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才智咖 人氣:7.87K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1

寒假裡,我認真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一書,感覺受益匪淺。尤其對第二章的《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老師的潛力》和第十章《新教育的家教主張》頗有感觸。現將自己的感受與書友們分享如下。

朱老師在第二章提出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觀點:喚醒潛能,激發力量,促進學生和老師走向成功。科學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處於休眠狀態,沒有開發出來。現代醫學心理學也認為,由於各種複雜的內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腦機能存在著一種抑制現象,使得人們長期難以察覺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當刺激的條件下則可以解除這種抑制,從而使蘊藏於人體內的潛能充分地釋放出來,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

例如我們現在的新教育實驗倡導的社團活動,使學生們在課餘時間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從中,老師們意外地發現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或許畫得好,唱得好,跳得好······發現了這些孩子的潛能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那麼未來他們可能成為畫家、歌唱家、舞蹈家······正是由於喚醒了孩子們的潛能,激發起他們學習的力量,未來才會有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朱老師在書中提到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通常這樣形象地加以說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人的行為有巨大影響。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跌落。在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如果老師和家長能靈活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孩子們必將受益無窮。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座位似乎和成績有關,他們認為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坐在前面兩三排中間位置,學習差的學生都坐在後兩三排或兩側。而我接手一個新班開班會時,會打消家長和學生心中的成見,把我之前教的考得好而坐在後面或側面的學生作為例子,讓他們從內心認識到成績和座位無關。我還告訴孩子們不論坐在哪個位置,只要努力,都能考出好成績。結果,期中或期末考試時,我們班考得好的學生坐在前面後面兩側的都有,其中後面和兩側的還挺多。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的學生就有可能破罐破摔。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接的班裡有一個不被前任老師看好的學生引起了我的關注,當我跟前任老師聊到這個孩子的進步時,那位老師不敢相信,我內心也有點小得意,猶如伯樂發現了千里馬。後來這個孩子大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在政府上班。

我曾經在中央臺法制頻道看到過許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其中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小時候偶爾犯過錯誤而被自己、父母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籤”,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我們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當我們換一種眼光換一種態度對待學生的時候,沒準將來真的有科學家從我們手中誕生。

朱老師在第十章《新教育的家教主張》中提出一系列切合新教育的家教觀點:新教育需要新父母。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把童年還給孩子。無限相信孩子的發展潛力。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這些家教主張看得既是家長又是老師的我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甚至讀到每句話就會聯想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否恰當。

然而實際生活中,我們農村許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以後,就像甩掉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老師,孩子交給你們了,該吵吵該打打,只要能學習好就行。”說完不等老師搭茬就趕著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了。跟這樣的家長溝通交流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生活是很現實的,父母需要掙錢養家,管教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很少或根本就顧不上。教育這些家庭的孩子,老師們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靠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想起了一位縣領導引用的一首打油詩:門口就業真好,兼顧莊稼老小,轉移就業一人,全家實現脫貧。如果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受益最大的是孩子,是我們祖國未來的棟樑之才。

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好好看看朱老師在本章每小節的具體講述,從而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平時對孩子所進行的教育存在哪些問題,今後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更好的教育。

當然,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記住莫愁新父母學校的核心理念:學校應該成為學生、教師、學生父母共同成長的地方。家庭、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成長的最重要的兩個場所,我們的父母與我們的教師應該是同事關係,相互溝通進行合作,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從學校方面來講,要定期舉辦面向學校所有父母的培訓活動,向學生父母進行系統培訓,切實有效地傳播先進家教觀念、科學家教方法。定期舉辦由父母、學生參加的親子交流、座談會、聯歡會等活動,倡導父母與孩子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好書讓人百讀不厭,朱老師的這本《新教育》豐富了我的寒假生活,裡面的章節令我忍不住一再地翻閱,因為他為我們的新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

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2

對於新教育這個詞彙應該可以說是陌生又熟悉的。我並不是新教育的成員之一,可是我又身處在新教育的長流中。有幸與二小的同仁們參加了丁秀華老師的關於新教育網校的培訓,對於以後的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有了一道模糊的曙光。為什麼說是模糊的曙光呢?因為對於我自己身而言我只是走近了新教育,但是並沒有完全融入其中。

