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截拳道的由來

才智咖 人氣:1.84W

截拳道在現在很有名,可是名氣不是一天就有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分享李小龍截拳道的由來和發展過程。

振藩功夫,又叫振藩國術、振藩拳法,後期又稱做“振藩拳道”(實際上已是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眾所周知,李小龍宗師本名叫李振藩,“李小龍”只是他在香港拍電影做童星時起的藝名.因此,從在西雅圖開設第一間武館起李小龍便用自己的本名將武館命名振藩國術館(JunFanGung-FuInstitute),而把自己傳授給學生的武術體系命名振藩功夫(JunFanGung-Fu,簡稱JunFan),有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威震藩邦、揚威海外之意.(注:JunFan是李小龍按振藩二字的漢語廣東話發音拼寫的英文拼音.另,李小龍把功夫二字拼作Gung-Fu,與海外武術界常見的拼法Kung-Fu略有不同.這裡請讀者注意.)由於李小龍是一位求真務實,不斷開拓進取的武術家,旅居美國的12年中,始終堅持一邊自己研究、鍛鍊、提高,一邊將不斷髮展進化的武術體系傳授給學生.因此,振藩功夫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武術體系,而是一個不斷髮展進化,不斷自我完善的,生機勃勃的武道哲藝程序.創立之初的振藩功夫主要是經李小龍改進的詠春拳技術(當時尚傳授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拳套路,以及單、雙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中國南北兩派的一些拳法精華和三節棍、長棍、長槍等傳統兵器;中後期的'“振藩功夫”又有了很大改變,廢除了詠春傳統套路,而保留了詠春實戰精華散手和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在詠春拳原有的定步黏手基礎上又增加了活步黏手,並進一小豐富和充實了木人樁技法。同時,開始廣泛吸收拳擊、擊劍、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和柔道等世界流派武技之精華,實際上,已是發展和完善了的“振藩”與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混合體。由於李小龍的武道哲藝程序是一個連續不斷、密不可分的過程,因此,在“振藩功夫”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二分明顯的分界線。今天,我們圈內人士都把19xx年李小龍對三藩市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視做從“振藩”到“截拳道”的轉折點。19xx年8月,美國加州三藩市(舊金山)。李小龍由於堅持傳授異族學員中國武術(振藩功夫),受到當地保守的國術界的最後通牒,被迫接受挑戰,與一名來自香港的華人武師黃澤文惡戰一場。兩人各使傳統武術,交起手來均感打得十分別扭。李小龍雖經硬拼頑強取勝,卻贏得很不痛快。一場本應幾秒鐘便結束的戰鬥,卻拖拖沓沓打了幾十秒鐘才將對手“搞掂”。這遠不是他理想中快打速勝的結果。這場比武,導致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套路技術深刻徹底地反思,最終拋棄了套路,創造出無固定技術動作、無套路形式的“截拳道”。與此同時,李小龍還邀出席了19xx年度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並結識了“美國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空手道擂臺悍將”羅禮士、“菲律賓魔杖大師”伊魯山度、柔術大師威利.傑伊“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等一大批武壇頂尖的名家高手,與他們互相交流、切磋、學習,很大豐富了自己的武術體系,為“截拳道”的誕生鋪平了道路。在“截拳道”創立初期,考慮到其武術與哲學體系尚未發展完善,李小龍並沒有馬上向自己的學生及外界公開這一名稱,而是仍把它稱做“振藩功夫”或“振藩拳道”,直至3年以後的1967年才正式宣佈“截拳道”的誕生。

概念派截拳道踢拳、地面絞殺,冷兵格鬥、現實綜合運用為主要內容,提倡模擬綜合格鬥訓練。

包括截拳道特殊訓練器械、沙包、木人樁、防護靶等等,從而在截拳道訓練課程中進行帶氧及無氧運動。各型別的截拳道能鍛煉出具有力量感的體型外,更能鍛鍊你的思想、體能、膽量、集中力、意志力、自衛力、以及不同的搏擊格鬥技巧及目標等,概念截拳道亦是一種最佳時尚的搏擊、健身運動,能夠令你變成一個力量、心智外型一流的人。

學會如何運用截拳道的拳、腳、肘、膝、摔、鎖、拿等格鬥技術之後,能感受到一個格鬥高手的愉悅心態和突破生理極限美妙。概念截拳道訓練課程──全面學習振藩截拳道初、中、高階實戰搏擊技法,改良派詠春拳,自由搏擊(踢拳)全部課程和混合格鬥地面(柔術)技術以及截拳道高階哲學理論知識。

未來發展

截拳道分成了兩派,概念派和原始派。我們今天國內看到的,多數是原始派也就是振藩武術和後期截拳道。

所謂概念派,也就是不教授招式為主,而是通過不同體系所使用的技術來啟發練習者完善自我,吸收對自己有用的,去掉對自己沒有用的部分。更接近於格鬥的本質。

截拳道的真實意義在於啟發練習者完善自我,發掘自身的特點,認識問題的本質,通過手指(招式)看到月亮(招式背後的實際用途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