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國小說課稿模板4篇

才智咖 人氣:1.9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國小說課稿模板4篇

國小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父母的疼愛》。

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疼愛》是中國地圖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本單元以家庭生活為主題,共有5課,分別是《家庭樹》、《父母的疼愛》、《現在的我能做什麼》、《家庭的記憶》和《我想要 我能要》。這5課在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上互相依存、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深刻感受親情中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父母的疼愛,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因此,這一課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為此,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的疼愛,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

2、能力與方法目標:學會關心父母,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3、知識目標:瞭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許多的心血。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課的重點訓練目標和本單元的主題,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感受父母的疼愛。

難點:懂得感激父母。

四、教法學法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我以新課程為指南,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情景教學、活動體驗、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五、教學流程

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

1、激趣匯入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教材是開放的文字。”“一堂好課,開好頭是關鍵。”教材中歌曲欣賞環節提供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孩子們唱得比較少。為了更貼近現代孩子們的生活,激發他們的興趣,我選用的歌曲是《爸爸去哪兒》。上課伊始,我就播放這首歌曲,讓孩子們隨著音樂輕輕地哼唱,左右搖擺。老師隨著孩子們的情緒匯入課文:孩子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節課讓我們去感受父母的疼愛。板書:父母的疼愛。

孩子們通過傾聽哼唱,重溫歡快的生活,回憶父母對自己疼愛的點點滴滴,是多麼溫馨愉快的一件事啊!

2、感受疼愛

現代家庭的生活條件好,孩子生活在蜜罐裡,對於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事,大部分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父母的疼愛。為了突破這一重點,讓孩子從心靈的深處真切地感受、正確地理解父母的疼愛。

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讓學生去感受父母的疼愛。

(1)找一找,愛無處不在

首先要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於是,我讓孩子們說說從小到大父母為自己做過什麼,接著讓同桌間互相找一找書包裡的文具、看一看身上穿的衣服鞋子,聞一聞頭髮裡飄出來的洗髮水的香味兒,你感受到父母的疼愛了嗎?在這個簡單的活動中讓孩子們親自尋找並交流父母從物質、精神上都給予了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疼愛無處不在。

(2)說一說,傾訴偉大的愛

為了讓他們從心底中真切地體會理解父母的愛,讓父母深深的愛叩擊到孩子們心靈的深處形成情感的共鳴。我接著將課前準備的一篇故事與孩子們分享。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湖北女士陳玉蓉,她的兒子13歲那年被確診患有豆狀核病變,這種肝病可能導致死亡。為了挽救兒子的生命,陳玉蓉請求醫生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但在當時,這位母親患了重度脂肪肝,為了挽救兒子的性命,她通過鍛鍊、節食、暴走在短短七個多月裡讓脂肪肝奇蹟般地消失了,成功地賦予了兒子第二次生命。陳媽媽用她平凡地舉動傾注著對兒子不懈的愛。20xx年她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在她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這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她忍住飢餓和疲倦,不敢停下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捨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一定要贏,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當孩子感受這位母親對兒子偉大的愛後,回憶父母親對自己的愛中最感人的一瞬間。接下來讓孩子們以小組形式交流,每一組推薦一名故事講得最感人的孩子在全班進行交流。

(3)辯一辯,理解正確的愛

當孩子正沉浸在父母愛的濃情時,為了突破正確理解父母的疼愛,懂得感激父母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下面這個教學環節:我用課件出示兩幅圖片。第一幅圖是孩子在前悠閒地走著,而父親身上背滿了孩子的各種物件;第二幅圖是父親嚴厲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孩子覺得很委屈、傷心。圖片出示後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正反方進行辯論。

在感受親情這一環節中,我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通過找一找、說一說、辯一辯來感受父母的疼愛。

3、體驗親情

“體驗學習能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所以我設計以下兩個情境,讓學生換位扮演“父親”或“母親”。

情景一:平時,當父母早起為自己做早餐時,孩子們還沉浸在夢鄉里。當孩子起來吃著美味的早餐時,父母早擠上擁擠的公交車去往上班的途中。週六,當父母還未甦醒時,孩子們反過來為父母準備一杯熱騰騰的牛奶。

情景二:當孩子生病時,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當父母生病時,孩子為他們端茶倒水。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親身體驗,理解對父母疼愛自己的厚重與不易。

