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5篇)

才智咖 人氣:2.72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5篇)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

我學習數學已經有六年多了,這條學習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困難重重的。

記得在國小三、四年級時,我的數學成績不證明好,總是在八十多分上下浮動,或許是因為我心裡比較害怕數學對這一學科有牴觸情緒。到了六年級時面對著嚴峻的畢業考試,我才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認真學習數學。直到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數學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麼可怕。我也才發現,數學其實是所有科目中最有趣的一科。

進入中學以後,我才真正發現了數學的神奇。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我在國小的數學基礎又弄懂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代數式、有理數、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由於自己的一點兒不慎而造成的遺憾,更是數不勝數。那些調皮的小精靈們利用你的一點兒弱點或缺陷,讓你一敗塗地。

在數學上,我最大的缺點是粗心。正是由於粗心,使我多次單元測試的成績不盡人意;正是由於粗心,使我在期會考試中與年段第一名失之交臂,正是由於粗心,使我在各科的競賽中成績不佳……或許還有許多許多由粗心造成的遺憾,已消失在我的腦海中了。令我最苦惱的,也正是無法徹底地改掉粗心這個缺點。在這次數學期末考試中,我又重犯了粗心的毛病,馬馬虎虎,致使我的數學成績比年段最好成績低了6分之多。雖然,我知道只有改掉這個缺點,我的數學成績才能有明顯的提高,但是,至今我還無法徹底改掉這個缺點。

我相信,以我真正的實力,學好數學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課內學習數學、做作業,我還能對付。可我一拿起課外的數學書,總覺挺難的,看不懂,尤其是幾何圖形方面,難以弄明白。我不想對課外習題產生牴觸情緒。但是,一拿起課外習題,我的腦袋就發暈,它實在是太令人討厭了。

說實話,我對數學還是有些興趣的。但是,我不怎麼喜歡一天到晚把頭埋在那些習題中。可我也知道,數學能力是要靠大量的練習來鞏固的。我想,若是有一條輕鬆一些、簡捷一些的學習數學的道路,那數學一定會讓更多的人喜歡它、學習它的。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知道這樣的道路。

再過不久就要開學了。在新的學期裡,我相信自己能改掉粗心這個缺點認真學習數學,讓自己的數學學習得更好,使學習數學的道路不再坎坷。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2

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對其每一次的研讀都有一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重新審視,這讓我在數學教學方面有很多收穫。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數學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數學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2、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數學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見識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3

在一開學的時候,我便左右開弓,每一天都在預習高數和現代,但是上了兩節課所受的打擊太大了,一個晚上預習的知識老師一節課就Pass了,而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雲裡霧裡,不知老師之所云。課後作業更成了大家的負擔,抄作業,抄答案之風狂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大家都是能考入一本的學生,至少你的學習方法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為什麼和高中的情況相差如此之多呢?後來我經過細心觀察發現了端倪,這是因為大學這兩科數學的思維方法和高中的大相徑庭。高中對於題目更注重的是解題的方法,也就是“表”,不是很注重定義定理;而大學則不然,大學翻開書,全是黑體字,定義定理推論,解題沒有什麼花招,就把東西往定義定理上拉就行,這就是“本”了。在曾經我和人探討過奧數的問題,奧數標榜自己超前學習,而我對此嗤之以鼻。

在初等數學中,根本不存在超前與落後之說,比如對數和冪函式這對逆運算,我們都是學的冪函式,所以後來高中接觸對數感絕很難理解,但如果我們先學習對數,相信任何人都會對冪函式感到困惑。當時我在想,能不能把高等數學與初等數學倒過來學習,我到現在的到了答案,不行!高等數學用到了初等數學的什麼呢?有的人說計算能力,有,但是很少,更多的是學習數學十幾年的那種觀察能力和對於數字的敏感程度。如果你沒有這項,恭喜你,你得到了高數和線代的兩本天書。

上面說了關於思想的區別,下面來說一下佈局方面的區別。高中的數學的知識點泛而雜,連貫性不強;而大學則不然,一章一節的連貫性很強,經常出現用上一節的習題結論直接推出結果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每一章每一節都要砸牢。千萬不要囫圇吞棗的過去,那樣到後面你會後悔的。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4

三角函式內容是新課程標準中刪減、變化最大的內容之一,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真學習領會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和研究教學方法,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我對高中數學新教材必修4進行了學習和比較膚淺的研究。

