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學與生活的勵志名言

才智咖 人氣:1.96W

導語:書是伴侶,能點綴心靈飛躍;書是鑰匙,能開啟智慧之門;書是審美,能陶冶美妙意境;書是小船,開往知識的海洋;書是階梯,能攀登知識之峰;書是火把,能指引前進之路;書是明燈,能照亮未來道路;以下是關於心理與生活的勵志名言,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心理學與生活的勵志名言

書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知識、趣味、高尚,還可伴隨著終身的幸福和快樂!書可以讓我們學到的心理學知識與如何點綴自己的生活,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如何正確思考、如何獲取成功、如何擺脫心理困惑等。沒有抽象的理論,只有鮮活的案例,希望讀者和我一起體驗愉悅的精神享受。

年輕人懂點處世心理學:說到心理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懂心理學的人,一眼就能看人的心機,沒錯!年輕人瞭解一點心理學知識,在處世方面將會受益頗多,它能讓你看清事物的本質,瞭解他人的內心,最終教你懂得與人和諧相處。

年輕人,涉世不深,又正逢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時期,必須面對很多從未經歷過的事情。他們在步入社會後,遇到困難和機遇,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把握和處理。比如,有些年輕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的感受,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阻力。

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關注、認同,但很多年輕人眼中看到的別人不過是他自己內心感覺的投射,這投射籠罩著他的情緒,因此出現"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情景。如果年輕人能瞭解這一點,將會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生活中也會多一點快樂,少一些煩惱。

心理學與年輕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年輕人要在自身成長、事業發展、經營情感三個方面有效地處理內心衝突,而這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益良深,實現內心的平衡與心靈的飛躍。

一、你要培養好你的自制力

 二、演好自己的角色—社會角色

 三、打破定勢的思維--推斷力

四、不要盲目跟從他人--思考力

 五、有創意的生活--創造力

六、專心致志,才有成果--注意力

 七、你的外表會說話--首因效應

與人交往時,首先要觀察他的氣質,然後再決定如何迎合和適應他。無論是與嚴肅的人還是與輕鬆愉快的人相處,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方可順水行舟,禮貌制宜。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第一印象的定律,叫首因效應,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對其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來,對後面獲得的資訊的理解和組織有著強烈的定向作用。年輕人在加強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鍊時,千萬不要忽視了自身形象的管理。

八、快速拉近距離--自我暴露

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比較好。

 九、人際交往收支平衡--蹺蹺板定律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對於這一點,年輕人一定要認清。

十、不要強加自己的觀點--投射效應

1. 變個角度,換個思維。

2. 設身處地,具有同理心。

3. 與他人溝通,全面瞭解。

 十一、交往越多越親密--鄰里效應

1. 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

2. 打招呼是一種好習慣。

十二、先進門再提要求--登門檻技術

在很久以前,我讀過一則名為《石頭湯》的故事,寓意很深刻,相信很多年輕人都讀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了達到一個目的,有時候,我們可以先讓對方滿足自己一個小小的願望,然後再得寸進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登門檻效應"。

 十三、用身體說話更動人心--身體語言溝通

年輕人說話到位的技巧: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說到溝通,我們眼前馬上會浮現出一個場景:一個說,一個聽。聽和說似乎就成了溝通的全部。其實,我們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即使不說話,也可以憑藉對方的身體語言來探索他內心的祕密,對方也同樣可以通過我們的面部表情、眼神、姿勢等了解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高貴與尊嚴、自卑和好強、精明和機敏、傲慢和粗魯,都能從靜止或者運動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上反映出來。"

1. 目光與表情。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透漏一個人心靈最好的途徑。一切喜怒哀樂都可以從一個人的眼中流露出來。我們經常說"眼睛會說話"、"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等,都說明了目光在人們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聽人說話的時候,要關注對方的眼睛。一方面,是出於禮貌,我們表示對他人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收集到對方內心的一些資訊;同時,在自己說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眼睛說話,比如當你說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將目光移到對方的眼睛,表示一種詢問"你認為我的話對嗎?"或者暗示對方"現在該輪到你講了"。對方就會接過你的話題,繼續講下去。

表情,一般指的是面部表情,是另一個可以實現精細資訊溝通的身體語言途徑。從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肯定與否定、接納還是拒絕、厭惡還是高興等。

