獅】

以前有黑幫背景的人氏喜歡在新春期間舞獅,不請自到各家商戶門前表演。商戶無論是否自願都要打賞利市。政府後來規定舞獅必須向警察申請牌照,這種習俗方才停止。近年的社團改變習慣,自行運送四季桔等年花到商戶處,向東主“恭喜發財”,實則上是以相同手法“慶祝新春”。

【開年】

年八年級又稱為開年,這一天要吃一頓豐盛的開年飯,寓意來年六穀豐收、風調雨順。同時在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孃家看望父母,然後在天黑之前趕回婆家準備開年飯。不過隨著時代的改變,有些習俗已經開始改變了。現在異地結婚的太多了,出嫁女兒不可能真的在年八年級趕回孃家的,而開年飯也並沒有硬性規定必須在婆家吃。年八年級還是車公誕,很多人都會前往車公廟拜祭,這個習俗在廣東倒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反倒在香港相當重視。但是很多人都會在年八年級出外拜年,所以一般改為年九年級赤口才到廟裡參拜。

【赤口】

年九年級是赤口,傳說這一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所以不適合拜年。赤口這一天一般會留在家裡或者到廟宇裡參拜。

 【拜年】

年初四開始四處訪親了。在這一兩天裡的活動重頭戲就是“吃”,年初四上午在外婆家吃,下午到阿姨家吃,年初五上午到舅舅家吃,下午又到叔公家吃,總之就是馬不停蹄地赴宴。

 【人日】

年初七是人日。似乎除了廣東人之外,沒有一個地方的人過這個節日。相傳,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在某些地方,年初七還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叫作“燈節”。這一天,村裡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要在祠堂裡“買燈”,寓意為祖宗添了香火。祠堂裡會大擺宴席慶祝,不過只有男性和未出閣的女子才能在祠堂吃飯,剩下的婦女都必須在家裡,哪怕你是男丁的媽媽,也不能入內。宗族裡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可以坐在上座吃飯,然後中堂和地堂依次便是中年人和年輕人,等級很嚴格。

【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亦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皆熱鬧慶祝,還會食湯圓,故亦稱小過年這天的夜晚,處處可見兒童手提燈籠外出嬉戲,各地的廟宇也會張燈結綵,高搭綵棚,展示各式飛禽走獸、花鳥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燈,並舉辦花燈競賽,吸引了不少賞燈的人潮,熱鬧有趣的燈謎晚會則為更豐富了元宵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