一、 新教材與舊教材的相異處

與舊教材比較,本章在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以及在教學要求上都有很大的改變。原來高中教材中三角函式及其相關的內容共有三章,即三角函式數、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式、反三角函式和簡單的三角方程,現分為三角函式和三角恆等變換兩章,且兩章間插入平面向量一章,具體的有以下幾點:

1、刪去了 間的三角函式一節。

2、同角三角函式基本關係式中,新教材只出現了兩個關係式,舊教材中有八個關係式。

3、新教材只有正弦和餘弦的誘導公式,舊教材有正切和餘切的誘導公式。

4、把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式移到誘導公式後,作為三角恆等變換的第一節,而舊教材中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式是獨立的一章。

5、刪掉了半形的正弦、餘弦和正切、三角函式的積化和差與和差化積這幾節。

6、把解斜三角形這一節放到下一章平面向量後面。

7、增加了實習作業一節。

8、增加了閱讀材料,小結與複習中增加了參考例題及學習要求。

9、對化 為一個角的一個三角函式要求降低。

除了以上這些不同,新教材在例題、習題和內容講解編寫上也有很多改變,刪掉了大量例題和練習、習題,也增加了原來沒有的練習、習題,出現了一些歷年大學聯考題。複習參考題分A、B兩種題目,供不同層次學生選用。

二、新教材的特點

在認真學習和比較後我認識到新教材有以下特點:

1、新教材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基本能力培養的前提下,刪減了舊教材中次要的,用處不大的而且學生接受有困難的內容,適當降低了教學要求。

2、更新了舊教材中的數學符號,使用國際通用符號:tg改為tan,ctg改為cot,調整了知識結構和內容的編排順序。

3、在教材內容的編排和體系上,注重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意了知識的連貫性、整體性、統一性、層次性,注意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編排內容,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面向全體學生。

4、對公式的記憶要求降低,減少了二十多個公式,但對推導能力和應用公式能力的要求卻有所提高。體現了減負精神,不再過多強調死記硬背,而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5、強調理論聯絡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

6、本章書體現了數形結合、轉化化歸、代換、特殊化等重要的數學思想,蘊藏著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7、增加閱讀材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體會數學是從生活中來用到生活中去的。增加數學史知識及通過對數學家的有關介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激勵學生不畏困難,奮勇攀登科學高峰的科學精神。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物理學及其他學科上的運用。

 三、學習新教材的心得體會

高中數學新教材第四章的編寫是完全符合新課標的精神的,與舊大綱相比,儘管高中數學教學目的仍然落實和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個性品質這三方面,但對這三方面的內容和要求,新課標作了符合高中生年齡特徵與教育教學實際、數學教學改革發展趨勢相適應的調整。基礎知識不僅僅侷限於高中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由此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方法也界定在數學基礎知識之中,它是顯性知識中蘊藏著的隱形知識。作為基礎知識學習,其思想方法的學識和掌握顯得更為重要,這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新課標確定教學內容本著“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則,精選那些在現代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應用的,為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在數學理論、數學方法、數學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內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學生能夠接受的知識,避免要求過高、分量過重的傾向。

總之,我認為新教材符合素質教育思想;有利於學生個性心理諮詢品質的發展;更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能更好地幫助其它學科的學習;並加快中國的數學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程序。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5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對於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通過學習,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重視情景創設,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儘量採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充套件”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現代教育觀念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並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鍊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並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學習“生活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後,當學生交上自己用圓規和直尺所畫的精美圖案時,又是對幾何圖形特點的感悟和對圖形實用價值的領會;當學生用自己製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圖案,自取名字時,當學生知道和了解許多的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時,你不能不說,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通過教學,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中的“雙基”與傳統教學的“雙基”的區別傳統教學的“雙基”是以知識為本的。老師傳授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生接受、儲存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系統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近十幾年來,儘管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雙基”並未改變。過分強調系統性、科學性,內容龐雜、專業性強,而且脫離生活,就像搞專門研究似的。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雙基”成了升學的敲門磚。新課程理念下“雙基”學習本身決不是單純的學知識和練技能