4、感恩行動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首先讓孩子填寫61頁、62頁令父母操心、生氣、高興的是什麼以及父母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心願是什麼等。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親情卡片,完成課本61頁“你為父母做過什麼”並將填好的卡片貼到我們的親情樹上。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父母的同時,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回報父母的方式,讓學生對父母的愛具體化,落實到實處。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簡潔明瞭,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板書: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必須從學生髮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節課,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讓學生感受愛、認知愛、體驗愛、回報愛為線索,採用了情景教學、活動體驗、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深刻體會父母的愛是偉大、厚重的並學會感恩。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國小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以個人或集體的合作的方式參與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評述和欣賞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的持久興趣,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和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說教材

1、教材的意義與地位

《顏色變變變》是二年級 教學內容,是一個顏色變化的探究活動。藍天、白雲、紅花、綠葉,學生們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裡,多彩的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二年級教學活動《顏色變變變》為學生解開了這個疑惑,幫助學生了解了紅、黃、藍三原色其中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出另一種顏色的神奇,感受顏色變化的奇妙,激發學生探索、發現顏色變化的慾望,豐富有關顏色變化的經驗,體驗變化的樂趣。

2、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遵循《新課改》的精神,體現學校教育活動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符合學生愛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本人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創設環節,引導學生相互協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討、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發現,從中滲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預設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1、讓學生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感受三原色的變化;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3、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對顏色變化的發現。

3、教學重難點:

探索發現是學生的本能衝動,好奇、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在此次活動中,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學生實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人把“學生主動參與變色的操作活動、探索顏色的變化”定位於本次活動的重點。考慮到這是學生第一次自主探索顏色的變化,在操作中會異常興奮和忙亂,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發現、記錄這一探究過程,本人把學生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調配顏色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的目標服務的,同時學生是通過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調色盤,顏料等。準備的每一種材料都是要讓學生通過動手使其發生變化,從而獲得啟發,得到發展。

三、說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環節觀摩小魔術表演,讓孩子觀察顏色由無到有的變化過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運用在,實物圖畫的講解上,通過直觀的圖畫,更好的為孩子做示範。同時,演示調顏色和做實物塗色的時候,本人示範調配了一種顏色,其他的留給孩子們足夠的想象、探究空間,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結果。

2、談話法:

主要體現於調色實物塗色小結評價。學生在配合調色和做記錄的時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發生衝突、有的調色時意見不統一需要商量等等,談話法促進了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從中也圍繞目標滲透了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

3、觀察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學生動手操作調色,探索顏色的變化時,本人通過觀察,學生調色之前的協商分工情況,觀察學生的調色和記錄過程,以便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和評價。

四、說學法

1、觀察法

美術與科學結合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開頭引題激趣環節,學生觀看小魔術演示,觀察了顏色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繼而又觀察了教師示範調色和實物塗色的方法,為下一環節的操作及記錄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依據。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學生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顏料、調色盤、棉籤、紙片等進行調色操作,在調色中感知、探究顏色的變化過程,從中獲得有關顏色變化的知識經驗,在活動延伸部分,學生又利用自己所調出的顏色和實物操作中充分體驗操作的樂趣。

3、討論法

科學教育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

等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法主要運用於兩個環節,一是學生調色及實物操作之前的角色分工問題,以及完成調色、記錄一系列探究過程的交流、探討;另一處是運用於操作結束後討論、交流操作結果。

五、說教學過程

1、觀摩小魔術表演

我設計的小魔術表演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觀看錶演、觀察其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慾。魔術演示特意請個別學生嘗試,有的學生能變出顏色,有的學生卻變不出顏色,什麼原因呢?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呢?把疑問留學生,讓他帶著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學生親手操作

通過觀看老師小魔術表演,學生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操作,這時,老師通過直觀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驟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到啟發,同時,老師又沒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問題都幫學生解決,而是留有一定餘地的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老師只示範調配了一種顏色,其他的讓學生自己調配。因為,如果老師把所有的顏色都調配出來呈現給學生,等學生們自己變顏色的時候,可能新鮮感就沒有那麼強烈了。

3、談話小結

小結環節是增進學生們的交流,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從中滲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設濃烈的師幼互動氛圍。

4、活動延伸:《我的陀螺轉起來》

學生們利用剛才變出來的顏色給陀螺上色,這個環節,很多學生會有意識去尋找漂亮、鮮豔的顏色,有的把三種顏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顏色了,他們開始尋求幫助,向別人借自己想要的顏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體現。而且,通過這一次,他們一定懂得,下次應該怎樣操作才能調出漂亮的顏色。最後在愉快的音樂中結束這堂課,讓學生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六、目標預計

