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讀後感(通用13篇)

才智咖 人氣:1.62W

《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風中與《無衣》《小戎》這樣表現同仇敵愾、英御外辱、鬥志昂揚、情緒樂觀的戰爭詩相對,風格顯得別樹一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蒹葭》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蒹葭》讀後感(通用13篇)

《蒹葭》讀後感 篇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風中與《無衣》《小戎》這樣表現同仇敵愾、英御外辱、鬥志昂揚、情緒樂觀的戰爭詩相對,風格顯得別樹一格。其傳唱的廣泛性幾乎不亞於《詩經》開篇《關雎》。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曦。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此詩意境極美。細品詩中文字,金秋時季,天色將明之時,蒹葭蒼蒼,白露成霜,瑟瑟秋風的吹皺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煙波萬狀,空中霧靄迷濛,遠方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處佇立。此時,一位痴情的戀者,不顧多阻難又漫長的路途,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間隔,河道阻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於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心痛苦的不可言狀。正當追求者傷心欲絕時,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時閃現晃動,時遠時近,時隱時現,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所謂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滿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著情調悽婉,意蘊無窮。

《蒹葭》讀後感 篇2

愛情,是世間最高深莫測的東西。思之如狂的心境,與子偕老的美麗,遂引人顛沛流離,於漫長人世啜飲滿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城傾流年逝,佳人老去,愛情仍在這世間嫋嫋婷婷,若即若離。

——題記

“所謂文學經典,無非是對個體生命情感體驗最為真實,最為本質也最為獨特的一種詩化表達。”因為經典如《蒹葭》,所以儘管它風塵滿面,卻難掩生命的光芒。“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與情感。”這便是身為現代人的我重新捧讀《蒹葭》的動力和意義。

少年讀《蒹葭》,愛它的婉轉美好,宛若青澀不可實現的情懷與夢境;

青年讀《蒹葭》,愛它的憾而不傷,一如曾經沉溺而不得的感情;

中年讀《蒹葭》,愛它的詩意放曠,寫盡人生無處不在的喪失卻無悔;

老年讀《蒹葭》,愛它的淡然荼蘼,往事如煙,逝去的終不顧,感慨萬千。

人類有一個劣根性,畢生追求擁有,但對那些輕易得到的置之棄履,最耿耿於懷的卻是那在水一方,求之不得的東西。《蒹葭》有這樣的力量,讓每個人從中撿拾自己的眼淚,用詩意麵對感情的失卻,並獲得慰藉。

《蒹葭》描繪了一場浪漫悠久的尋找。這是一場迷失卻又堅定的旅程,尋找心的故鄉。待最後,佳人如夢不可考,尋找成了唯一。誰也不知道,他所尋伊人是何,只道那時秋風細潤,蘆葦搖曳,那個孤獨的追尋者,正一如既往在苦苦地穿梭。穿梭,向蘆葦深處漫溯,沒有方向的溯游。“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分明似近在咫尺,轉瞬便如流光從眼前不見。他在白茫茫的蘆葦叢中踽踽前行,他在恍惚裡徘徊不定。那伊人似花非花,如霧非霧,有時在水一方,彷彿只跨越一步便可靠近,俟其接近,佳人又遠在水之濱,不可停息,呼喚在耳畔響起……