任何一個學習過程總會有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價值觀這些因素,任何一種學習過程中總伴隨著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監控等學習策略。因此,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雙基”學習是不存在的。過去,我們也強調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遊離於雙基的學習之外,一說到學習情感就會把它狹窄地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處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總是從怎麼“滲透”來考慮,豈不知教學本身就包含著思想教育,一個“滲透”怎能包含得住?結果是學生學了數學不愛數學。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學學習過程和方法之類的學習策略。所以,過去的“雙基”把學習的內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新課程是一種全面的學習。

總而言之,我們堅持實施新課標,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不僅對學生有益,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都將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6

久聞上海一眾名師的大名,盼望著有朝一日能一睹其風采,沒想到5月11、12日夢想終於成真!衷心感謝長安教育辦學前教學管理辦公室老師的努力和辛勞!一天半的培訓,頗有體會。

上海名師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鑑的是:名師的表情豐富到位,充滿活力。她們真正做到了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熱情,並創設機會與條件讓幼兒大膽的發言、探索。教師教學流暢生動、思路清晰、小結到位。步驟清楚,每個提問都是為了引導小朋友思考,探索、發現為目的和出發點,每個環節結束後教師都用清晰的進行歸納小結,教師用幽默的話語使課堂上充滿歡笑。

這次的培訓學習我最深刻的體會是:第一,教師的教學設計一定要有創意,讓幼兒體會到學習源於生活,這樣幼兒的興趣才濃厚。第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要使教學活動輕鬆、有氣氛,幼兒態度積極、有激情,不但要教師選材好,準備充分,教具使用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激情,語言要貼切,易於與幼兒交流。第三,對數活動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如開展數的教學活動應圍繞科學性、規範性、基礎性選材和設計等。

本次學習活動也讓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如設計活動時還沒有充分理解個別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差異等,如提問及評價的教學語言單一等,以後在工作中一定要以上海名師為榜樣,向她們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今後的工作對我而言,將是充滿挑戰性和意義性的,我需要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學習、觀摩和實踐,從而使自己不斷的進步,教學水平不斷的提高。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7

數學是一們基礎學科,我們從國小就開始接觸到它。國中數學對知識的難度、深度、廣度要求更高,有一部分同學由於不適應這種變化,數學成績總是不如人意。其實,學習是一個不斷接收新知識的過程。正是由於你在進入國中後學習方法或學習態度的影響,才會成績不理想。那麼,究竟該如何學好國中數學呢?下面我談談國中數學學習心得。

一、認清學習的能力狀態。

1、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能力狀態關鍵因素之一,心理素質的良與差也就是是否具有面對挫折、冷靜分析問題的辦法。當學生面對困難時不產生畏懼感,面對失敗時不灰心喪氣,而是尋找原因,作出總結。

2、學習方式、習慣的反思與認識。

(1)學習的主動性。要求學生具有主動性,主動預習,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主動複習。

(2)學習的條理性。對老師所講課的內容進行分類,分清楚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是難點,這樣有助於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3)打好學習的“基礎”。常有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忽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能牢牢地抓住課本,而是偏重於對難題的攻解,好高騖遠,重“量”而輕“質”,陷入題海,往往在考試中不是演算錯誤就是中途“卡殼”。

(4)不良習慣。主要有對答案,卷面書寫不工整,格式不規範,缺乏對問題解決的信心和決心,遇到問題不能獨立思考,養成一種依賴於老師解說的心理,做作業不講究效率,心思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1、抓要點提高學習效率。

(1)抓教材處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終是我們學習的根本依據。教學是活的,思維也是活的,學習能力是隨著知識的積累而同時形成的。我們要通過老師教學,理解所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並將前後知識聯絡起來,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性。

(2)抓問題暴露。對於那些典型的問題,必須及時解決,而不能把問題遺留下來,而要對遺留的問題及時、有針對地起來,注重實效。

(3)抓解題指導。要合理選擇簡捷的運算途徑,要根據問題的條件和要求合理地選擇運算過程,抓住問題的關鍵突破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4)抓思維訓練。數學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重一個思維的過程,學習能力是在不斷運用中才能培養出來的。

(5)抓45分鐘課堂效率。我們學習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課堂時間,而寄希望於課下去補,則會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2、加強平時的訓練強度。在平時要保持一定的訓練度,適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題目,弄懂吃透。

3、及時的鞏固、複習。在每學完一課內容時,可抽出5—10分鐘在課後回憶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細劃分類,抓住概念及其註釋,串聯前後知識點,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