微笑是一種積極的面部表情,它帶來快樂,也創造快樂。微微笑一笑,雙方都從發自內心的微笑中獲得這樣的資訊:"我是你的朋友"、"我是善意的"、"我喜歡你"等等。所以,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就需要經常微笑---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

2. 身體動作與接觸。

觸控則是人際溝通中最有力的一種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被觸控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不僅對舒適的觸控感到愉快,而且會對觸控物件產生情感依戀。如果你談過戀愛,你會發現,你和戀人關係的進步往往取決於身體接觸的一瞬間,哪怕是牽手的一瞬間,你們的情感也會發生質的變化。

3. 姿勢與服飾。

平時生活中的姿勢代表著一個人的形象和修養,生活中應該讓自己"站如鬆,坐如鐘,行如風"。

服飾也是一種"引人注目"的溝通途徑。正如義大利影星索菲亞·羅蘭所說,"你的衣服往往表明你是哪一型別,它代表你的個性,一個與你會面的人往往自覺地根據你的衣著來判斷你的為人。"衣著本身是不會說話的,但人們常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穿某種衣著來表達心中的思想和建議要求。在業務往來中,人們總是選擇與環境、 場合和對手相稱的服裝衣著。

美國有位營銷專家做過一個實驗,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現在同一地點。當他身穿西服以紳士模樣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或問時間的人,大多彬彬有禮,而且看上去基本是紳士階層的人;當他打扮成無業遊民時,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漢,或是來借煙找火的。4. 妝容與飾物。

一個人的化妝風格直接反應他的審美情趣和性格特點。有強烈表現欲的人,會不顧自己的特點,濃妝豔抹。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年輕的女孩,儘管只是二十出頭,自身年輕貌美,但妝很濃,雖然很吸引眾人的眼球,但卻不適合自己;而我認為,性格穩重、知識修養較高的人,往往只會化淡妝。

十四、一不小心說錯話--瀑布心理效應

同樣是佩戴一些裝飾品,有的人能通過一些小小的飾物增加美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給人良好的印象;而有的人則不會搭配,飾物對他起到的是畫蛇添足的作用,無不透出其膚淺和俗氣。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在跟人交談的時候,你不經意說的一句話,對方卻非常看重,明明你不是這個意思,但對方就聽出了這個意思。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有時候你在無意中就會傷到別人。如果對方是你熟悉的朋友,他還可以諒解你的無心之過,但如果對方是你的上級、客戶、同事,那麼,你有可能因為一句無意的話,而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讓你損失一筆生意,甚至丟掉一份工作。這種心理現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浪花飛濺。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十五、先做他人的"自己人"--同體效應

當別人企圖說服你的時候,你通常會覺得對方根本就不理解你,不懂你的心情,不瞭解你的感受,不懂得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所以你無法接受對方的任何建議,甚至他說了什麼你也懶得去聽。

同樣地,當你企圖說服別人,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如果你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別人也無法接受你的任何觀點。如果這個時候,你能換個角度,讓對方覺得你是他的"同類人"、"自己人",那麼對方會感到他自己被理解,因此改變最初的逆反、防禦心理,一步步慢慢地接受你。

一般來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首先能獲得你的好感的,必然是與你有共同點的人,比如,與你有共同愛好的人、與你有相同出生地的人、與你有相同的生活習慣的人、與你有相同經歷的人,等等。因為我們經常會無意識地把這些人看成"自己人",而提高對他們的信任度。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同體效應,也稱自己人效應,是指個人把他人歸於與自己同一型別,是知心朋友。每個人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於接受。建立"自己人"的關係,就要找出與對方的"相似性"。

這些相似性包括:

1.信念、價值觀以及人格特徵的相似;

2.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相似;

3.社會背景、社會地位的`相似;

4.年齡、經驗相似,以及其他方面的相似。

5.還要注意,實際的相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雙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先接受再拒絕--"YES,BUT定律"

當你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或是當你企圖用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改變他人的想法和態度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先聽對方說,先對對方的想法表示肯定和接受,然後再否定或是拒絕。一定要讓人覺得"跟你講話永遠有希望",而不要一開頭就把事情講死。

