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的孤獨

才智咖 人氣:6.54K

新生一群老年人為了子孫而北漂,我們把他們稱為“老漂族”。老漂族的孤獨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1800萬老漂族的孤獨

早上吃早餐,聽媽媽說樓下的鄰居王阿姨又失眠了。

原來王阿姨的兒子在一家外企上班,最近買了房,總算在深圳安定了下來。農村的父母年紀大了,農活也幹不動了,家裡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兒子和媳婦一商量,就把老倆口接來了深圳。

王阿姨想著可以投奔兒子享褔了。再說兒子媳婦工作都很忙,孩子也還小需要人帶。與其請個外人總是提心吊膽的,還不如自己帶,也可以去幫幫手,發揮發揮餘熱。一想著每天可以見到兒子,可以逗弄孫子,怡養天年,想想都是美好的。

可是來到深圳第一個不適應的就是失眠。

老太太以前在老家,白天下地幹農活,晚上跟其他老人家嘮嘮嗑,然後漸次散去,洗洗就睡。農村的夜晚靜謐黝黑,除了遠處的點點燈光、偶有幾聲犬吠外,就只剩下孤寂的蛙鳴聲了。在這樣安靜夜晚,老太太總是一著枕頭就能睡著,一覺差不多睡到天明。每天的生活也非常有規律,老人家的身板挺硬朗。

來到深圳後,由於家裡的朝向正對著馬路,晚上直到十一二點都能聽到汽車的噪音,再加上旁邊有個新樓盤開始動工,機器的嘈雜聲攪得老人有點心煩意亂。深圳是個不夜城,夜晚的燈光仍然很刺眼,對面樓頂的霓虹燈隔著窗簾還是閃耀。老人剛來的頭幾天是整晚整晚翻來覆去地睡不著。由於晚上沒有體息好,白天就老是打不起精神來,臉色也沒有以前那麼紅潤了。

來到城裡的第二個不適應是沒有事情可以做了。

以前在農村,總是有幹不完的農活,餵了幾隻雞,養了一頭豬,還有幾畝田要打理。現在好像沒事可做了,早上起來,兒子媳婦上班,小孫子送去幼兒園,家裡好像也沒什麼可忙的,也就是出去買買菜什麼的。由於剛來到大城市,對周圍也不熟悉,害怕迷路,所以也不敢到外邊逛逛,只能呆在家裡看看電視。人一閒下來,毛病就都來了。

第三個不適應就是沒有了嘮嗑的物件。

老人來自陝西農村,帶著濃重的口音,普通話都不怎麼會說。周圍也沒有什麼老鄉,樓下遇到的鄰居大多時候也是點點頭一笑而過。有時空閒還真想跟別人多聊幾句,一是語言不通,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聊啥。好在經常接送孫子,也有幾個同棟樓的老人,慢慢才找到個說話的物件。

當然最窩心的還是跟兒子一家人的相處了。

本想著可以天天見到兒子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結果兒子的工作太忙,經常出差加班,來了大半個月了也沒和兒子好好說上幾句話。媳婦是廣東人,家鄉的飲食生活習慣都跟媳婦不一樣,做的飯媳婦不愛吃,有時還嫌棄說衛生沒做好,孩子的衣服又穿多了等等。老人有時小心翼翼地,生怕媳婦不高興。

北漂的孩子在城市裡打拼不容易,而北漂的老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孩子就已是她的全部。如果跟孩子的關係處理不好,這不是在安度晚年,而是在油鍋上受煎熬。

02

這不是安度晚年,而是在油鍋上受煎熬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中國“老漂族”接近1800萬人,儘管他們大多數人能較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但也有不少老人的生活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醫療住房難以得到保障等現實難題。在光鮮的外表下面,在老家人豔羨目光下,是老人孤獨、低自尊的生存狀態。

我身邊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兒子長年出差在外地,媳婦剛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就叫了他的媽媽來幫忙帶孩子。結果兩個陌生的親人之間因為在觀念和生活習慣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婆媳之間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發生爭吵,這當中又沒有做為親人愛人的兒子的協調,整個家庭就變成了一個硝煙瀰漫的的戰場。

一天晚上老人因為一些瑣事又與兒媳發生了爭吵,媳婦因為剛當了媽媽著急上火脾氣很大,經常對老人指鼻子瞪眼的,再加上老公長期不在身邊,心裡的怨恨一股腦腦地撒到婆婆身上,十點多競然狠心地把婆婆給攆出了家門。婆婆沒有地方可去,只知道回老家需要坐高鐵,也不知怎樣摸到了高鐵站,可是所有的高鐵都已停運,就在高鐵站蹲了一晚。

委屈的老人這才想起給兒子打了個電話。兒子聽到憂心如焚,可是身處異地也幫不上忙,只恨眼瞎找的媳婦心太狠。你可以想像,家庭大戰一觸及發。一邊是剛剛生了孩子的嬌妻,一邊是受了委屈被深夜趕出家門露宿高鐵站的母親,還有兩個剛出生的嬰兒,他的心都被撕裂了。他打電話把妻子臭罵一通,兩人差不多鬧到要離婚的地步。

03

老漂族最害怕的事情

我爸爸媽媽其實也算是“老北漂”之一了,他們退休後來到我的身邊幫我帶孩子。期間爸爸得病後一直也沒有告訴我。去了大醫院因為病床緊張排不上號,但是自己的病又得馬上動手術,不得已自己上網查了一家民營醫院,也沒跟我說就自己安排住院了。住院後,醫院遲遲不安排手術,直到一週後才安排了手術。手術似乎還挺順利,但出院後幾天病情又復發了。這讓老人痛苦不堪。