最後我對學習如何數學提出幾點建議:1、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防止急躁心理,貪多求快,囫圇吞棗。2、學習知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如華羅庚提倡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在以後的學習中對學習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進行加強,從長遠出發,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有所收穫,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8

近幾年來,無論是外出學習,還是市上召開學科研討會,或者上網查詢,均可發現研究性學習已成為教研熱點。作為長期從事一線高中數學教學的我來說,對研究性學習也非常感興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開始潛心專研研究性學習在數學課上的應用,今日只在這兒談談我在新授課上的一些心得體會,供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據我的調查研究發現,傳統的高中數學新授課教學方式基本上是老師一講到底,主觀色彩太濃,總認為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行,常常擔心數學內容沒把學生講透徹,長期下來,形成了學生“坐地等花開”的依賴心裡,扼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素質教育成了數學課上的一句空話。數學老師們講授新課,基本都是新課引入,講解新課,課後小結,課後作業,中途穿插一些課堂提問。只要提問,成績好的學生能對答如流,成績差的學生便把頭埋下,避開老師的視線,害怕回答問題,如果有幸被點名回答問題,心裡就是一陣慌亂,有的學生站起來乾脆說“不知道”。長此以往,為了保證課堂上的容量,回答問題的人就基本趨於穩定,學生健康學習數學的心裡受到了傷害,學生的兩極分化就從數學新授課上開始了。關於課後作業,老師的主觀意圖是為了讓學生將課上內容落到實處,採取題海戰術,學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課後練習題、習題,還要做課後補充題2—3個,學生整個中午都在做數學題,有的甚至一箇中午還不能完成數學作業,造成學生身心疲憊。這既影響了學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約了學科的均衡發展,還給學生人為造成了數學難學的錯覺,甚至讓一部分學生主動放棄對數學的學習,真是得不償失,這讓老師自己變得非常被動。更讓人憂慮的是,老師們總埋怨自己所教的學生底子太差,學生的可塑性不強,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動腦筋。

我清楚地認識到,講新課之前,不僅要讓學生感知這節課究竟要學習什麼主題內容,讓他們弄清楚將要克服什麼困難,並且要有時間讓學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這種困難上去,做到心裡有數,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因此,凡上新課,我首先安排學生提前預習,我正式講課前還要安排10—15分鐘時間讓學生繼續閱讀該講數學教材,然後用目光示意4—5名學生主動談談他們分別在本節教材中收到的主要資訊,包括主題內容、分析過程、重點、難點,例題點評。在聽完他們的彙報後,再聽取2—3位同學的點評意見,以便掌握同學們對本講內容的真正需求,然後我融學生的見解於一體,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的放矢地講解,句句說到學生的心坎上,讓同學們對學生和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這樣他們對本講內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課後小結我一般不在課上進行,而是要求學生課後寫在一個專用本上,等我批閱後再返回給他們。長期堅持下來,不僅學生的寫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課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熱情越來越高,各自的數學思維風格也逐漸體現出來,而且通過批閱學生的課後總結避免了我思維定勢的過早來臨,我與學生的溝通也達到了一定境界。關於課後作業,我的原則是決不隨便拿幾個題去敷衍學生,也不會選擇題海戰術去睏乏學生,而是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心理精心配置3—4個有價值的題供他們習作、研究,然後我選出有特色的習作供點評課使用,讓師生在欣賞教學中收穫多多。

這裡再強調一下,老師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問題,是一種帶著商量、期盼、鼓勵、理解的師生心裡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顯優勢,這樣可消除學生對數學課的恐懼心理,讓全體同學都能參與新課的研究學習,真正達到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的目的。總之,在新課教學中,讓學生更多地參與研究討論,這不僅可消除傳統新授課的弊端,而且可在學生的主體作用中發現他們更多的智慧,誘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激勵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趕超老師的信心。另外,我也會選擇坐在學生中,傾聽學生在黑板上對某一新課的講解。通過一定的實踐,發現這一方式既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成熟,而且可培養學生的數學口才,增強他們的數學表達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在數學課上的實踐體現。