即使你再不認同對方的觀念,想一口回絕對方,也要尊重別人的思考成果。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你能顧全對方的顏面,把對方置於一個平等的地位,甚至讓對方有一種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他才能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的想法;否則對方可能會變得更加頑固。"這事絕不可能!""你絕對是錯的!"這樣的說法會讓對方難以接受,開始就讓你們的關係進入了僵局,為你說服他增加了難度。如果換個說法:"你說的這種事情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目前來說,發生的機率很小……""你的做法也許是對的,我可以理解,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太實用。"

上面所說的就是"YES,BUT"定律,是說當你批評或指出對方錯誤時,應該首先表揚對方,然後再批評或指出其錯誤,這樣會使對方更容易接受。先說yes,再說but,這就好比同樣是藥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藥,就比較讓人容易入口,同樣,委婉表達拒絕,也比直接說"不"讓人容易接受。小劉在一家保險公司做保險推銷員。他是個說話高手,同事們在進門之前就被客戶拒絕了,而他通常能跟客戶聊好久。他的業績在同事中也遙遙領先。

於是,有很多的同事向他取經。他說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耐心,先聽客戶說什麼,然後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問題。最重要的是先取得說話權,等談得順利後,再趁機插入自己的看法,引導客戶聽取自己的意見。

比如,經常有客戶會說"我對保險不感興趣!"很多銷售人員就被客戶的這句話拒之門外。但是他有自己的說話術,他會接著顧客的話說:"您說得有道理,誰會對保險這種關於生、老、病、死這類躲都躲不及的事情有興趣呢?我也沒興趣。"

這時,很多顧客往往會反問:"既然你沒興趣,為什麼要做這一行呢?"這就給了小劉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之後,他便把保險對人的重要性娓娓道來:"雖然咱們都對保險不感興趣,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

如果小劉開始就不同意顧客的觀點"你錯了,保險很重要……"那麼,顧客只會對他反感,必定不會給他繼續說下去的機會。正是由於小劉懂得先認同("誰都對保險不感興趣"),再表明不同的觀點("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料……"),才緩和了說話氣氛,然後自然地為自己爭得了說話的機會。懂得溝通時的"yes,but定律"也要掌握一些技巧:首先,說YES之前要充分傾聽對方的思想。

有的性格急躁,急於表現自己的年輕人,往往對方還沒把話說完,他就當面將人家一棒子打死--"你這樣不行。""你肯定是錯的。""我們沒法談了。"這樣的說話方式不僅達不到良好溝通的效果,同時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表現。

在溝通的時候,傾聽有兩個好處:首先能讓對方有被尊重的感覺,能讓人感覺到你的真誠,在你婉轉表明自己拒絕的立場時,也能避免使對方產生受傷害的感覺,或是覺得你在應付他;另外,也為後面的拒絕做了人情鋪墊。你雖然拒絕他,卻可以針對他的情況,為他提供合理的建議。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替代方案,對方一樣會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適當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其次,說BUT的時候,態度要委婉。

在傾聽了別人的觀點後,該自己表態了。如果否定別人的時候態度太僵硬,會讓氣氛變得緊張。不如圓滑一點,給對方留點餘地。比如,在聽取了同事的意見後,如果不太同意,可以這樣說:"你剛才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覺得應該更……"或者也可以這樣說:"你的意見我想再補充一下!或許沒那麼好,希望大家參考下。""你這個想法不錯,但是如果能夠……是不是會更好?"這樣,給對方的感覺是,你尊重了他人,又認真地分析了他人的想法,還真心地為他人提供了參考意見。YES,BUT的應變之道,不僅在溝通的時候適用,應用在待人處世上,也有它的圓融周到之處,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氣氛。這其實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處世謀略。

十六、用他人的觀點駁倒他人--產婆術

在說服他人的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用他人自己的觀點駁斥他人。在駁斥的過程中,並不直截了當地把對方所應知道的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揭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他人最終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讓對方一步步說出他的觀點,然後依照對方的觀點一步步推理,最後引出矛盾,從而使對方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這個時候再趁機加入自己的觀點,讓對方接受你。這種方法比用自己的觀點駁斥更有效。要掌握這個談話法,需要你本身思維清晰,否則就可能把自己給"繞"進去,而讓對方順利得出他想要的結論。如果不懂得提問,這個技術仍然能用,那就是依據對方的觀點,直接幫助對方推論出不合理的結論。