空靈意境不得不讓人歎服,他在這樣若即若離中尋找,只是尋找,沒有停止,沒有悲哀,仿若時過境遷已千年,一生終了。《人間詞話》中有一言:“《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這種風致,難以言說,只有曾經尋找過的人才能恍然大悟。世間諸多痴男怨女,卻被人苦口婆心勸導,不要去追逐那些縹緲的得不到的,要緊緊握住手中真實的幸福。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有些尋找是永遠不可能放棄的。真實的不一定是最想要的,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愛情,於此時的我們過於遙遠,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春花秋月,煙視媚行,我們在霧裡看花,看不清內裡的悲喜交加,但卻從《蒹葭》中明白愛情沒有平淡,只是歲月靜好,那種求而不得的溫暖,會讓人迷失在其魔力,從而進行“不切實際”的追逐。生活,於物質中昇華的節逐,奏響每日繁忙的勞作。日日行走於世間的我們追逐著的“伊人”是夢想。目標是心中的慾望,方會持之以恆,像詩人那般即便失去正確航向,也選擇心中那股迷戀,堅定走下去,在失望中努力著,用汗水淚水拼命追逐著,縱然時光將我們渡涉萬水千山,終不悔當年節逐。有些夢想,即使不可求,但我們仍會苦苦尋找,世間太多迷惑,尋找的意義之一也是讓我們固守心房,守護好心中的堅持,勇敢又執著的走下去。因為那種渴望,會為無奈的生命增添亮色,那種堅持,會讓我們即便惘然卻不沉溺於失望與麻木的苦海不得解脫。

尋夢,尋找,只要你認為值得並迷戀的東西,便去追逐,那過程一定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光。

《蒹葭》讀後感 篇3

江南,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而西北地區,在我的印象裡,就是狂風吹,塵石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閉眼就能想見,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美麗的女人像是靜立在水面上,而離她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漸漸瀰漫,似霧非霧,牽起縷縷遐想。

又有誰能想到如此纏綿的詩句,竟是出自《詩經·秦風》,所以,當我發現這一點時,驚訝到像強迫症一樣反覆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沒有看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種隔離似遠似近,若隱若現,籠罩著一切,意境空靈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這裡的秋不是滿田的金黃與枯黃的落葉,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曠。這種天地的空曠是適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樣的曠、遠,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與純淨。。

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象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這種美因距離變的朦朧,模糊,不清晰。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這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岩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晒風吹的破裂。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禮,更可能常常是受到逆流奮戰多痛苦或順流而下空歡喜的情感衝擊,朦朧而又傷懷,腸斷之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在美麗空曠的境界裡,情者在歌唱他的相思之情,在守候他的相逢。

《蒹葭》讀後感 篇4

上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蒹葭》這首詩,我深深的被詩中主人公執著、不顧艱難險阻,尋找伊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心中感觸良深,《蒹葭》是《詩經》中300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經典。

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為霜,蕭瑟秋風吹過,是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遠方有一位伊人站立在河中的小洲上。伊人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及。痴情的男子不顧道阻且長、且躋、且又……苦苦追尋心中理想的那位佳人。他被佳人的美好所吸引、沉醉,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上下尋找,苦苦追尋。他卻怎樣都找不到他心中那位愛慕已久的伊人。當他痛苦不已,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心中的伊人又不時的閃現在他的眼前。若隱若現,忽遠忽近,飄忽不定。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在水中沚。伊人的行蹤不定,使這位痴情的男子欲找無方,欲罷不能。男子的滿腔情思流露在文字之間,情意綿綿,唯美爛漫。

詩中痴情的男子追求心中理想的伊人一往情深、不顧艱險、執著、不放棄、堅持。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應該如此嗎?

成功是什麼?成功是經歷風雨後取得的勝利;是經歷挫折後獲得的榮耀;是經歷艱難險阻後得到的輝煌。成功是一位兩年前上六年級名叫陳巨集程的同學,在畫室裡畫畫,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後,想過要放棄,這時指導老師黃老師走過來,對他說:“遇到這點挫折就想放棄?畫畫不能著急,一次畫不好我們兩次,兩次話不好,我們畫三次,知道好為止。堅持就是勝利,成功貴在堅持。”最後在黃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我的努力堅持下,第五次完成了作品。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在成績上優秀的同學。但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取得的成功。我們卻忽略他為成功付出的努力。每個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懂得堅持。因為成功貴在堅持,要取得成功就要學會堅持。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鐵杵磨針……這一個個故事都是給我們的鼓勵。

成功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字眼,要做到卻充滿艱難曲折。成功的那一天也許已經看淡結果,難忘的是成功背後不服輸的信念,回味的是成功背後努力堅持的汗水。

