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助理醫師考試《傳染病學》考點詳解彙總

才智咖 人氣:3.14W

中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時間一般在6-7月份,中醫助理醫師醫學綜合筆試考試時間一般在9-10月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醫助理醫師《傳染病學》考點詳解彙總。歡迎閱讀。

中醫助理醫師考試《傳染病學》考點詳解彙總

第一章 總論

傳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節 感染與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病原體對人體侵犯的過程,即病原體和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感染譜: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引起相互之間的作用。由於適應程度不同,在雙方相互鬥爭的過程中可產生各種不同的表現,臨床上稱為感染譜。

首發感染:人體初次被某種病原體感染稱為首發感染。

重複感染:人體在被某種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次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稱為重複感染。

混合感染:人體同時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稱為混合感染。

重疊感染:人體在某種病原體感染的基礎上再被另外的病原體感染稱為重疊感染。

二、感染過程的表現

(一) 清除病原體: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可被處於機體防禦第一線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時,亦可由事先存在於體內的特異性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物質將相應的病原體清除。

(二) 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僅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組織損傷,臨床不出現症狀、體徵、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

(三) 顯性感染: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不但誘導機體發生免疫應答,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

(四) 病原攜帶狀態:即無明顯臨床症狀而攜帶病原體。

按病原體種類分:帶病毒者,帶菌者,帶蟲者

按發生和持續時間長短分:潛伏期攜帶者,恢復期攜帶者,慢性攜帶者

按攜帶持續時間分:急性攜帶者(<3months),慢性攜帶者(>3months)

(五) 潛伏性感染:由於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侷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 ,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下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

三、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

取決於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和機體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幾方面:

1) 侵襲力:病原體侵入機體並在體內生長繁殖的能力

2) 毒力:包括外內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外毒素通過與靶細胞的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而起作用

內毒素通過啟用單核—吞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起作用

3) 數量:

4) 變異性:逃逸機體特異免疫作用 (環境藥物遺傳)

第二節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就是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

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

1.傳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

(1) 患者(2) 隱性感染者 (3) 病原攜帶者 (4) 受感染的動物

2.傳播途徑(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另一個易感者的途徑。

(1) 呼吸道傳播(2) 消化道傳播(3)接觸傳播(4)蟲媒傳播(5)血液、體液傳播

3.人群易感性 :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們對病原體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當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達到一定水平,若又有傳染源和合適的傳播途徑時,則很容易發生該傳染病流行。

傳染病的週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後免疫力很鞏固的傳染病,經過一次流行之後,需待幾年當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時,才會發生另一次流行的現象。

第三節 傳染病的特徵

一、 基本特徵

1.病原體(Pathogen)

2.傳染性(infectivity)這是傳染病與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區別。

3.流行病學特徵(epidemiologic feature)

(1)散發性發病(sporadic occurrence):某傳染病在某地區近幾年來發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epidemic):當某傳染病在某地的發病率顯著高於近年來的一般水平時稱為流行。

(3)大流行(pandemic):若某傳染病的流行範圍甚廣,超出國界或洲界時稱為大流行。

(4)暴發流行(epidemic outbreak):傳染病病例發病時間的分佈高度集中於一個短時間之內者。

4.感染後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體經顯性或隱性感染某種病原體後,都能產生針對該病原體及其產物(如毒素)的特異性免疫。

二、臨床特點

(一)病程發展的階段性

1、潛伏期:從病原體侵入人體起,至開始出現臨床症狀為止的時期,稱為潛伏期。

2、前驅期:從起病至症狀明顯開始為止的時期。

3、症狀明顯期:(發病期):度過前驅期後,出現明顯症狀,表現原發病所特有的症狀、體徵

頓挫型:某些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等,大部分患者度過前驅期後可隨機進入恢復期,臨床上稱為頓挫型,僅少部分患者進入症狀明顯期。

4、恢復期:機體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過程基本終止,症狀、體徵基本消失(可殘餘一些病理及生化改變,病原體未全清除,傳染性還持續一段時間,體內抗體水平上升)

再燃:指當傳染病患者的臨床的症狀和體徵逐漸減輕。但體溫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的緩解階段,由於潛伏於血液或組織中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體溫再次升高,初發病的症狀與體徵再度出現的情形。

復發:指當患者進入恢復期後,已穩定退熱一段時間,由於體內殘存的病原體再度繁殖而使臨床表現再度出現的情形。

後遺症:指某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功能長期都未能恢復正常的情形。多見於以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為主的傳染病。

(二)常見的症狀與體徵

1、發熱

(1)發熱程度:口腔溫度為標準。低熱:37.5~37.9度;中度發熱:38~38.9度;高熱:39~40.9度;超高熱:體溫在41度以上。

(2)傳染病的發熱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是指病人於病程中體溫上升的時期。

2)極期:是指體溫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後持續一段較長時間的時期。

3)體溫下降期:是指升高的體溫緩慢或快速下降的時期。

(3)熱型及其意義:

1)稽留熱:體溫升高達39度以上而且24小時相差不超過1度,可見於傷寒、斑疹傷寒等的極期。

2)弛張熱:24小時體溫相差超過1度,但最低點未達正常水平,常見於敗血症。

3)間歇熱:24小時內體溫波動於高熱與正常體溫之下,可見於瘧疾、敗血症等。

4)迴歸熱:是指高溫持續數日後自行消退,但數日後又再出現高熱,見於迴歸熱等。

5)不規則熱:是指發熱病人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的熱型,可見於流行性感冒、敗血症等。

2、發疹——水風 猩 天 麻 斑 傷

水痘、風疹多於病程的第一日出皮疹,猩紅熱多餘第二日,麻疹多餘第三日,斑疹傷寒多餘第五日、傷寒多餘第六日等。

3、毒血癥狀

毒血癥-病原體的毒素和代謝產物進入血液。

菌血症-病原體進入血液,但不出現明顯症狀。

敗血症-病原體不斷侵入血液,在血中生長繁殖引起全身性感染及中毒症狀。

膿毒血癥-除敗血症外,病原菌在各組織、血管中引起轉移性、多發性膿腫。

第四節、傳染病的診斷

(一).臨床資料

(二).流行病學資料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資料

1. 一般實驗室檢查

2.病原學檢查

3.特異性抗體檢測

4.其他檢查:內鏡、影像學檢查、活體組織檢查

第五節 傳染病的治療

一、治療原則:

堅持綜合治療的原則即治療、護理、隔離與消毒並重,一般治療、對症治療與病原治療並重的原則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及支援治療

2.病原治療

3.對症治療

4.康復治療

5.中醫中藥治療

二、傳染病的預防

(1).管理傳染源。(患者 接觸者 攜帶者 動物)

報告制度

甲類 強制 城鎮2小時 農村6小時

乙類 嚴格 城鎮6小時 農村12小時

丙類 監測 24小時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

禽流感和脊髓灰質炎 、甲型流感

(2).切斷傳播途徑。

隔離 (嚴密 呼吸道 消化道 血液體液接觸 昆蟲 保護性)

消毒 狹義:消滅汙染環境的病原體

廣義: 包括消滅傳播媒介在內

有疫源地和預防性消毒 方法有物理和化學

(3).提高人群免疫力。

非特異性 營養 鍛鍊等;特異性 疫苗 特異性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