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模板錦集10篇

才智咖 人氣:1.57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模板錦集10篇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知要教好這門課,就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那現在的國小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通過又一次學習了國小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在活動過程中探求

《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是關於模式的科學,數與代數中有大量的規律、公式和演算法。學生只有經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獲取知識,掌握計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計算能力。例如,教學《十幾減9》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直觀探索出口算十幾減9的方法,並從中優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時,適當的動手操作能夠使學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這樣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就會學的開心,數學課堂才能真正達到有效。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國小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視角。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了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音樂場景,構建了豐富的教學形式,教材彙集了許多新資訊、新設想。新教材還設計了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生動情景,如“音的強弱”、“音的長短”等,教師要利用教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音的強弱”一課,以音樂故事的形式出現,先將動物的叫聲引入,以自然界的聲音引到生活直至音樂中,從生活開始、到生活結束。這樣的課,寓音樂教育於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感受、鑑賞、表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儘量讓學生參與,置身於具體情景之中。

二、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國小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著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三、轉變教學重心。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比如,以唱歌為主的課,不光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選唱歌曲,並有當眾表演的機會,有時甚至是以學生選唱為主。樂器演奏則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聽賞課曲目的選擇則要為學生提供多聽、反覆聽、對比聽的可能。還有,新教材中出現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我再一次參加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有的數學,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激情,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勵學生,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法,備學生的學習方法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事情發生,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教師同時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把握就是這種動態的生成。

評價有終結性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發展,激勵學生的發展 。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並繼續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總的來說,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4

xxxx年9月我校開始進入了新課程的實施階段,從這時候開始我開始接觸到了新課程標準,對它有了初步的認識。xxxx年9月,我自己正式接手新課程的教學,在對教材的研讀和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首先,生物學科的地位有所提高。新課程標準上也說了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生物科學研究在20世紀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等,這標誌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物科學也向著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隨著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同時,生物科學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

正因為生物科學的發展開始加快而且在人們生活生產中地位越來越重,所以也就直接促進了生物學科在眾多學科中的地位。

其次,選擇傳授的知識側重有所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新研製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註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並增加實踐環節。《標準》期望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使他們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

也就是說新課程標準在知識的選擇上更加側重考慮知識的實用性和新穎性。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科學生學習也更加有興趣,更會主動的去學習,探索,就可以達到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三、對學生的要求由原來的知識性記憶轉為情感發展。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並要求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還倡導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因為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程標準倡導的這些課程理念中個,其實都滲透著學生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對待事情能有個科學的態度和價值,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不畏艱難及和其他人合作的能力,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合格的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素養。

四、對老師的要求由原來的"授之於魚"改為"授之於漁"。本來在應試教育和舊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教師一般採用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講課追求講深講透,一步到位,而學校、家長和學生也是認同與這樣的老師。對精講多練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認為精講多練就是把概念、定理告訴給學生,然後相對於概念、定理的應用,編擬出很多題目要求學生做,大搞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理解為學生物就是做題,而做題就是如何套用概念、定理。學生學到的不是生物,而只是解題技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千年來,教師只是傳道者,傳統教育認為教師就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學高為師",但現在這些觀念都受到了挑戰!不是嗎?有的"學富五車"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就是比不上文憑不如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走出校門卻比不上"差生"。這是因為現代科學知識量多而且發展快,教師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學校教育中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了,他們可以看書、看報、看電視,甚至上網聊天下載資訊,"開啟窗戶看世界",教師作為學生惟一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了,學生不再只侷限於課堂。所以現代教師不能再把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發者、輔導者、合作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漁"。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去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

生物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生物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為主線,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學生物、用生物的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瞭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生物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生物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生物知識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生物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從實際出發,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些是我這些日子以來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隨著再次深入的學習,我相信我能更準確理解課標的理念,也能更加應用自如。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夏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夏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6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風吹遍了全國中國小校。我校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新課標培訓,在這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在假期中我結合著自己所教學科,進一步學習了《英語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得知:

《英語課程標準》與其它17種課程標準大體一致,由“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等五個部分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據《綱要》的精神,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六條基本理念。它們是:①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②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③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④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⑤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⑥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這是全新的教學理念,它們既是我們制定課程標準的理論依據,也是指導我們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準則。

具體來說新課標有以下特點,應運用到教學中,使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

一、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國小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分級課程體系,保證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英語課程標準》從國小三年級至高中畢業整體設計英語課程,將英語課程的目標按能力水平設計為九個級別。級別的設定既與年級有一定的聯絡,又不完全等同於各個年級。同時,《英語課程標準》還指出,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的條件和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的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分級的設定,對中國小各年級的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和教材編寫提供了指導,也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和條件。