我對研究性學習在數學複習課、試卷點評課、奧賽班專題講座課、高三數學教學課上的應用均有一定研究,這裡不再談及。總之我認為,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理論支撐點是:高中學生具有對新鮮事物敏感、喜歡研究問題的心理特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習過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品質。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上,保證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參與是一種理性的參與,是真正參與教學的參與。因此,我認為,數學新授課上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形式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能夠提高學生新課學習質量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之一。數學新授課上必須讓研究著問題的學生走進課堂,這就是說學生對知識的探究不是從這節課才開始的,教師必先為學生營造一個研究問題的空間,在數學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只不過是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環節,只要數學老師們,尤其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數學老師們,把研究性學習先深入到數學新課教學上,再逐漸深入到其他數學課型中,這樣你們將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現在就開始實踐吧,把自己培養成科研型教師、把學生培養成研究型人才而後快。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9

5月10號,我們數學組的老師參加了在幸福中學舉辦的全縣國中數學教師培訓,上午聽了兩節課,一節試卷講評課,一節專題課。下午,樂安的老師講了複習方法,部分教師發表了學習體會,劉老師做了總結,併為大家設計了一個出題模板。

很多老師侃侃而談,很是羨慕,我卻象一個想不出問題的學生。但靜下來想一想,還是有話要說的.

這兩節課,都很棒。教師素質都很好。韓翠華老師的放手學生,放的自然,徹底,效果好。韓冰老師的課堂設計大膽,新穎,有特色,思路明確,有條不紊。

同時也有疑惑:

第一節課,以學生自己思考為主。普遍出錯的題,既然考了,學生不會,改了,還不會,再給他們大量的時間去思考,一節課只能重點處理3到5道題,那麼別的錯題什麼時間處理?難道,大家的試卷講評課真的都是這樣上的嗎?老師點一下,就會有三分之一的會了,再讓這些人教會別的學生,效果也不錯。

第二節課,求平面內兩點間的距離這種問題,可以放在“直角三角形”這一專題裡,學生理解求兩點間的距離即勾股定理的又一應用,不過在原有的知識網路添上一個知識點而已。放在“閱讀理解”專題裡,知識點有些孤立,學生不易深刻把握。

我們很希望瞭解那些成績好的學校是怎麼提高成績的,我們這兒的老師也都很敬業,也有很多課上的好的,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任務,為什麼會有幾十分的差距?

在飢餓的時候,人們需要是饅頭,而不是一杯咖啡。

劉老師說的“溫故生新”,找“新知識的生長點”一直對我們的課堂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一位老師說每節課的開始,檢查學生背公式定理,可讓他們默寫在紙上,收上來檢查。這樣避免出現偷懶的,檢查不到的,課堂紀律也好,學新知識也容易進入狀態。這一點雖說樸實,但很實用,效果也好。

我們就想了解大家平時上課的真實狀況,這些對我們才會有實際意義的幫助。本來,通過一節課看到的東西就不多,一堂普通的課被塗脂抹粉打扮的“很漂亮”,看的眼花繚亂,華麗的東西多了,實實在在的對我們有幫助的東西就少了。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0

通過對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對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匯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裡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觀給學生。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藉助錄音機講了一個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買了三瓶可口可樂,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學們猜一猜,我三個誰喝的多?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國小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因此,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

 三、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1

數學建模是一個經歷觀察、思考、歸類、抽象與總結的過程,也是一個資訊捕捉、篩選、整理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與方法的產生與選擇的過程。它給學生再現了一種“微型科研”的過程。數學建模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學生數學探索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自覺檢驗、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促進知識的深化、發展;有利於學生體會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同時教師自身具備數學模型的構建意識與能力,才能指導和要求學生通過主動思維,自主構建有效的數學模型,從而使數學課堂彰顯科學的魅力。

為了使描述更具科學性,邏輯性,客觀性和可重複性,人們採用一種普遍認為比較嚴格的語言來描述各種現象,這種語言就是數學。使用數學語言描述的事物就稱為數學模型。有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實驗,但這些實驗往往用抽象出來了的數學模型作為實際物體的代替而進行相應的實驗,實驗本身也是實際操作的一種理論替代。

1、只有經歷這樣的探索過程,數學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積、凝聚,從而使知識具有更大的智慧價值。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主動、活潑的、生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學習過程、學習材料、學習發現主動歸納、提升,力求建構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數學模型。教師不應只是“講演者”,而應不時扮演下列角色:參謀——提一些求解的建議,提供可參考的資訊,但並不代替學生做出決斷。詢問者——故作不知,問原因、找漏洞,督促學生弄清楚、說明白,完成進度。仲裁者和鑑賞者——評判學生工作成果的價值、意義、優劣,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數學建模對教師、對學生都有一個逐步的學習和適應的過程。