十七、多說不如巧說--超限效應

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很多年輕人都嫌父母、長輩或是領導囉嗦,對這種效應體會尤為深刻。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接受任務、資訊、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個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

的確,"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一個人說話,如果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就會讓人不耐煩。關於這個問題, 墨子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問他:"老師,人是說話多好還是說話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後說:"話不在多少,而在於恰當。田間的青蛙每天都叫個不停,但是人們都不與理睬,而雄雞每天只是啼鳴兩三聲,人們就應聲而起。"

可見,語言作用的大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平時生活中,與人交流或是做演講的時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則過猶不及。比如,在演講的時候,有的人長篇大論,滔滔不絕,自我感覺良好,在浪費聽眾寶貴時間的同時,卻提供給聽眾們有限的資訊,讓人厭煩;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濃縮成一句話,猶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於他說的是什麼。一些人所以話太多,喜歡講長話,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往往把講長話當作是有水平的表現,其實,話講得到位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口才。

語言學家拉剋夫曾說過三個說話的原則:1.說話不要咄咄逼人;2.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3.讓人覺得友善。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十八、情商與智商同樣重要--情商

控制和管理情緒須知的概念: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

情商究竟是什麼呢?所謂情商,又稱情緒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是測定和描述人的"情緒情感"的一種指標。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性、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瞭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與寬容。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認為,情商與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由下列5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的:

1.瞭解自己的情緒。

2.控制自己的情緒。

3.激勵自己。

4.瞭解別人的情緒。

5.維繫融洽的人際關係。

要提高個人情商,首先應建立樂觀的生活態度。樂觀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也相信壞事情總會過去,相信陽光總會再來的心境。簡言之就是遇事坦然,自信自強。

其次,應及時解除自己的心理枷鎖。自卑、壓抑等,都是影響個人情商的心理枷鎖,一旦發現自己被這些心理枷鎖套住時,應及時尋找解鎖的方法,如向信任的朋友傾訴,聽取他們的意見或建議等。

第三,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意味著要有博愛的情懷,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和個性;嚴於律己意味著要增強自律力,凡事都能理性思考,不衝動行事。

 十九、情緒的感染力--積極情緒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懂得自己掌握情緒,既不要讓別人的壞情緒影響到自己,也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他人;同時,要把自己快樂、積極的情緒傳遞給他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當你的積極情緒傳遞給他人的時候,必然會被他人所接受。快樂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對工作認真,對生活熱愛,對美好情感的相信。積極情緒就是我們因內外的刺激、事件滿足了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緒。心理專家們認為,保持積極的情緒,並防止被壞情緒"傳染"是要考驗智慧和心理素養的,那麼,應該如何做到讓自己不受壞情緒的汙染,又不把壞情緒傳染給別人呢?

1. 完善自己的個性。

自傲、好勝、自卑、消極、愛面子、虛榮、妒忌、貪婪,這些不良個性或品質都容易形成一些負面情緒。心理學的研究顯示,那些心直口快、心裡藏不住祕密的人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感染給他人,因為他們表達情緒的能力更強,另一方面,內心較為脆弱的人則更容易接收他人的情緒。

2. 做自己,不受他人影響。

不要認定什麼事都跟你有關係,做事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讓別人言行激起你的負面情緒。比如,有一天你正在街上走,本來心情愉悅,看到有個人在街中心叫罵,你馬上就感到他是在罵你,或是認為他不應該這樣做,你也跟著摻和進去,跟他對罵,結果,顯然心情變得很糟。又比如,你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去上班,有同事看到了不僅沒稱讚你的衣服漂亮,還說你看起來"更胖",你的心情馬上大打折扣。

其實,別人罵街,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或言論,與你有什麼關係呢?別人說話總是有他的目的所在,他說你不好你並不是真得就不好。你做好你自己就行了。3. 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

任何負面的消極的情緒,一旦遇到了愛,就如冰雪遇到了陽光,很容易就消融了。如果現在有一個人在你面前暴跳如雷,對你發脾氣,你只要始終對他施以愛心及溫情,最後他一定會改變先前的情緒。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4. 遠離現場,先冷靜。

二十、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緒ABC理論

如果有人問你,你能掌握自己的情緒嗎?你可能會說,我掌握不了,當遇到開心的事,我就高興;當遇到倒黴的事,我就傷心。其實,你只是從事情發生的角度去想問題,而沒有全面地考慮這些事情的發生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

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襬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麼想?""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年輕人說。"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很顯然,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情的不正確的解釋和評價。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的觀點。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

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積月累,還會引起情緒障礙。

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個體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結果。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同一件事,人們的看法不同,情緒體驗也不同。

因此,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開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嚴重了,或是會錯了意。換個想法,就能換個心情!