《蒹葭》讀後感 篇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鄧麗君的《蒹葭》在小時候就聽過,這或許便是我和詩經最早的緣分了。那時的我不懂得什麼叫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只懵懵懂懂地聽懂了後面一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哦,有位伊人,在水的另一邊,簡單稚嫩又不完全正確的理解,卻能確確實實感受到那裡面流動的美。可惜的是,那時候的我並沒有繼續深入探尋這份獨屬於《詩經》的景色。

於我而言,《詩經》就彷彿是《蒹葭》裡那位彼岸的佳人一般,漫長的時間間隔成了河上氤氳的霧氣;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語言成了那重重的蘆葦。我能看見她影影綽綽的身影在天光水色之間具有著的朦朧的美,只是太模糊,又太遙遠,沒有註釋便是寸步難行。她比文言文又老了一個輩分,彷彿我的太奶奶,不管怎樣,總是畏懼而不願靠近的。相比較而言,“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比“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要易親近太多。

直到這一次的打卡活動,才再續了我和她的緣分。翻開這本記載千年前歌聲的《詩經選》,細細地誦讀著,反覆地體會著,突然發現,她似乎也沒有那麼遙遠不可親近。她是千年前的民歌,用千年前最流行的語言訴說著千年前純真的情感,她也許是前世的前世,我們還一起唱過的歌謠。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她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當弄懂那些幾乎每句都有的生僻詞語後,整篇詩歌的意思也就簡單明瞭起來了。她是通俗的,她沒有唐詩宋詞等刻意雕砌的韻律儀仗,她只有未經雕琢的深情與誠懇。誠懇的勞作,誠懇的紀念祖先,誠懇的想念喜歡的人。

是的,我喜歡詩經裡的愛情。愛情作為詩歌永遠的主題,在《詩經》裡也佔了相當比重的一部分。但她不像後來因宋明理學而變得含蓄矜持的愛情,她只有“無拘無束”的自由戀愛。

在詩經裡,喜歡就是喜歡,她不是後來的那種“我愛你,我就卑微到了塵埃裡”,她沒有撲朔迷離的用典和因含蓄留下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她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青年男子對於心上人晝思夜想、難以入眠的相思;她有“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的深切的傾慕;她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我愛你恰好你也愛我的悸動……這些真誠又直率的情感讓我如此動容,情者以詩傳情。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對了,她是我們前世無邪的記憶。

《蒹葭》讀後感 篇6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吟哦著遠古的歌謠,輕輕踱向蘆葦叢深處。

蒹葭是我極愛的植物。且不說文人墨客對它有多麼青睞,只看那一束荻花立於水畔,就覺得無比的美。在我看來,蘆蕩是最好的景緻,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蘆蕩水鄉醞釀的紅色往事,更為這翩然詩意平添幾分豪情。

進園,拉上同學直奔“蘆葦迷宮”,一路風光恰好。青石板路,亭臺水榭;路邊風情茶肆,爐水交響;過往舊寺廳堂、樓臺古碑,皆非雄壯,與吳依軟語呼著、應著,與江南小鎮拼連著、模糊著,與老鎮的記憶一起蒙著輕塵,和著清風。棧橋亭中有人吃茶說話。扯幾處閒景,平淡裡過。

到了“蘆葦迷宮”,卻是遊人稀少,放眼茫茫蘆蕩,心中說不出的喜歡,它們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緊挨著不肯分開。蘆花尚青嫩活躍,鄰家女孩一般的模樣,清純青澀。河畔的蘆葦卻有些泛黃,將長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一簇一簇,將水面細細隔開,密不透風,水汽便在小空間流轉,如朦朧神祕、氤氳未知的夢境。

就深裡步行,路過一座“蒹葭橋”,走上最高點,便可胸懷些許詩情,稍稍俯視蘆蕩,水路狹窄曲折,實實在在的清澈盈動;蘆葦旁泊著漁家小船,船槳橫臥,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味道。

