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3.18W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

1、 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國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八年級(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後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在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 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 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 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鬆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佈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佈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教科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內容。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後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式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於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複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後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項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於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於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並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後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例項使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於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裡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裡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於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並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裡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於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範。

畫完數軸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通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通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麼?

A、

B、

C、

D、

E、

F、

A、B、C三個圖形從數軸的三要素出發,D和F是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給學生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時間然後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去接觸學生,認識學生,關注學生。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並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後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範”“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通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後,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麼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後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裡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23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並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課本23頁3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範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P與表示有理數3的點A距離是2,

(1)試確定點P表示的有理數;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麼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並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後佈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係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線的性質》是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和平行線的判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經常要用到。它為今後三角形內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識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至關重要。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先組織學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對“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這一公理進行驗證,再通過農遠資源課件的演示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這一公理的基礎上經過簡單的推理,得到平行線的另兩個性質。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行線的三個性質及運用。

難點:平行線的性質定理的推導及平行線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的區別。

3、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在的學校是少數民族農村中學,這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差,但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對新的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學生對於平行線也有了很深的瞭解,已經學會了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所以本節課對學生來說不是非常難學。

二、目標分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探索平行線的性質,會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證明;瞭解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的區別。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培養他們主動探索與合作能力,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從而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通過對平行線的`性質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節課我選用下面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2、新技術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農遠資源和多媒體教學技術,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的印象。

3、鼓勵和表揚: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並指導學生進行驗證,對學生的觀點多加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學法指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觀察、動手測量、猜想、總結出平行線的性質,使教學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自主探索的活動過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逐步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樂於思考、勤於動手、勇於表達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

(1)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生活中的電是通過兩條互相平行的導線送到千家萬戶的。輸電線路在某處轉了一個彎,已知轉彎後的兩條導線中的一條和原來的兩條導線中的一條之間的夾角是130°,那麼這條導線和原來的另一條導線之間的夾角是多少度呢?學習了這節課後我們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例項引入,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也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2)設問:根據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兩條直線平行,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回憶平行線的判定來引入新課的目的,一是溫故而知新,促使學生實現知識思維的正遷移;二是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比較性質與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畫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內錯角、同旁內角,並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確定它們的大小關係。猜想同位角之間的關係。

【設計意圖】:畫平行線的這個過程主要讓學生明白確定平行線性質的前提是要兩條平行線,幫助學生區分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

(2)講解平行線的性質一。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這一知識點,為推匯出下面兩個性質打好基礎。

(3)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兩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得到的內錯角、同旁內角之間的關係。講解推導過程。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不僅使學生認識到平行線的三個性質之間的聯絡,還培養了學生大膽猜測並通過推理驗證所猜測的結論的能力,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有幫助。

(4)總結平行線的性質

性質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質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性質3: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5)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行線的判定區別:

要強調“平行線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關係來得出平行,而平行線的性質是知道兩直線平行得角的關係”

3、知識運用

(1)解決引入時提出的問題

(2)利用所學的知識講解例4和例5

(3)把一條直線平行移動到另一個位置,這兩條直線一定平行。講解例6。

(4)練習P174—175 第1、2、3、4題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平行線的性質的用處,通過練習,使學生對此處知識點更加熟悉。

4、回顧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2)、這節課得到的平行線的性質與平行線判定的方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絡?你能區分清楚嗎?

【設計意圖】:通過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將本節課學的知識與前一節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整理。有利於學生加以區分和為以後的應用打下基礎。

5、作業設計

P175 第5題

【設計意圖】:本題是讓學生補充完整解答過程,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線的性質,同時也讓學生了接邏輯推理的步驟,培養學生推理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平行線的性質

1.平行線的性質:

性質1: 例題: 練習:

性質2:

性質3:

2.平行線的性質與

判定的區別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板書,既簡潔明瞭,又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很容易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也便於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六、效果預測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引入課題,各個環節自然銜接。在設計上,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分析,合理猜想,解決問題體驗並感悟平行線的性質,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農遠資源的利用,使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更加明瞭,更易使學生接受。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線的性質,並利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將進一步的得到加強。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4

【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掌握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並通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所以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例項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徵,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匯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並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1、課題匯入