本堂課以小組形式做實驗,分為六組,預計達到效果是60%,但實際操作中學生實驗效果達到了85%,實際比預計效果高出25%。

國小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資訊收集和整理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資訊收集和處理”的內容之一,學習本課時內容,不僅讓學生學會收集處理資訊,還要學會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問題,體會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綜合實踐價值,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本課時是安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了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第1-3頁內容。本課時是作為一個拓展性的知識點出現的。教材先從學生熟悉的情景“找一找身邊的白色汙染”和“調查自己家裡一天大約用幾個塑料袋?”引入, “全校學生家庭一天,一週,一個月,一年用掉多少個塑料袋?”繼而匯出“白色汙染”給人們帶來哪些危害?如何減少“白色汙染”?等問題。讓學生通過調查、收集、整理等方式獲得有關“白色汙染”資料資訊,再經過討論、交流等方式,瞭解“白色汙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形成環保意識。

本課時的重點:用學過的知識和方法,收集整理有關“白色汙染”的資料資訊。

本課時的難點:通過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發現“白色汙染”給人類造成的危害,體會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

本課時關鍵:通過了解“白色汙染”的危害,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二、說教學目的:

1、經歷對“白色汙染”有關資料的調查、收集和整理過程,學會收集和處理資料資訊。

2、通過對“白色汙染”資料的處理和分析,發現“白色汙染”對人類及自然社會的危害,培養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3、通過觀察、思考,發現身邊生活的“白色汙染”,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4、組織開展以“白色汙染”為題的課外活動,引導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培養積極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本課時教材內容安排特點,本課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要運用談話法和討論交流法,兼併資訊收集,觀察思考等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到的資料資訊,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自主參與,積極探索,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1、資訊收集法:通過詢問,查詢,查閱書刊等方式獲得有關“白色汙染”資料資訊。2、談話法:教師以交談的方式參與課堂中,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白色汙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建立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關係,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情景。3、觀察思考法:課程總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意識。本課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環境,發現“白色汙染”,分析“白色汙染”對自然及人類造成的危害,討論減少“白色汙染”的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教師:“白色汙染”圖片和所收集的資料。學生:分成5個小組,調查計算“平均每一個家庭一天用幾個塑料袋?”查詢“什麼是白色汙染?”,並收集相關資料。

(二)教學流程

1、展示圖片,激發興趣。

(1)出示一組“白色汙染”圖片。(路邊樹上掛滿各種塑料袋,河水被塑料袋垃圾汙染,田地裡隨處亂扔的塑料製品等。

(2) 問:“觀察這組圖片,你們發現什麼?”(指名小組回答,引出“白色汙染”一詞)

2、彙報成果,展示能力。

(1)反饋:“什麼是‘白色汙染’”?(指名小組回答)

(2)反饋: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白色汙染”的知識?(各小組反饋所收集到“白色汙染”資料資訊)

(3)教師反饋所收集到有關“白色汙染”事例。

3、合作探討,深刻體驗

(1)思考交流a、觀察思考: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白色汙染”?b、交流:(各小組反饋思考結果)(主要有家庭使用塑料袋,學生在校的零食塑料袋,田地裡的農用廢棄塑料製品等)

(2)小組合作計算:a、平均每個家庭一天用掉幾個塑料袋?b、全校學生家庭每天共用多少個塑料袋?一週呢?一個月呢?一年呢?

(3)分析交流a、思考討論:根據以上資料和我們所收集到的資料,你們發現了什麼?(引導發現“白色汙染”對自然及人類的危害)b、交流:(各小組反饋討論結果)

(4)師生小結“白色汙染”給自然及人類帶來的危害。(主要有:一、視覺汙染 二、潛在危害)

4、深刻認識,激發行動

(1)討論交流a、討論:我們已認識到“白色汙染”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b、交流反饋:(各小組反饋討論結果) (2)你將怎麼做呢?(指名學生回答)

5、課外作業請把你的決心寫出來,並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五、板書設計:

可怕的“白色汙染”

1、 什麼是“白色汙染:?

2、 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白色汙染”?

3、據以上資料和收集資料,你發現了什麼?

4、我們應該怎麼做?