 二十一、發洩情緒是心理需要--霍桑效應

"到了一個新環境,和同事們關係處不好,沒有交心的朋友,感覺很孤單,很無助,我都快發瘋了。""現在我該找工作了,可是現在這年頭,工作不好找,父母養了我20多年,可是大學畢業了自己還養活不了自己。聽到父母的嘮叨我就頭疼,天天跟他們吵架。""我一直愛著他,處處都讓著他,他卻從來沒把我放在眼裡,我不想離開他,但有時候感覺真有點受不了他。"

在社會大舞臺上,每一個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總要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處境。面對這些處境的時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一般來說,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睚眥必報,不讓自己受到任何的委屈。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是不開心的事情時,當場發作,或憤怒大罵、或傷心痛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種:理智對待,對不開心的事情先冷處理,然後再想辦法解決。也就是說,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不做出任何的行動,等冷靜思考後再做出反應。

第三種:與世無爭,全盤接收一切負面的資訊,並將其堆積在心裡。當負面資訊堆積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將"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凡正常人都知道這三種方式哪種是最好的,哪種又是不好的。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當遇到觸動你情緒的事情的時候,你又是上面的哪種應對方式呢?

第二種做法當然是最好的,是理智之舉,也是我建議年輕人應該運用的處世方法。而運用第一種方法的人,遇事衝動,很輕易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來。我就經常聽到身邊有很多年輕人發出這樣的感嘆,"只怪當時一時衝動才跟她吵了幾句,現在覺得完全沒必要,她已經不理我了,怎麼辦啊?""我總是忍不住要罵他,現在想起來,多大的事啊!"

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第三種方法--一味的退縮、忍讓、壓抑而不做出任何的情感宣洩舉動,影響到身心健康。這種處事方法是無論如何也不可取的。

與那些心高氣傲、自負的年輕人比起來,還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出生在農村,家庭條件一般,有些自卑,特別是一些女孩,本身膽小、面子薄,社會經歷又不豐富,當他們遇到一些困難,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常常將壓力埋藏在心裡,長久下去,心情抑鬱,越發的

自卑和不快樂。

壓抑是人在社會化程序中習得的一種防禦方式,它使人變得理性和文明。心理學家們發現,壓抑的東西不會自動消失,壓抑的情緒,如悲傷、喜悅、憤怒、思念等,附著心理能量,壓抑日久,蓄積的能量就會愈來愈多,若不疏洩出去,就會擾人心緒不寧,甚至引起軀體疾病,或導致疲憊睏倦和免疫力下降。

那麼,我們的情緒出口在哪裡呢?1. 轉移思緒。 一般情況下,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刺激的事情,都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係的,要很快將它遺忘,的確很困難。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對其進行積極地轉移,即設法使自己的思緒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面上,或者主動找知心朋友談心,或者找有益的書來閱讀。當心思有所寄託的時候,人就不會處於精神空虛、心理空曠的狀態。記住: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時能很快將精力轉移到他處的人,不良情緒在他身上存留的時間就短。2. 把煩惱哭出來。在你過度痛苦時,不妨大哭一場。哭是釋放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方式,能使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洩,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悲痛之極,痛哭一場,就會覺得好過一些;受了委屈之後,找親朋好友傾訴一番,流掉委屈的眼淚,便覺得心裡舒服一些。

不僅如此,哭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在因發洩情緒尤其是悲傷情緒而哭時,會隨著眼淚排出一些化學物質,而正是這些物質能引起血壓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過快,把這些物質通過眼淚排洩出去,對身體是有利的。3. 找朋友傾訴。傾訴能夠減輕心理的緊張感和壓力感。心理治療中有一種處理方式叫"表達性藝術治療",其中,傾訴是很好的情感表達解壓方式。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選擇與家人或者親密朋友傾訴,他們並不會取笑,相反,會給你更多鼓勵,同時也能增進雙方感情,共同解決困難。4. 運動發洩。運動是一個較好的發洩方式。比如當你情緒壓抑的時候,可以約朋友一起去爬山、打球等,或是去跑步、散步,這樣就能把因盛怒而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