課題匯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並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試試身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你來當老師”、“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走進生活”藉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穫、體會、本節課還有什麼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後去思考、去動手製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後去學習、去探索的慾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反作用於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十八章第一節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它不僅是對已學平行線、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應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證明和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猜測、歸納、證明,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發展學生合理的推理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應用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3、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與應用;難點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即如何新增輔助線將平行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二、學情及教法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敦促,針對這種情況及本節課的特點,結合我校課題"因材施教,當堂達標"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引導-輔導-指導-講評-歸納"有目的的輔助學生學習。

1、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模型,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力,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學生參與,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

三、學法指導

1、觀察猜想以學生的觀察、猜想為主,要求學生多觀察,大膽猜想,主動探索來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2、合作交流採取積極引導、主動參與、互相交流來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會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準備

ppt課件,平行四邊形教具

五、教學過程

(一)溫故思新,情境匯入

首先複習四邊形的定義及四邊形的有關性質然後課件顯示章前圖和一些圖片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出我們熟悉的幾何圖形嗎?

這個問題是校園操場的圖片,學生可以見識各種四邊形的形狀通過查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起到複習的作用,為進一步比較系統地學習這些圖形做準備,並明確本章的學習任務

(二)自主學習,發現問題

通過觀察圖片,讓學生舉出身邊存在的平行四邊形的例子通過舉例,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求知慾,培養學生形象思維

然後自學課本83頁-84頁例1上面的內容,教師出示問題:

1、通過觀察圖片,找出圖形的共同特徵,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你會用符號表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想一想用符號表示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記作:□ABCD(略)

3、通過觀察測量自做的平行四邊形你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嗎?

邊:對邊平行且相等

角:對角相等,鄰角互補

4、你能證明你發現的結論嗎?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從例項圖片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自學加深理解,發現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感受動手測量,猜想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教師巡視引導,幫助學生自學。

(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尋找證明的方法當學生有疑惑時,教師巡視輔導:我們目前證明線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麼?(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而圖中沒有三角形該怎麼辦?引導學生得出需構造輔助線,將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學生完成證明,歸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鄰角互補並引導學生寫出性質的幾何語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和引導,明確目前證明線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證明三角形全等學生完成證明,驗證猜想的正確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和證明的必要性對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歸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四)小組展示,學以致用

1、小組代表展示交流的結果,通過實物投影講解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過程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場地,其中一條邊AB長為8米,其他三條邊各長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審題,學生弄清題意後教師示範解題過程,並重點強調解答中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幾何表述。

設計意圖:通過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 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長。

(2)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外角是38,這個平行四邊形的每個內角的度數分別是多少?為什麼?

(3)剪兩張對邊平行的紙條,隨意叉疊放在一起,轉動其中一張,重合的部分構成了一個四邊形線段AB和DC有什麼關係?

練習(2)(3)需說出理由,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學生有條理的寫出解題過程。

(六) 作業設計,強化新知

1、選擇題:

(1)平行四邊形的兩鄰角的角平分線相交所成的角為()

A、銳角B、直角C、鈍角D、不能確定

(2)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24cm,相鄰兩邊的差為2cm,則平行四邊形的各邊長為( )

A、4cm,4cm,8cm,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質中,平行四邊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對角互補 B、鄰角互補 C、對角相等 D、對邊相等

2、填空題:

(1)如圖所示,DE∥AB,EF∥BC,DF∥AC,圖中有_個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角度數之和為200°,則平行四邊形中較大的角為

3、解答題:

如圖,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數

設計意圖:課堂練習的“及時性”是很重要的。練習的設計目的在於鞏固當堂課上的主要內容。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2、還有什麼困惑?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反思引導學生概括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對知識進行梳理,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和小結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例1:(略)

記作:□ABCD

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鄰角互補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突出了本節教學重點,便於理清本節知識結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著激發興趣,積極投入,由易到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這一主體思路下設計的。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想法,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6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有理數的加法,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這一節課是本冊書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下面我就從以下六個方面——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在分析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數的加法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國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七年級階段完成。有理數的加法作為有理數的運算的一種,它是有理數運算的重要基礎之一,它是整個國中代數的一個基礎,它直接關係到有理數運算、實數運算、代數式運算、解方程、、研究函式等內容的學習。

2、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數的加法是本章的一個重點。有理數這一章分為兩大部分——有理數的意義和有理數的運算,有理數的意義是有理數運算的基礎,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是這一章的難點,但混合運算是以各種基本運算為基礎的。在有理數範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加、減法可以統一成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統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運算是本章的關鍵,而加法又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種有理數運算,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數範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的思考方式(確定結果的符合和絕對值),關鍵是這一節的學習。