5、請把你的決心寫出來,並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國小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大青樹下的國小》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本組課文的專題是在快樂的生活裡,我們一天天長大,引導學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大青樹下的國小》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國小的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課文層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再寫上課時和下課後的情景,最後以自豪讚美的文字點題。學習本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讚美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會認“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壩、戴”等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詞語,並能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且積累好詞佳句。

3.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讚美之情。

以上教學目標中,我認為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瞭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讚美之情。是教學的重點,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能力差,所以體會描寫窗外的安靜和小動物的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是本課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我主要採取想象感悟法、朗讀感悟法、品詞析句法這三種教學方法。運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在研讀中通過換位思考體驗人物的內心,豐滿任務在學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於文字又超越文字,同時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運用朗讀感悟法可以以讀激情,以讀促悟,以情助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運用品詞賞析法可以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出示民族國小內學生穿戴不同的場景的圖片,我問學生:圖片上的國小和我們的國小有什麼不同呢?學生應該很快的發現穿著不同等等。那我們一起去看看《大青樹下的國小》是怎麼樣的呢?(板書:《大青樹下的國小》),生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準生字詞,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並思考我們的名族國小都寫了什麼呢?

等學生讀完之後,我課件逐組出示詞語:

第一組:蝴蝶孔雀舞鳳尾竹坪壩(注意蝴蝶都是蟲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種昆蟲;舞字的書寫,當場書空)

第二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漢族(引導學生髮現這組都是名族的名稱,順勢引導學生說出我國有56個民族)

然後,請學生說說作者從那幾個方面寫了《大青樹下的國小》?學生各抒己見之後,我總結概括:課文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再寫上課時和下課後的情景,最後以自豪讚美的文字點題。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的情景。

首先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上學路上和來學校時所看到的句子。之後學生彙報,我總結並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來了許多國小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齊讀句子,問學生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可能會回答:國小生很多,國小生來自不同的民族)我繼續追問你從哪裡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還有…。”讓學生再次體會國小生的多。然後我出示:下課了,操場上可熱鬧了。有有有還有。在順勢引導學生用“有…,有…,有…,還有…。”造句,更深刻的體會民族學校的學生多,而且都來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

齊讀句子,問學生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可能會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繼續追問從哪裡可以看出?學生各抒己見;然後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誰?(各民族的國小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個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

第三句:那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的更加絢麗多彩。

齊讀句子:問學生體會到了什麼?從哪些詞語體會到得?結合課文上下文理解“絢麗多彩”的含義,並引導學生用“絢麗多彩”說一句話。

第四句:同學們向在校園裡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齊讀句子:問學生體會到了什麼?從哪裡體會到?

再齊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各民族直接的友愛,讀出校園中穿戴不同,美麗的場景,讀出同學們快樂的心情。引導學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樹下的國小》裡各民族國小生的團結友愛,和學校的美麗。

這個環節,我利用勾圈畫點的方法結合充分的讀,讓學生以讀激情,以讀促悟,以情助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並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上課的情景。

然後在引導學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國小上課的情景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剛才的課文內容的概括的基礎上,學生已知曉文章的脈絡。所以我在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用橫線迅速畫出能概括民族國小上課的情景的句子。學生彙報,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讀課文,聲音真好聽!

然後我繼續追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聲音真好聽?學生交流彙報,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齊讀句子:圈出描寫窗外環境的詞語(安靜)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從哪裡可以體會到“聲音真好聽”呢?(……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同學們能不能讀出窗外的安靜呢?齊讀句子,指名讀。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隻猴子。這些山林裡的朋友,是那樣的好奇地聽著同學們讀課文。

齊讀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從哪裡可以看出同學們的聲音真好聽?

再次齊讀描寫上課情景的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同學生好聽的聲音,讀出周圍環境的安靜。通過多次的讀,引領學生感悟民族國小裡學生上課的認真,讀書聲的好聽……

課堂練筆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插圖,看到插圖,你想說些什麼呢?那我們一起來寫一寫,可以寫一寫校園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同學們上課的情景是怎麼樣的等等?這個環節,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昇華。

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民族國小上學路上的快樂,上課時的安靜;那下課後又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下節課一起來學習。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談談我的板書,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精華的體現,針對這篇課文,我採用了詞語式板書。首先整體概括了課文寫了上學的路上,上課時,下課後的情景,然後提煉出上學路上孩子們是快樂的,上課時周圍是安靜。這樣,這則板書就成了理清課文脈絡的載體,可以一目瞭然地理清課文內容,領悟文章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