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口語交際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6.08K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一種語言實踐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國中口語交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國中口語交際教學反思

國中口語交際教學反思【1】

一堂口語交際課要構思精巧、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運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在交際態度和即席發言等方面得到有效訓練,而且十分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口語訓練的要求。

(一)話題生活化,創設立體和諧的交際空間

口語交際不同於寫作,它需要交際者的心理適應。這就要求口語教學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喚起學生的情感記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產生表達的慾望。因此,交際的話題來源於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對話題本身感興趣才願意說,才有話可說,才有可能說好。

(二)形式多樣化,調動全員互動的交流參與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交流參與,必須通過形式多樣的交際場景來展開。

1、師生互動。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口語交際的參與者。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應該蹲下去與孩子平等對話,賞識孩子的閃光點,正面評價鼓勵。這樣有利於和諧氣氛的營造,並有助於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積極參與進來。

2、生生互動。這是一種更為廣泛的互動方式,便於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具體說來有:小組輪流介紹,共同編演討論課本劇等組內交流;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可推選出大家最喜歡的人代表小組進一步進行組間交流;還有在說說自己家最需要什麼新型玻璃則是更為自由的全班交流。這樣的生與生之間的互動,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形成了會說、想說、愛說的可喜狀態。尤其是組間的競爭,有利於群體間的互動合作,培養了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為了集體的榮譽,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將對自己以及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並積極參與活動,都希望大家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努力贏得比賽勝利。

3、師生與環境的互動。充分利用環境,把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口語交際的環境不斷擴充套件、延伸。如:“回家後和家長交際,再探討”的問題設計,建議學生將課堂上討論的話題講給家長聽,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後回到課堂上交流。這就拓展了課堂,可謂自然、順暢、豐滿。

(三)評價規範化,提高輕鬆獨特的交流能力

口語交際課的評價目的在於反饋情況,推動語言表達的發展。語言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不能簡單地用“好”或“不好”來形容。評價時,特別注意小孩子有愛挑毛病的特點,設計評價方法時應首先考慮引導孩子們用讚許的目光去看同學,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尊重別人。所以不管是模糊評價還是積極評價,也不管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評價,都應該是積極的。如:鼓掌法、激勵法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賞識學生的點滴進步。只有這樣,發言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正面評價,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提高了其語言表達的勇氣。在交流中,才會輕鬆地交流,才會表達各自獨特的意見、感受、體驗,從而才有可能出現個性化的語言,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國中口語交際教學反思【2】

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何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中使這些目的得到落實,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呢?我建議在創設情境雙向互動交流中進行課堂教學。

1、激趣匯入,引發情感體驗。

通過形象課件、圖片或是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情趣,為學生進入交際訓練創設愉快和諧的濃厚氣氛,架起溝通學生心靈的橋樑,為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開端。

2、創設情境,雙向互動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權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老師在課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單只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作為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轉變角色,進入交際情境,在其間可以點拔,引導,當然無形中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拓寬雙向交流的,從生生到師生,讓學生在一個心情舒暢、樂觀開朗的情緒中進行交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更高了。

3、在情境中拓展創新,活動延伸。

在良好積極的情感感染下,課堂上不再是一堂死水,而是“你來我往,脣槍舌劍”,在聽、說、問、議、交流中,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髮表一點新觀點,吐點新見解。說一點,哪怕是有一點跟別人不一樣的話。水到渠成地開動腦筋,國小生的創新精神便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識的活動而不斷的發展。再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所進行的口語交際向課處更廣闊的空間延伸與拓展,可以跟爸爸媽媽說說,可以和好朋友說等;學以致用,讓素質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實。

總之,口語交際能力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得到具體的落實,在情境的創設,動態的交流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在不斷的歸納、體驗中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橫向與縱向的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達到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