丁秀華老師代表的不僅僅是新教育的理念,而是帶著經驗和累累的碩果到來。讓人心雀躍、感動。如果說我完全聽進去了並且開始行動了,這肯定是不真實的。像丁老師說的一個引領者的作用尤為重要。其實學校已經為我們搭建了不少的平臺,形形色色的培訓和比賽還有對於書香校園的建設接踵而來。我自身的體會是我的覺悟還是不夠的。因為沒有任何人的一套理論搬過來就絕對適用於另一個人。

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學科不同、所處的境遇也是不同的。在這裡我所說的境遇並不是單單只是上班的地點。而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具體情況和我們心裡的境遇。縱觀自己10年的教師生涯,其實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對於我來說也已經數見不鮮。但是我覺得新教育並不是“跟風式”的效仿,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改變。我們總是每天重複著一件事情,就是教學,教學中和學生髮生的點點滴滴往往被自己忽略,其實教育就在身邊,可是我們不為所動,我非常同意反思的過程。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還在以前學校的時候有一次去局裡幫助學校的老師們整理檔案,人事科的一位老師的工作日誌令我非常動容,一天當中,我們會做很多事情,不過太多的事情被我們忽略了。也許真正因為這一點所以沒有進步吧!

從現在做起,從眼前做起可能說這些覺得都是比較空泛的。還是用行動去證明。從學校佈置的工作日誌做起,每天反思自己,每節課反思自己。如果孩子們聽不懂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沒講明白,我還是覺得前路比較迷茫,我可能也沒有真正懂得如何去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我想起步是正確的,畢竟腳下的路都是走出來的。我比其他老師多一個契機是我的兒子也剛剛步入國小階段,一切也是剛剛開始,我可以和他一起齊頭共進,希望一切都是好的開始,嘗試就會有收穫。不管是對於剛剛步入學校的他還是起步“新教育”的我。因為自己的角色真的太多,又是老師、又是學生還是家長。

新教育是一種理念、一種範圍、一種精神。當我們成為其中的一員,做著我們以前沒有堅持的事情的時候就是一種成功,對於教育在不斷摸索和探究的過程中已經漸入佳境,有時候思考起來就是缺少一種指引,而恰恰新教育就是一種很明確的風向標,我們也應該慶幸沒有在一直碌碌無為、得過且過下去,希望自己能夠跟孩子一起成長,把自己的工作真的變成自己的愛好,從中找到真正的樂趣。

新教育學習心得體會3

朱永新在《新教育》裡說,新教育實驗的倫理學基礎是崇高論、和諧論。這話很對。但這不是朱永新的發明。所有現代教育的倫理學基礎都是崇高論,即認為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

我想起了大學裡學的哲學,說明一下,我學的哲學大部分都還給了老師,一般情況下,我不敢說我是學過哲學的。

古希臘哲學家裡,有一個人叫普羅泰格拉。他比蘇格拉底早生30年左右。他的學說後來被蘇格拉底以及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們所極力反對。但他的學說卻成為後來西方教育學說的理論來源之一。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胡適解釋說,普羅泰格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間萬物只對“我”有意義。這句話有唯心主義嫌疑,正確與否我們不去討論。但普羅泰格拉正是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和強調教育。他說教育的目的在於造就良好公民,在於使人分別優劣善惡,他說人的道德不是生來就有的,是可以教育的。他還希望人人都受教育。他說,雅典人要做木器,就得找木匠,要做鐵器,就得找鐵匠,但遇到是非善惡的問題,人人都可以討論。

人人都受教育,這是一個樸素的希望,但也是一個崇高的希望,是一個說易行難的希望。因為普羅泰格拉所說的教育,顯然不是技術或職業教育,而是約等於“素質教育”+“道德教育”。諸位想想,使學生熟練掌握一道物理題容易些還是使學生明白一個做人的道理、養成一個行為規範容易些?顯然是前者。但是交給學生做人道理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學科的教育都應該以此為前提。習總說,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像鹽一樣融化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大約也是這個意思。

朱永新還說,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成長。這個說法,我也頗為贊同。把教師拉下“天地君親師”的神壇,作為普通人看待,教師才能正視困難,承受委屈,才能舒展身姿,放下架子。教師本來就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生而知之,不是生而高明的。教師要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成長。教師和學生要互相尊重。最簡單的,學生問好,教師要學會真誠迴應。你板著臉,就維護了師道尊嚴嗎?我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