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5篇

才智咖 人氣:2.62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5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湧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匯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匯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涉江採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這首古體詩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說學情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國小、國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有了一定的古詩鑑賞能力,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澱,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3.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用多媒體展示)1、 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4.教學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二,說教學方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三,說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我設計以下的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長亭送別》。我將從以下 8個方面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長亭送別》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是名劇《西廂記》的一折,寫的是崔鶯鶯送別心上人張生的故事,表現了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這個單元是高中首個戲曲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西廂記》是中國古代戲劇扛鼎之作,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瞭解戲曲語言特點、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標:1、體味鶯鶯的心情,分析其形象。 板書“人物之美”

2、品味曲詞之美。 板書

情感目標:1、體會封建社會對自由愛情的摧殘。

2、分析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語言表現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詞之美。

難點:

分析鶯鶯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 教法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這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字,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3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4、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我認為,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採用了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

(二) 教學手段

為了使我根據教材特點而設計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得以突出,達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時也為了配合以上我選擇的三種教法得以完滿實現,我決定採用“多媒體展示平臺”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

四、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1、我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開啟鑑賞戲劇之門的金鑰匙。

2、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用多媒體播放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女士演唱的《長亭送別》片段。渲染情感,創設氛圍。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的導語: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裡,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裡,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二)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手段簡介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王實甫。

(三)表演擂臺,請學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學生表演後請演員代表和觀眾代表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

(四)整體感知,分析文章

1教師提出問題1、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那麼,鶯鶯與張生離別別時,內心有何感受?

根據能力目標2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我指導學生在思考的時候要注意尋找文中的關鍵詞語。

鶯鶯在送別張生的時候除了有內心不盡的悲傷和不捨外,還有對未來的憂慮,張生考不上狀元,他們兩人的愛情就不會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憂慮,張生考上狀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鶯鶯的感情是複雜的,矛盾的。

2問題2、鶯鶯是一個善良、多情、心思細膩的女孩子,但人們在評價她的時候總是說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不能在課文中找到依據?

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指導學生迴歸課本,細讀課文。

鶯鶯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現在她重情義、輕功名上,這可以從她的唱詞中看出來。

(五)自由討論

教師佈置討論題目:

本篇課文打動人之處,除了動人的情感外,語言的美也是至關重要的,請同學們四人結為一組,對你最喜歡的某個句子進行討論,看它沒在哪裡。

這一環節突出了設計的教學難點,教師的點撥很重要,要指導學生從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現手法的運用上去分析。

本文語言的特點是詩詞化、文采飛揚

六、說矯正反饋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

比較鶯鶯與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有何異同?

通過對比,學生們對鶯鶯的叛逆精神會有更近一步的認識,再次突出教學重點。

七、說作業佈置

王實甫的西廂記和關漢卿的竇娥冤在語言上有何不同,請寫一篇二三百字的鑑賞文字。

八、說教學創新

傳統的戲劇鑑賞,習慣於按劇本語言逐句分析,鬍子眉毛一把抓,費時但又難以突出教材的特點,關鍵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長亭送別》這一課,我向傳統說“不”,主要設計了“表演擂臺”“自由論壇”“對比閱讀”等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以解決教學重難點。

以上就是我本課的教學設想,謝謝。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匯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路歌曲《丁香花》匯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裡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鑑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徵意義(心境、戀人)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於這套教材的最後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鬥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於理解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學聯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瞭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為真理而鬥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容連貫,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

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根據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為: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為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2.第三段複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為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閱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選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後一句的理解。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同學們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著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絡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絡,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

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海》,有關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瞭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複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複習一下國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複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後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於課上理解文章內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敘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麼,議論文的語言呢?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定可以幫助學生複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可謂"一石多鳥"。

(二)課前檢測: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

此項設定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溫故知新”。

(三)新課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後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1)問題1:

為什麼說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2)問題2:

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沉痛心情。

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3)問題3:

第三段是一個複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幹是什麼?冒號後面作為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麼成分?起什麼作用?

此問題通過對句子的主幹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幹,理枝葉,分層次;然後聯絡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後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1)問題1、第八段在讚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用詞準確。

(2)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絡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使命”和“事業”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物件是誰?

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事業”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物件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通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詞,分析其作用。

明確: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問題5、說說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後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於歷史科學相呼應;後一句開啟下文,與第7段“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併為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為節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裡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為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讚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為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於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為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於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裡,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