3、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滲透的德育目標是:(1)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上述對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1)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2)理解並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3)應用有理數加法法則進行準確運算;(4)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2、能力目標是:(1)培養學生準確運算的能力;(2)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德育目標是: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4、個性品質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有理數加法的意義與國小學習的在正有理數和零的範圍內進行的加法運算的意義相同,讓學生理解即可,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與運用。由於本階段的學生很難把握住事物主要特徵:如異號兩數、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數和互為相反數之間的關係,這就對法則的理解造成困難。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學法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有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數、負數、數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複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生動形象的事例,讓學生充當指揮官的角色,親身參加探索發現,從而獲取知識。在法則的得出過程中,我引進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微機,讓學生在微機演示的一種動態變化中自己發現規律歸納總結,這不但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學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在法則的應用這一環節我又選配了一些變式練習,通過書上的基本練習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通過變式練習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這些我都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提問,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六、教學過程的設計

1、引入:再課堂的引入上,開始我本打算選擇教材上的例子,但是它過於簡單。並且不宜於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我選擇了學生們感興趣的軍事問題,讓學生在充當指揮官的同時,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並且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探索規律:法則的得出重要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我通過了一個小人在座標軸上來回的移動,使學生在小人的移動過程中體會兩個數相加的變化規律。由於採用了形式活潑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問題中去,讓學生親身參加了探索發現及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最後由學生對規律進行歸納總結補充,從而得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3、鞏固練習:再習題的配備上,我注意了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習題的配備由難而易,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發展。並且採用男生出題,女生回答;女生出題,男生回答,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活躍的氛圍中,解決各種問題。同時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4、歸納總結:歸納總結由學生完成,並且做適當的補充。最後教師對本節的課進行說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達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目的。說課對我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相交線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頂角,鄰補角的定義,對頂角的性質。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係,為今後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本節對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所以本節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轉化,說理能力和數學語言規範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難點: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增大了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三、學法指導

讓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學會從具體的例項中抽象出一般規律。從中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能力,並養成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並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徵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防盜網。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麼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藉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係。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麼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髮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係。

通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係?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並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後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係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於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製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通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後,我在黑板上板出規範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係,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 如圖,直線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係,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係,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我適當增加些練習,對於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於提高,對於趣味題和拓展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尋找規律,讓他們進一步感覺“知識來源於實踐”,同時學生的思路得於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麼疑惑?

3、談談你對本節課的收穫。

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佈置作業

我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反思學習過程的習慣。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在學習這一章前,很多學生還沒有接觸過程式,他們往往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以為只要把問題原封不動的交給計算機,計算機就會解決問題了。計算機之所以能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事先給計算機設定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因此,當我們拿到一個問題後,首先要搞清楚做什麼,再設計好一步一步怎麼做,也就是設計解決這個問題的演算法,最後選擇一種適合的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式,使計算機工作,得到正確結果。所以,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設計演算法、編寫程式。

本章中所涉及的題目都不復雜,演算法也比較簡單。“解決問題的演算法設計”這一節中所涉及到的演算法和流程圖的知識點很多老師都認為內容難、枯燥、學生難以理解。所以經常把這一節教學內容省略或者放在後面簡單的講講。這樣就造成學生拿到題目後,往往不認真考慮演算法,一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語言的語法規則和語句上。學習程式設計,如果只知道計算機語言的語法規則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演算法,就不能編出好的程式。於是我在學生剛開始學習程式設計時先強調演算法設計,讓學生們體驗演算法思想,瞭解演算法在程式設計中的地位,養成良好的程式設計習慣。語言只是工具,演算法才是設計的靈魂。只要演算法正確,流程圖無誤,就可以用任何一種語言編寫程式。本節內容難而且枯燥我就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多舉實踐中的例子,多結合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注意尋找、發現身邊的實踐問題,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而設計出演算法。雖然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些常見的、簡單的例子,但是演算法仍然是學生較難理解掌握的內容。本節的教學只是開始、只是啟蒙,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通過不斷深入的學習,學生的理解會逐步加深。不要急於求成,應該循序漸進。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演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演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流程圖描述演算法。

2、 瞭解演算法和計算機程式的基本概念,瞭解計算機程式執行的基本過程。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分析問題、理解和熟悉用自然語言等清晰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確立演算法的概念。

2、 通過利用流程圖描述演算法過程,掌握利用流程圖描述演算法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知道演算法對於問題解決、程式設計的作用和意義。