記住,不是所有的剋制都有意義,任何一絲剋制都會引起無謂的痛苦,也不是所有的發洩都無價值,任何方法的發洩都會帶來快感。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大膽發洩自己內心的不快吧。

最後要提醒年輕人的是,宣洩情緒的時候,既不要傷害他人,更不要傷害自己,千萬不要選擇錯誤的方式,比如暴飲暴食、抽菸喝酒等來放縱自己,那樣只會糟蹋自己的身體。

 假裝自己很快樂--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積極的暗示可幫助被暗示者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心及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而消極的暗示卻能對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來你做了一個髮型,感覺良好,結果周圍幾個人都說不好,不適合你,慢慢地,你也覺得這個髮型真的不好了。本來你準備了一份發言稿在例會的時候發言,你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當同事說你肯定沒問題的時候,你的信心又回來了。其實,這些結果都是受到心理暗示作用所導致。

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各種暗示,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一些暗示,並根據不同的屬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儘管你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些暗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生活。

有一個女孩,家裡很貧窮,靠著親戚們的支援,考上了大學。她在學校認真讀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由於她的勤奮和努力,工作上有目共睹的業績為她帶來了良好的口碑。每個月的工資,她總是捨不得花,要拿去還給當初供她上學的親戚們。因此,同事和朋友們的活動她都會拒絕,而且她自己也從來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和化妝品。加上她性格內向,所以朋友並不多,在她內心裡有些自卑和無奈。

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部門的幾個同事在背後說起了她,一個同事說她總是穿得很寒酸,一副倒黴的樣子。另一個同事說,她家裡沒錢,可能很自卑。

她本來是有非凡能力的,發展前途被上司看好,但是由於缺乏自信,膽怯又害羞,同事們對她的消極暗示讓她變得更加自卑起來,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在工作上剛樹立起來的信心全部被自卑的暗示打敗了。---如果當初她沒有聽到同事們對她的評論,所有這些缺點她都可以慢慢地克服掉,工作上的成就完全可以讓她的自信心一點點樹立起來。

很多的年輕人,像上面這個女孩一樣,不是被競爭對手打敗,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是吃虧在自己的信心上。或許他們的條件的確有些不如身邊的人,或許他們真的有理由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如果總是暗示自己"我很差"、"我的命不好"、"我真的不如別人",那麼可能就真的很差了。這不僅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讓自己產生自卑情緒,更影響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成敗。

王豐是個快樂的年輕人。"我能行!我是最快樂的!"是他每天早晨醒來對自己說的第一句話。每天醒來躺在床上想著昨天完成的工作,想著昨天快樂的活動,想著有個快樂的團隊,想著等下就會見到那幫年輕的同事……想起來就高興。他迅速地洗漱完畢,疊好被子整理內務,所有這一連串的動作總是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就是他的"心理暗示",他總是暗示自己:我要馬上見到快樂的一切。

工作中經常遇到難題,他總會對自己說:"辦法總比問題多。只要我去做,努力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事。"他反覆地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把這個辦得更好。每次覺得累的時候,他總會對自己說:"我累了,別人比我更累。堅持一下,就過去了!"每次不開心的時候,他總會對自己說:"我的一生應該在快樂中度過,生氣就是浪費生命。"他總是不斷地對自己說積極的話,同時他也拒絕消極話語。對於心煩的事,他儘量讓自己不去想。比如,他深夜一個人開車從彎曲的小道回家時,儘管他知道"這裡路不好走,經常出事。"但他會給自己打氣:"雖然路不好,但只要慢點開就沒事了。"當有人在他旁邊說"生活不容易,工作難,心情煩……"他會迅速地離開,因為他害怕這會成為自己的影子。他命令自己必須馬上把這些東西從腦子裡清除。

對於他人的心理暗示,王豐選擇積極的,迴避消極的。於是,他變成了一個只愛聽積極話的人,他也很快樂。

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驅散憂鬱,克服怯懦,恢復自信,激發興奮點,把自己的心態、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其實很簡單。