三、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英語課程標準》以描述學生“能做什麼”為主線,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言學習要從語法講解中和單詞的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的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交流與合作發展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思想,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

為落實各項能力目標,《英語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實踐性強、具有明確任務的“任務型”學習方式,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型”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策略,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對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發展,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絡。《英語課程標準》還強調指出,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考

慮當地的條件以及學生的.需要,積極和有創造性地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了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應有益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於學生髮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應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為了全面、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還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倡學生、同伴、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

六、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於英語課程來說,語言環境的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是否豐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證。現代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開發為英語學習創造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間。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運用新課標中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英語教師必須學習“英語課標”才能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適應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我對新課標的最大的體會是:新課標體現了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的新理念.擯棄了過去的教學大綱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的落後觀念.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大膽嘗試,總結出了一套英語教學方法,可歸結為四個字:活、真、積、趣。

(一)、活,就是思維“活”、形式“活”。

要做到思維活,就要解放思想,放寬思路,不拘於已經有了的教學方法,也不能長時間使用相同的幾種方法。大膽假想設計,不斷提出新思路,新點子,永遠吸引著學生的目光,所以,筆者一般不會原樣使用別人的教學方法,兼收幷蓄、集各家所長,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也就是備學生。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來創造性的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組織和課堂安排要靈活,以學生為主體,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將英語課的課型分為三類:新授課、活動課(也可叫習得課)和複習課。在教學中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排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只有開展這些活動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實踐,才能體現語言的交際性,才能實現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形式活,還體現在上課桌椅的擺放形式上,根據教學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半圓式、全圓式、街道式、場景式等,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不僅是學生提高了參與的興趣,更可以培養學生互相關心,合作的團隊精神。

練習形式活,多種多樣,手、腦、口、耳、眼、肢、體並用,靜態、動態結合,基本功操練與自由練習結合,單項和綜合練習結合。通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和拼讀的基礎,並能用英語表情達意,開展簡單有效的交流活動。

(二)、教學內容“真”實,創設仿“真”場景,教師“真”誠耐心教學,學生“真”實體驗英語。

教學的內容材料真實、實用。教學的語言材料和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應充分反映國小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如Myself,Myfamily,Myschool及周圍環境和社會生活。這些語言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簡到繁、逐漸展開。讓學生真實體驗英語,需要教師真誠耐心的教學,需要教師淡化教學行為,用自己生動的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

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創設情景、相互交流、激勵情意,啟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創設栩栩如生的情景,如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遊、問路、看病等,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三)、日“積”月累,水滴穿石。

英語教學的另一個教學途徑就是日“積”月累,水滴穿石。

每天在黑板的一角寫下“每日一句”,都是一些課本中沒有,但在生活中能實用的交際用語或格言,例如:Don’twastetime.(不要浪費時間。)Don’tletmedown.(不要讓我失望。)等。要求孩子們每看到它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一遍,並鼓勵他們在日常交流當中學以致用。這樣他們一天記著一句,365天就能記住365句,持之以恆,孩子們可能在國小期間學到很多實用的語言,這樣一旦遇到適合這些口語的語境,孩子們流利的英語口語就會很自然的冒出來了。

此項活動不僅使學生們敢於開口講英語,而且使學生們增長了見識,擴大了詞彙量。在這項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督促的作用,使學生FreeTalk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以興“趣”為先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根據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發展需求,國小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其次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在教學學校各個場地功能室(PlaygroundClassroomMusicroomLibrary…)的英語名稱時,讓孩子們在想用語言表達這些地方時一定要用英語,設計的活動內容是讓他們設計出喜歡的學校,將各個場地按自己的喜好佈置擺放,即複習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本次我承擔課題《國小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作為組長,我實在是惶恐,不知如何下手。這個課題中,自主性是關鍵所在,這是學生自身產生的一種對學習的需要,他人強行灌輸、指揮是沒有用的。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我們的悉心培養。於是我找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反覆研讀,希望能有所啟示。在課標中,我找到了關於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表述,下面我結合工作中的具體情況,談談自己的感受。

我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村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我比較瞭解,對自己的教師角色也深有體會。課改都提了多少年了,農村國小那種以教師為中心,重課堂輕課外,重課本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現狀依然嚴重存在。結果是我們教的辛苦學生學得累,想要有所改觀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直在摸索、追尋,追求學生自主學習的高境界,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一、 培養興趣,使學生願學。

如果學生對我們的數學課堂及所要學的知識感興趣了,他們便有了學習的熱情,積極參與,我們當老師的還愁他學不會嗎?當然,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如一個精彩的匯入、巧妙地設疑、合理的情景設定、有趣的習題等等,這都需要我們教師的精心準備。我在這兒要說的是新型的師生關係。我們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願學。我們不再是過去那個高高在上的老師,怎們說學生就怎樣聽,他們變成了“應聲蟲”,現在的學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聲音,我們做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情趣融洽,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探究知識,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有所改變,使學生樂學。