教師在設計數學建模活動時,特別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起始點要低,形式應有利於更多的學生能參與。在開始的教學中,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介紹知識的應用背景,在數學模型的應用環節進行比較多的訓練;然後逐步擴充套件到讓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釋一些實際結果,描述一些實際現象,模仿地解決一些比較確定的應用問題;再到獨立地解決教師提供的數學應用問題和建模問題;最後發展成能獨立地發現、提出一些實際問題,並能用數學建模的方法解決它。

3、老師既要重視實際問題背景的分析、引數的簡化、假設的約定,還要重視分析數學模型建立的原理、過程,數學知識、方法的轉化、應用。

不能僅僅講授數學建模結果,忽略數學建模的建立過程。

4、數學應用與數學建模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給學生擴充大量的數學課外知識,也不是僅僅為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素質。

因此我們不應該沿用老師講題、學生模仿練習的套路,而應該重過程、重參與,從小培養學數學已經成為當代高科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思想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也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就必須建立數學模型。國小數學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建模和用模的過程。因此,用建模思想指導國小數學教學顯得愈發重要。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2

學習數學,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樣死背下來.數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舉一反三”.做會了一道題目,就可以總結這道題目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總結的原理去解決這類題,收效就會更好.學習數學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從基本的下手,穩穩當當的去練,不求全部題都會做,只求做過的題不會忘,會用就行了.在做題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題目會做,卻因粗心做錯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數學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條理清楚的去計算,思考;這樣速度可能會稍慢,但卻可以使你不丟分.相比之下,我會採取稍慢的計算方法來全面分析題目,儘量做到不漏.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不要過於著急,一步一個腳印的來,就一定會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我一直認為數學不是靠做題做出來的.方法永遠比單純做題更重要.在第二天講課前,最好先預習一下.用筆劃出不懂的地方.在老師講課時認真聽講,並在原先預習時不懂的地方加以解釋,寫好步驟.在課上,有選擇的聽和記老師所講的例題.首先要聽懂,然後再記下些重要的步驟和方法以及易錯的地方和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地方.還有,重要的定理和結論一定要熟記.課後要善於總結本堂課的內容,並在腦中梳理自己不懂的但經老師講後才明白的例題的步驟,梳理1至2遍.課後要按時完成作業.一般先看老師鉤的題目,看完後再自己動手做一遍.至於那些老師沒有鉤的題目,可選擇性的做一些.若想的時間太久,就需要放棄了.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積累和運用的過程,因此,學好數學的一個必要前提便是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和運用。而在日常時對於數學的學習還是有許多方法的。

數學學習做題是極為必要的,因此做題之後的總結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只能是雜而不精,無法將知識融會貫通,合理運用。總結工作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這樣做:一,常備改錯本,將自己做錯的題目摘錄下來,並將自己的錯誤做法和正確的作法一同記錄下來,,以此警惕自己;二,正確把握考點,抓好典型,以此舉一反三,我們在做題的過程中應該對題目考察的知識點有一定的認識,不可盲目做題,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取一些具有某知識點的典型考法的題目,將其擬於一個標題之下記錄,以此不變而應萬變;三,對於許多學有餘力的同學而言,僅有以上兩點,想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對解題方法有一個思辯的理解,從許許多多的解法中選取適於自己的解題方式,而對於一些靈活的題目而言,我們還應該在做題中對許許多多的情況進行總結,以便在考試中將方法靈活運用,防止死做與定性思維的產生。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3

創新是國小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麼,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一、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麼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紮紮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瞭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於突破教材,敢於突破教材,敢於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於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於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於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並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於動腦,富於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麼”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於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所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持久,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學生創新意識是會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學練習中,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又要高於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覆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問題才能促使教師教學方法更新,有問題才能使學生在不斷求索中得以發展。所以,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產生一種力求解決的心理狀態,並引發想問、敢問、愛問、善問和樂問的學習行為。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是產生學習衝動的源泉,是積極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土壤。因為創新始於問題,學生具有“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那麼,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想問

學生的問題意識源於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對事理的探究。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取捨標準。因此,在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首先要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想方設法去創設各種不同的、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進而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自制動畫教學課件、根據情境圖編數學小故事、精彩的談話引入、激疑設疑等等,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巧妙運用,教和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問