1. 走路挺胸抬頭。

人的姿勢與步伐是和人的內心體驗有密切關係的。經常挺胸抬頭,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於增強信心。那些走路時垂頭喪氣的人,即便他的生活空間裡萬里晴空,他也彷彿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氣氛中;而那些昂首挺胸的人總是自信滿滿、永不服輸,也許他正在遭遇人生的起伏跌宕,但自信會帶領他走向陽光明媚的一天。年輕人走路就應該是朝氣蓬勃,昂首挺胸。

2. 學會自我微笑。

人在充滿信心時,滿面春風,面帶微笑。笑是人充滿信心的表現,是人快樂的表現,笑和自信的體驗是一致的。經常微笑,內心就會自然滋長自信的體驗。不要對自己說,沒什麼值得笑的,或是不知道怎麼笑。其實,只要你笑了,哪怕是假裝地笑,你的心情也會隨著微笑而改變。

3. 找到快樂座右銘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問我們的座右銘是什麼,於是我們找出一句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作為奮鬥的目標和準則等。現在說到座右銘,可能有些年輕人覺得很老套,其實它對你有一個激發和鼓勵的作用。常寫一些激勵自我的語句,懸掛在房間的牆上,並經常默唸,能激發你的上進心,提高你的自信心,比如"你只要生氣一分鐘,便喪失了60秒鐘的快樂。""快樂是一種心境,跟財富、年齡與環境無關"等。

如果你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就會充溢著幸福感!

為煩惱找個出口--自我防禦

有一隻飢餓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葡萄,對他很有誘惑,但是他想盡了辦法也摘不到。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沒有氣憤,卻在臨走時安慰自己說:"葡萄是酸的。"

於是,狐狸繼續往前走,很久也找不到食物,最後只找到一隻酸檸檬,這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但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這個故事大概很多年輕人都聽過,而且都嘲笑過這隻狐狸。其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充當著這隻狐狸的角色,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 或是不願承認。

狐狸的這種心理雖然有點自欺欺人,但是也未必是不可取的,能對人們產生一種自我安慰。心理學因這個故事而產生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這兩個術語。

其實,這種心態我們經常會有,當一件你心儀很久的衣服被別人買走了,雖然你有些遺憾,但你仍會安慰自己"那件衣服款式雖好,但面料和做工我都看不上,不買也行!"當你愛的人選擇了別人,雖然你很失望,但還是會安慰自己:"他'三高'(高學歷、高身材、高收入)一樣都沒達到,並不值得我愛";當同事得到升遷,而你還在原地徘徊的時候,雖然你有失落感,悶悶不樂,但你也會暗自告訴自己:"職務越高,責任越重,無官一身輕啊。"

這都是我們自身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所謂自我防禦機制,是指人無意識層中一套自動發生作用的、非理性的、應付焦慮的心理適應過程,自我通過言語、行為、思想、情感等虛構或歪曲現實,以達到其保護自己,協調本我、超我與自我的關係的目的。比如,當別人不同意你的觀點的時候,你會據理力爭;當有人批評你時,你會有一種牴觸情緒;當你犯了某個錯誤時,你會快速地想要為自己找個藉口。

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自我面對有可能的威脅和傷害時,本能地為自己找一個藉口,讓自己逃脫傷害和壓力。在工作中,不要找任何藉口,要以真正負責的態度對待你面臨的每個任務,這樣你才能獲得成功。但是,在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我們需要為自己分擔一些壓力,

減緩我們的不安和痛苦。

自我防禦機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引導形成健康人格。前面講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就是一種"合理化"的自我防禦方式--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自己追求目標失敗這一事實,以達內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

生活中的艱難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有快樂就必定會有很多的挫折。很多性格固執的年輕人,當受到挫折時,容易鑽進死衚衕,情緒壞到極點,一蹶不振、垂頭喪氣、痛不欲生、埋怨他人、甚至與人對抗等。

現在很多年輕人,畢業後想進大企業、外企工作,結果經驗不足不能如願以償,於是,就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其實如果換一個思路去想,進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處,各種制度靈活,而且鍛鍊人,不也挺好嗎?這個時候,大企業就是狐狸心裡的"酸葡萄",小公司就是"甜檸檬"。否則,在找工作的時候,一味地找那些條件優厚的單位,而自己的能力又無法與之相匹配,其結果自然是產生落差,造成心理上的緊張。適當地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可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使自己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