1、師生角色改變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由此可見,這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我們需要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我們要更多地去做學生的參謀,給他們激勵和幫助,並以情感交流為紐帶,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2、學習方式改變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受這句話的啟發,我有以下幾點認識:(1)關於動手實踐,我們要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如教學各種圖形的面積,可以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通過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計算;(2)關於自主探索,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學生質疑的空間,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遠比解決一個更有意義;(3)關於合作交流,這正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小組合作學習,這需要教師在小組搭配上下功夫,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還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則片面追求表面的熱鬧,收效甚微。小組成員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獲取新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從教師角色及學習方式的改變,促使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變得樂學。

三、 注重評價,使學生會學。

我在這說的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及時準確有針對性,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元的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課堂上,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通過互相反饋和評價,學生學會了評價別人,也學會了評價自己。因為,學生在評價別人時,首先要注意傾聽,再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別人說的哪裡不合理,哪裡有錯,在一次次的評價中學生有學會變成了會學。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在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下過功夫,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體會數學的魅力所在,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我學習數學新課標,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一些感受。

一、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一、聯絡生活實際,匯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麼半個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蒐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蒐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流。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以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詢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教學“百分數”後,做小會計師,在 父 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 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 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新課標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1、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資訊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學習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參與思維的形成過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精彩、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是每一位課改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所以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3、把握特點,活用教材。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

總之,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而去教學,真正做到知識與育人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9

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將新的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從容應對。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

1、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課程的核心

2、國中生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3、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

新課標的總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國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新課標的課程性質是:以國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國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人文性、 實踐性、綜合性”等四大特性。

新課標的總體設計思路:以國中生逐步擴充套件的生活為基礎,以國中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關係為經,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內容為緯,基礎明確、經緯交織、科學設計。

對“實施建議”部分也作了較大的改動。

1、將“教材編寫建議”與“評價建議”的順序作了調換,把“評價建議”置於“教材編寫建議”之前。同時,將“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改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2、對“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部分的結構、內容作了修改。首先,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部分,增加了簡單明瞭的指導語,確立了教學工作和評價工作的基本立場和方向。其次,在“教學建議”部分,增加了以下建議:“準確把握課程性質,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修改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對於推動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3、將“評價建議”中的“評價原則”改為“評價實施要求”,對評價工作的各個方面給予方向性的指導和建議。將“學生學習評價”改為“評價方式”,增加了“談話”、“成長記錄”等評價方式。刪除了“教師的教學評價”。修訂後的“評價建議”更加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

帶來的教育理念轉變理念是隱藏在教育行為背後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的全面、和諧的發展觀。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立足課堂並超越課堂,教學沒有在下課鈴響中結束。教師的角色應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合作者、學習者、研究者;組織者、發現者、反思者;引導者、欣賞者、創新者;參與者、開發者、促進者。

新課程教學引發的反思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反思能使教師遠離平庸,教學成功=教學過程反思;教師成長=教學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該反思什麼呢?

1、反思我們追求的思想品德課堂是什麼樣的課堂——體現正確的價值觀。根據思想品德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們追求的課堂應是思想鮮明的課堂;應是思想理性的課堂;應是思想求真的課堂。

2、反思思想品德課應該怎樣迴歸真實的生活。要實現思想品德課真迴歸真實生活,我們應該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即“三維統一的目標”;要呈現合適的教育內容,真誠面對學生世界。

3、反思怎樣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應樹立正確的教學任務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已知的經驗、個性特徵出發,建構交流平臺,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情感,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4、反思教師應怎樣與教材對話。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尺度認識和分析教材,以教材為藍本,理解和加工教材,以學生為根本,挖掘和構建教材,以自身個性為基礎,創造和開發教材。

5、反思如何使課堂洋溢美的光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做到:寄情山水,豐富美感體驗;潛心藝術,提高審美情趣;閱讀美文,滋養美好品德;品味生活,陶冶美麗心靈。

6、反思思想品德課堂如何突出實踐的特點。課堂教學中應該著力抓好“找”、“評”、“做”、“演”、“動”這幾個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注重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充分體現課堂教學“以學為本,以學統教”的實踐觀點。