2、 通過演算法描述,鍛鍊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

3) 分析重、難點

學習內容:瞭解什麼是演算法,掌握流程圖描述演算法的方法。

學習重點:

l 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化;

l 如何用演算法描述問題的解決;

l 流程圖描述演算法的方法。

學習難點:

1. 表述解決問題的步驟,即演算法的描述及表示;

2. 流程圖描述演算法的方法;

3. 程式結構的表示、關鍵性條件的確定以及在流程圖中的體現。

二、 說教法

1) 藉助多媒體的手段,形象地給同學們演示一些演算法,激發他們的興趣。

2) 教師只講解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而在站中每一種程式結構都提供了相應的例子,可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 說學法

1) 演算法是學生們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而且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多。我想如果讓學生單兵作戰去理解這些內容的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想能不能利用同學們集體的智慧,在競爭的氛圍中團結協作,更好的激起每個同學的智慧火花。於是課前我將全班35人分為7個小組,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討論和思考。7個小組互相競爭,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對於他組的成果懂得鑑別和欣賞。通過這種上課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團隊意識、競爭意識以及尊重他人、相互欣賞的素質。

2)由學生自己選擇完成的題目,因為學生對自己的水平最瞭解,又要考慮到小組的積分,所以每位同學都會選擇自己最有把握而且分值較高的題目,這樣就達到了每位同學都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掌握本節課的知識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1) 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

l 引入:渡河方案的確定

l 演算法的概念

l 演算法的描述:

u教師講解流程圖的常用符號及三種程式結構的表示方法,並以“輸出兩個數中的較小值”為例演示流程圖的繪製方法。

u學生自選兩道題,完成流程圖。

u分析三道題的流程圖。

l 演算法的擇優

2) 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l 多媒體演示動畫,展示渡河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l 動態教學網站,整節課的支撐平臺,可以釋出任務,上傳作業等。

國中數學老師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師大版國中數學七年級(下)第八章第二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節《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從教材分析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這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為今後學習函式的應用奠定了數形結合的基礎,因此它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擴充套件,兩者存在區別與聯絡。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學生學習數軸之後,又一次接觸到圖形與數量的對應關係,同時為今後函式的學習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二、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於數學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學,技能的訓練,更能重視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因此確定教學目標1,2,3。

即:

1.知識目標:瞭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

2.能力目標:建立圖形與數量的對應關係,能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問題的討論,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學難點: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義和不等式解集在數軸上的表示。

教學難點突破辦法: 通過觀察,分析、概括過程,使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後通過數軸直觀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為創設寬鬆民主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引導發現法,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小組間的合作交流,與師生間的資訊及時聯絡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發現知識,獲取知識。學生知識掌握過程離不開學生自身的智力活動,因此,在教學中,突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以舊探新,猜測論證等方法,揭示數學問題,並採用個人思考,分組討論,彙報結果等多種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結論,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學法分析

1.學生要深刻思考,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2.合作類推法:學習過程中學生共同討論,並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學習。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通過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在解決的過程中先找出幾個符合題意的解,然後發現問題,這樣,既複習了不等式,又給新課做好了鋪墊,由此可以發現,不等式的解有許多個,他們組成一個集合,稱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既符合認知規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點,使學生產生探索的慾望,從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得到:大於3的每個數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於3的每一個數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無限多個,它們組成集合,稱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為x3。

由例項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個不等式的所有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簡稱為這個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過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們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個別解,而應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個數或幾個陣列成的,而是由無限多個數組成的,如x>3.那麼如何在數軸上直觀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數軸上可以直觀地表示出來。如圖8.2.1

如果某個不等式x≤-2,也可在數軸上直觀地表示出來,如圖8.2.2

說明:8.2.1在表示範表演的點畫空心圓圈,表不包括這一點,表示大時就往右拐;圖8.2.2在表示-2的點畫黑點表示包括這一點,表示小時往左拐。

3,講解補充例題,

例1:判斷: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個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將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1)x<2

(2)x≥-2

(設計意圖:例1是讓學生理解不等式的解與不等式的解集。聯絡與區別,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與數軸上表示數的範圍的一種對應關係,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到數形結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觀,易於說明問題的優點)

4.鞏固練習:課本44頁練習2,3題

5.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自我總結,重點知識和學習方法,達到掌握重點,順理成章的目的。

6.作業:課本49頁習題1,2題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及時地複習課文,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