我趕緊找了朋友幫忙住進了大醫院。住院的第二天就安排了手術,術後恢復的很不錯。我當時非常愧疚,沒有太多地關注爸爸。在民營醫院花的費用是大醫院的數倍,而且還沒有治好,害得老人又捱了一刀。這些住院費用拿回老家的社保局只能報銷不到60%。醫療保障無法做到全國聯網,這是老人不願意來到大城市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對於老漂族來說,最怕的就是生病,如果是慢性病還可以挨一下,如果得了急病住院,醫院的病房緊張住不上院不說,錢也是嘩嘩的流,而孩子上班都忙,也沒個人照顧,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老人們一般都有點逞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向子女求助。

04

孩子離父母太遠,就是忘恩負義?

如果說北漂是因為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人才流動,那麼隨之而來的老漂則代表了我們的家庭關係的濃度過高,彼此依賴而在心理上無法分離而導致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孩子不能離開父母太遠,孩子也不可以過得比父母更好。

如果沒有成功地超越俄狄浦斯衝突,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不能比父母更成功,如果超越了父母可能會有一個懲罰在等待著自己,並心生內疚。這就是孩子如果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無論是在禮教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孩子把自己積累財富與父母共享。這其實是一種邊界不清的表現。

可以想像一下,孩子在大城市住一百多平方的房子,而年邁的父母還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對於孩子來說,他會對父母非常內疚:父母為自己付出了許多,犧牲了許多,供養孩子讀書成人,而付出後對孩子會有所期待。如果孩子不能按照父母所期待的那樣回報父母,即使父母不說,可能孩子也過不了周圍鄉里鄉親們的那一關,背上一個不孝的罵名,讓孩子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

而在父母一方會有這樣的認識,你是我生養的,你的東西就是我的,你現在在城裡過得好了,居然不回報父母,你小子是忘了本了,甚至會給孩子貼上一個忘恩負義標籤。

我們看到很多的北漂一族的家庭中的矛盾,除了日常生活習慣上的衝突以後,最關鍵的還是原生家庭與核心家庭之間的矛盾。看似是一家人,其實是兩個家庭在共同生活,這中間一定少不了權力鬥爭,比如孩子跟誰親,孩子該聽誰的,家裡的飯由誰安排,飯菜的口味聽誰的,這些細微的生活瑣事無不體現著家庭成員之間的力量拉鋸戰。

05

如何還老漂族一個美好的晚年?

婆媳關係在家庭關係中破解的困境就在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太近、濃度過高。而大多數家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處於未分化狀態:父母擔心孩子的分離,孩子也未能夠全然的獨立,所以彼此依賴與需要,形成一種粘連的關係狀態。結果,中國式的家庭關係就成為了一團漿糊。

如果孩子的初衷是為了讓父母安度晚年,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做出改變或努力。

不要被孝順所綁架。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心與心的連線,如果有能力將父母接來身邊,即使錦衣華服,山珍海味,但孩子每天不著家,老人卻有著坐牢的感覺。在外人看來,似乎這個孩子多麼的孝順,但箇中滋味只有老人心裡明白。

曾經有個朋友的父親得了重病非常痛苦,但他明確告訴孩子他不想再住進醫院。孩子如果任由父親這樣有病不住院,害怕背上不孝的罵名,認為自己有條件讓父親接受最好的醫療服務,強行將老人送進了醫院。結果老人以非常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從醫院的樓下跳了下來。父親的離去讓孩子懊悔不已,他沒有去了解老人真正的用意,或許老人覺得餘下的生命不多,一輩子被別人安排,想為自己做一回主了。

尊重父母的選擇。父母如果願意來到孩子身邊,孩子應該發自內心的歡迎,讓自己有機會多陪伴,而不是把父母當成了負擔,或者直接把父母當做了免費的保姆使用。如果父母願意留在家鄉度過晚年,子女除了平時常給父母打打電話,也可以多抽點時間回家陪陪父母。父母最後的時光能夠由他們自己去選擇如何度過或許更為重要。

建立自己核心家庭的邊界。在自己的小家,夫妻雙方要非常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比如教育子女的事情、家庭的財務處理、夫妻之間的問題,這些事情最好能夠跟父母明確。假如兒子跟妻子吵架,這是夫妻之間的衝突,如果婆婆插手進來,就將事情變得更為複雜了。

不要試圖去改造父母,改變只能從自我的成長成熟開始。其實把父母接過來幫助自己帶孩子是另一種形式的啃老。我經常聽到身邊朋友向我抱怨,我婆婆在傢什麼也不想幹,我每天下班她就把孩子丟給我去外面跳廣場舞去了。孩子是我們自己生的,養育本身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卻想當然地認為老人幫盡忙帶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媽媽總說老人帶孩子的方法不對,教的也不對,總是想要去改變老人的思想,其實老人是比較固執的,差不多堅守了大半輩子的價值觀很難去改變,與其在這上面使力氣,讓大家都不痛快,還不如通過自己的成長變得更加涵容,接納不可改變的部分,感恩老人對自己這個小家的付出。將心比心,才能獲得和諧的代際關係。

其實是否選擇離開家鄉“漂”來與孩子居住,最核心的機制在於獨立的人格。因為個體的獨立,會在人際間建立邊界,無論是否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夠過好自己的晚年。

TAGS:孤獨 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