總之,面對全新的課程,我們的觀念要更新,我們的角色要重新定位。過去的知識傳授者、“道德說教者”應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同時,面對新課程,讓我努力做一名虔誠的學習者。我擺正了心態,揮手告別過去,認認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學,以求自我專業的發展。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學習新課標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日漸成為我們的共識。要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我們的課堂教學絕不能像過去那樣,不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採用以灌輸為基本特徵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應實施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等新型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而且要讓學生不僅“動”得了,而且“動”得好。所謂“動”得了,指的是學生能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不像過去那樣只會聽課,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動”得好,是指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話願說,有話能說,而且說得透徹,有獨特的見解,有創新。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而且能“動”好呢?通過聽別人的課,通過自己的實踐,也通過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物理備課組採取了以,且在實施過程中感觸頗深:

一、教師一定必須轉變觀念,明確師生互動的好處。新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授物理知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物理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為了學生的未來,也為了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對從前的思想和方法屏棄糟粕,儘快適應新的形勢,放下自己師道尊嚴的架子,真正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甚至助手。

二、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師生感情一定要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最高,接受知識的程度最好,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易獨到。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凶像”,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言!

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聯,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嚮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在我們備課組中,我們常常互相要求,互相提醒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真正把學生當成是一個獨立的人看待,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怎會不活躍起來?

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現象、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因為從國小開始,學生接受的就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腦中"聽教師講、被動學"的思維習慣根深蒂固。為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我們經歷了想辦法——實踐——改進——再實踐的一個過程。

剛開始的時候,我門主要根據課堂內容事先設計問題,然後再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但很快我們發現這樣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鍛鍊,心理始終處於消極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師沒有提問時等待教師提問,回答了提問還要等待教師鑑別回答正確與否,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考試中大部分學生都是做過的題目就會做,換個面孔出現就迷糊了。而且於我們大片的中下學生,這種方法幾乎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於是我們想辦法改進,加大集體備課的強度,互相提出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然後討論,爭辯,由於備課充分,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更加靈活的針對學生提出問題,並減小問題的指向性,注意控制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效果逐漸出來了,但對於後進生來說仍然不夠吸引。

而我們心裡非常清楚,學校的物理成績差,並不是因為尖子生的缺乏,而是因為後進生的數目比起其他學校來說太大了。所以為了提高教學成績,我們還需要繼續想辦法。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不斷爭論,逐漸成型了一個教學模式,那就是將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學習小組,老師退到指導者和助手的位置,讓讓學生看書的基礎上,採取小組互幫互學討論式學習,讓學困生向優勢生學習,優勢生幫助學困生,小組中多人動起來,那麼剩下的小部分人也動起來,各個小組動起來,全班就隨著也動起來。因為充分相信學生,把解決問題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不但讓優生有機會表現,也讓差生有機會表現,從而建立起學生的學習信心。這樣,知識的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是學生親自體驗的,影響才是最深刻的。

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於一個知識點或者一個問題,通常都要求學生先在小組中自己討論,形成共識,然後再提到班集體中進行解決,同時我們注意,即便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我們也要求要用鼓勵的眼光和肯定的語氣,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其繼續努力。然後師生共同來分析為什麼錯了,原因在哪裡。這樣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氣氛一旦形成,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令人較滿意,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從被動壓迫的變為主動自願了,從而時收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了。在上學年的期末考試中,我校的物理成績比往年已有所提高。

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仍然不夠成熟,就現在而言,運用得最成功的是在複習中,以學期的公開課“光的反射”為例,我們通過集體備課,決定採取的就是小組互幫互學討論式教學,在上課提出本節課的內容後,讓學生馬上形成學習小組,然後由一個同學負責記錄,大家一起合上書本,對本節知識進行探究,因為有時間有機會,無論成績好差的同學都積極投入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接著小組中的同學一起找出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係,看能否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圖,因為知識結構圖出來之後還可以上黑板板出來與其他小組比賽,同學們都還處在一個好勝的年齡,所以會努力和小組同學合作,爭取自己的結果是最好的,從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後幾個小組在黑板展示後,師生共同評價哪個好,為什麼好,期望經過這樣的訓練,可以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

通過學生總結將所有知識點都複習之後,由教師指導學生明確本節的重點難點,然後針對重點難點出示練習題,讓學生進行強化練習,在強調遵守課堂紀律的同時,允許同學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組中互相討論,互相教學,這樣就調動了成績差的學生,因為通常成績差的學生是不敢請教老師的,但請教同學他們還是樂意的。同樣,對問題的解決總是採取比賽的方式,所以同學們都特別希望自己可以贏,成績差的會希望自己有在解答的過程中有機會表現,成績好的同學希望自己這個小組優秀,所以就課堂紀律上作到了學生管學生,就課堂教學上做到了學生教學生,導致課堂的學習氣氛比較好,課堂效果也比較不錯。

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認為我們還要繼續放開手腳,大膽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我們相信,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採取小組互幫互學討論式學習方法,是解決我校物理成績多年以來一直難於突破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以上是我在物理新課標教學中的措施和心得,願同行們指正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