國小生在課堂上往往不敢提問,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同學譏笑,或是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提什麼問題,久而久之,在課堂上學生就不願意提問題。因此教學中,創設民主、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積極地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關係。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資訊,使他們感到老師是最可信賴的。當學生提問題時,教師不要嘲笑和諷刺學生,用讚許的目光和專注的神情,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對培養和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候提出的問題或許很“幼稚”、很不成熟,不能提到點子上、關鍵處,但是我們教師要善於在其中發現閃光點,並通過積極的引導使他們獲得正確答案。實踐證明,只有在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人的思維才會不斷被啟用,才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只有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真正樹立起“敢問”的信心。

三、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愛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就會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就能夠主動地參與,就愛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愛問,這不僅說明提出的問題是他們最需要解決的,而且說明他們的主體意識已增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強烈的好奇心。

四、教給方法,培養提問能力,讓學生善問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最終目的。學生想問、敢問,更應該會問、善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知道“問什麼”、“怎麼問”,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學會提問。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示範,學生的一切活動大多數是從模仿開始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提問也不例外。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結合學生生活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為學生做示範,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的,並把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看,為今後學生能正確地、獨立地質疑奠定基礎。其次,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逐步教給學生在學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

五、多種形式評價激勵,讓學生樂問

問題的提出並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它需要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為了引導孩子樂於經歷這樣一個思考過程,調動提問題的積極性,同時考慮到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評價激勵。首先爭取家長的支援,強化問題意識,學生放學回家,建議家長問一問,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提了幾個問題?讓家長對孩子提問題的情況進行口頭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把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評價哪個問題提得好,好在哪裡,對那些有創新性的問題,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不僅僅滿足於“好”“不錯”等簡單的評價,“真了不起”“這個問題與眾不同”“和老師的想法一致”等話語讓學生充滿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其次,在每班設立“提問題大王”的獎項,一年級學生重在提問題的多少,二年級以上重在提出問題的價值。每學期定期舉行一次提問題能力的競賽,根據成績各班評選出“數學提問題大王”,進行獎勵。不僅獎勵提問題多的學生,也獎勵有進步的學生。這樣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今的數學教學跟其他學科的教學都存在著共同弊端:往往是教學生如何解答問題,以學生沒有問題作為一節課的圓滿結束,根本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我們的學生往往迷信老師和書本,迷信權威,缺乏科學的懷疑態度和精神,對問題不想問、不敢問、不愛問、不善問和不樂問。但願這種不利於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情況不再持續下去!

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15

數學知識的掌握,對於學生來說,往往會覺得枯燥,數學知識的教學,對於老師來說,往往會覺得乏味,但教師只要試著把數學問題融入生活,就會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1、重視技能的培養

數學知識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於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儘可能來自生活。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安排一個遊戲: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並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後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麼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創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2、強化思維能力訓練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儘量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創新性思維的訓練。由於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在教學《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時,有這樣一題“165-97=165-100+3”,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3,難以理解,讓學生聯絡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想:媽媽帶了165元錢去醫藥商店買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參,準備給爺爺補身體。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6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3元,(應加上3元)。所以,多減去的要把3應該加上。

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援,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從而又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公開課“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通過小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隊旗的面積。

3、統計訓練生活化

統計訓練“生活化”是指把統計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絡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學習技能,激發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4、注重知識運用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積累生活經驗。譬如為上好“歸一應用題”,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調查,有的深入到工廠,瞭解一週內全車間工人生產的產品數量;有的深入到公園,瞭解公園一週內遊客划船的次數;有的深入到商場,瞭解商品的價格。當課堂上出示由學生自己蒐集的素材編成的題目時,學生覺得十分親切。並且在教學歸一應用題解法之後,學生能根據自己調查來的資料與事例編成歸一應用題,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5、尋找生活中的數學

要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國小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在教學長方形的特徵時,可以問學生:“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的”?學生各抒己見,然後適時地問:“你認為長方形有什麼特徵”?學生通過觀察聯絡生活對它的特徵便知曉。還有,對於“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的大小”,學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把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領略1公頃的大小,同時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生活緊緊相連。當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遊,都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四年級的“求平均數的問題”這一內容時,請同學們回家後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們的平均價是多少?向這樣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

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絡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學生親自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