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方法指導策略

才智咖 人氣:1.44W
課堂學習方法指導策略
“學習策略”這一概念是布魯納1956年提出“認知策略”後出現的,目前尚無公認定義。如杜菲認為:“學習策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丹塞路認為:“學習策略是能夠促進知識的獲得、貯存及資訊使用的一系列過程及步驟。”梅耶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有目的地影響自我信心加工的活動,包括記憶術、做筆記、在書上評註、畫線等活動。”我國有學者綜述國外的種種定義後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有意識地調控學習環節的操作過程,是認知策略在學生活動中的體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學習方法和技巧。”這個定義把握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強調策略的`運用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它實際上把學習略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為內隱的,包括元認知、認知策略;另一部分為外顯的,即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認為這個定義是比較全面的。這裡有必要對元認知、認知策略、學習策略的關係作些區分。所謂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指主體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理解、定向、監控,即主體對要學什麼,怎麼學,何時學,學習受何種因素的影響及各因素間的關係的自我意識和體驗;所謂認知策略是指調節和修改學習過程的內部活動。顯然,元認知、認知策略、學習策略這三個概念有重疊。但一般認為,認知策略的發展受元認知發展的制約。
也就是說,元認知處於三者的最頂端,而學習策略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含其它兩者,而又受它們制約。因此,我們把學習策略分為兩部分,一為調控部分,包括元認知、認知策略;二為學習方法、包括記憶、閱讀、複習、尋求社會幫助等具體方法。另外,我們還應對學習策略和學習技能作些區分。學習技能是有目的的自動化活動,而學習策略則總保留有某些意識成分,含有意識的參與和選擇的意味。因此,可從意識水平角度加以區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是在課內進行的。因而課堂學習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是首要的因素之一。課堂學習中學習內容的安排,學習的效率、學習的週期和學生的自我控制是影響其學習成績的具體因素。學習是複雜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主要是腦力勞動。要使課堂學習達到最佳效果,必須根據腦力活動的特點,遵循腦力活動的規律,恰當安排教學內容。1.在一天的學科安排中,第一課應安排中等疲勞值的學科如常識、生地等;第二課應安排最難的學科如數學;最後安排最容易的學科。2.從一堂課來看,學生在開始到結束的時間裡,思維活動是呈曲線型發展的。以中學生為例:在接受新知識的前五分鐘,思維緩慢,五分鐘到十五分鐘之間,思維活躍,達到高峰。這時學生的認識、記憶和理解力最強。十五分鐘到二十五分鐘思維活動逐漸減退;二十五分鐘後又降至低潮。根據這些情況,教師上課時的最初五分鐘一般不宜安排枯燥難懂的教學內容,而宜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或設疑,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新知識的軌道,或溫習舊課,匯入新課。應把課堂上五至二十五分鐘這段時間視為“黃金時間”集中而有層次地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和疑點。二十五分鐘後,一般不宜再講重要知識,而應進行課堂練習、閱讀、討論等,使學生回味所學,鞏固和加深理解,進而獨立完成作業。實驗證明這種做法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廣大教師應當根據各自不同的教學物件採取不同的內容安排。處理好學生思維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