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71W

國小數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說課稿一

一、 說教材:

國小數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說課稿

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是七年級《數學》(上)第四章第一節幾何圖形的第三課時,在本章教材的編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生活周圍熟悉的物體入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可由平面圖形圍成,而且立體圖形可按不同方式展開成平面圖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

二、 說學生:

學生在國小學過簡單立體圖形及其側面展開圖,前兩節又學習了一些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對立體圖形已有一定的認識,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但七年級學生具有好勝好強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弱。

新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根據這一要求,結合學生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闡釋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關係,即一些立體圖形可由平面圖形圍成,因而這些立體圖形可展開為平面圖形。

2、能根據展開圖判斷立體圖形。

【過程與方法】

1、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互相轉換的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動手觀察、操作、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基本幾何體與其展開圖之間的關係,一個立體圖形按不同方式展開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開圖,著重瞭解正方體的多種展開圖。

難點:正確判斷哪些平面圖形是某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展開圖中,多個面在幾何體中的對應位置的判斷是難點。

三、教法分析

基於學生思維的起點,為了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實踐學校倡導的20+25分鐘教學模式,在組織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法和直觀教學法。

(1)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學情境中學習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使抽象的數學知識適當的形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用幾何畫板製作了一個課件,直觀地演示了正方體的表面展開圖,與教具相比,有獨到的優勢。

(2)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在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正方體的各種展開圖的情況,內容一步一步地展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直觀教學,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徵。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和實踐,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本節課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先做好的正方體,通過對正方體的展開,發現正方體展開圖的形狀,讓學生在動手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四、學法指導

教學中重視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數學思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觀察、歸納的學習方法,掌握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充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引導他們自己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國小數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說課稿二

說設計理念:

新課程的理想課堂教學應該蘊含如下理論:生活性、發展性和主體性。應遵循以下原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緊,直觀性強,動手要多,使學生興趣要高,自信心要強。可以概括為:用經驗觀察、思考、釋疑,通過活動進行再創造

說教學活動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精美的包裝盒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知識,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時精美的手工藝品給學生視覺美的享受,學生感受美的過程中激起了學習興趣。老師的提問燃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新課的匯入自然。

二、活動探究,尋求新知:

1、教師先示範用剪刀把圓柱剪成平面圖,結合具體操作給出展開圖的概念: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是: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體不顯空洞,學生有這些實物的形象概念,學習過程容易深入

2、對三稜錐的展開圖的認識是這樣進行的。投影三種平面圖的形狀,先讓

同學們猜想,然後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操作,使全班同學明確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設計意圖:訓練了學生由平面圖到立體圖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使學生意識到一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不止一種。為研究正方體的展開圖做鋪墊。

三、探究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

分兩個活動進行,一是先展開,將正方體展成平面圖形,並按預先設計的.位置貼上到黑板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通過剪和貼逐漸認識到展開圖的多樣性和規律性。同時,學生還可以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同時作品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有成就感。

二是摺疊,讓小組成員把6個正方形紙板用透明膠條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圖形,然後摺疊,看能否折成正方體。陸續得出十一種不同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對正方體的平面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是補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設計兩種不能摺疊成正方體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平面圖都可以摺疊成正方體,為下面的口訣作鋪墊。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多樣之中有規律,規律之外有特例的數學現象的奇妙之處。學生在貼上和摺疊中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團體精神,通過比賽形式進行,使學生形成合作意識。

四、歸納總結:

師生在共同探討中將展開圖歸類為141型(6種)231型(或132型,3種)33型(1種)222型(1種)。同時給出記憶的口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展開圖中相對的面有什麼位置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使學生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課堂練習中除了設計正方體的展開圖外,還增加了其他一些立體圖形的平面展開圖,這樣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更為豐滿,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全面。

作業設計呼應前面的引入,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並應用於生活,體會數學應用的價值性。

教學反思

學生通過實物的展開和摺疊兩種操作活動,體現了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使學生感受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並懂得了實踐是檢驗真知的標準。

通過簡單圖形的貼上和摺疊,學生接受了簡單圖形是複雜圖形形成的基礎,也增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在實施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不足之處:學生把展開圖貼上到黑板上時,由於急於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沒有認真檢視黑板上有重複的展開圖,在摺疊驗證時意識到,同時學生也發現了重複的展開圖。這點在設計時和用另一個班級試講時沒有預設到的環節。我覺得我的學生很好,由學生髮現和當時由老師指出我覺得前者卻起到更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環境中,認真負責。另外課堂小結時有些倉促,沒有點明亮點,一是合作意識,二是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