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才智咖 人氣:2.03W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乾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歡迎閱讀。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1】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由名嘴董卿主持的央視人文類綜藝節目《朗讀者》於4月2日播出最新一期,第七期節目這期的主題詞是“告別”。人這一生早晚會遭遇告別,好好告別也是為了更好的新開始。本期嘉賓中最令大家熟悉的自然是大嘴女神姚晨,提到姚晨就浮現出郭芙蓉的形象。那麼朗讀者第七期告別這期嘉賓都有誰?姚晨讀的文章和分享的故事是什麼?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介紹。

朗讀者第七期姚晨分享內容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朗讀者》第七期節目中姚晨與我們一起講述她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裡,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裡,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裡,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

  【2】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昨日《朗讀者》播出最新一期節目,在本期《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姚晨、李立群、曹文軒、王蒙、維和英雄等嘉賓,為觀眾講述他們經歷過的一次難忘的告別。

2013年姚晨生下兒子小土豆,初次當媽媽的她請來了有經驗的月嫂魏姐。每每看著魏姐抱著小土豆,聽著魏姐批評自己,姚晨都會心有不甘。然而又是何故,她會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將朗讀獻給她的月嫂呢?姚晨會帶來什麼樣的讀本?

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王蒙先生,著有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2012年,王蒙先生與妻子永別。一生坎坷顛沛,妻子始終陪伴在王蒙身邊,他會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帶來怎樣的朗讀呢?

中國維和部隊——一個莊重神聖的名稱。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國駐馬裡維和部隊遭到火箭彈襲擊,三級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難,年僅29歲。維和部隊戰士來到《朗讀者》的舞臺,將朗讀獻給兄弟。

  【3】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路,成為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路。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定,實則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眾號、聽書軟體,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線到一起。

  【4】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裡。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乾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定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採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衝,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殷潔,無國界醫生志願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定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定一個主題,配上董卿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定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