偶能聽見搖櫓聲,卻想起阿慶嫂們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蘆葦一樣的氣質,蘆葦般溫婉的美,也會在斜風麗日裡浣著紗,在低矮的屋裡燃起炊煙,經營安逸悠長的水鄉生活。但她們也選擇了像蘆稈般堅韌,一身青花粗布,一頂蘆編斗笠,一葉小木船,駕馭一方天賜蘆蕩,水裡來,水裡去,一顆熾熱的心。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壺,順便擱下女性的柔弱,譜就美談。江南平實安寧的歷史也有了些波瀾,多了種新的恪守,展示它“寧靜無為”的對立面。

往回走,割捨淡淡的留戀。踏過一座棧橋,耳畔隱約有唱戲聲,極投入,向遊人訴說當年的故事,與春來茶館的清茶一起淌進人們的心田。

提醒著不忘。

別了,蒹葭叢;別了,搖櫓聲;別了,蘆蕩火種。無論時光滄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舊。

《蒹葭》讀後感 篇7

風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搖搖晃晃,成為我命運中最美好的點綴,看天,看雪,看季節深深的暗影,蒹葭讀後感。 ——題記

這個故事出自《詩經·秦風》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獷”吧?地處西北,極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凶狠,而《蒹葭》怎麼聽都應該是在江南水澤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風沙中的嘆唱......

不過,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樣了:一個是白面書生手中相攜的溫香;一個是粗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悵。

恍然大悟——《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獷嚴峻的男子輕輕的唱出來,如岩石下無人見過的涓涓細流,清涼而溫柔地撫摸過戈壁日晒風吹的破裂。

血紅色的白綢,在你手中,輕拂袖,卻徒留殘淚,水中。箭,穿越千年,射中你傷殘的心。斷劍,額下,無聲的留戀。眼神,讀透內心的愛,劍,無從下手,心,早已成空。你悠然而走,伸手,伸手,為何觸不及你冰涼的手。 遊從之,宛在水中坻,只不見伊人,白袂隨風飄。 心已悔斷腸,為何只留你宛一方。天地蒼茫,千年輪迴,我卻不知,宛在水中央。

你化身,我心隨,不知方向,已迷茫,怎追尋你一世芬芳,讀透你,依然是謎,我願留宛,在水一方.....

《蒹葭》讀後感 篇8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氳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裡?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著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著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為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才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嘆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為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著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說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著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蒹葭》讀後感 篇9

初次接觸到顧先生是在中學時候,當時還沒有注意到顧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點他的皮毛而已,這些日子一直在讀顧先生的這篇自序,收穫頗多,對於古史辯方面慢慢有了點了解。首先要從顧先生的給我的印象上談起。

顧先生有很廣博的興趣愛好,少年讀書時就堅持寧可不精,不可不博,買書時祖母也說他好象瞎貓拖死雞一般的不揀擇,在學問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麼學問都裝進肚子裡,有時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數情況下只有一時的熱情,比如老師上課列出十幾本重要的書,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讀過的書目,又心想這些書還都是那麼的有用,當時就像跑到書店把書抱回來,趕緊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記到九霄雲外了。依舊大把大把的揮霍自己的青春。

有時候感到自己的學習充斥著無聊和空虛,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裡,感到自己在學問上的收穫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點眼高手低的'毛病,覺得離自己的要求差得很遠,想去拓寬知識面,又怕會影響到專業學習,在矛盾中掙扎的結果是出現最壞的可能,於是又陷入另一種空虛中去,感到自己很墮落,更痛苦的是還留有一絲的清醒。

想起顧先生文章中寫道:學問是必須一天一天地實做的,空虛和荒謬乃是免不了的一個階段,惟其肯在空虛和荒謬之後繼續不斷的努力,方有充實的希望。我知道學問是一點一滴地積起來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絕沒有頓悟的奇蹟,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細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僥倖取巧之心。

《蒹葭》讀後感 篇10

江南,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韻,都說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彷彿就是夢中仙境,世外桃源。那小船劃過河水,漾起陣陣的清波。船旁的一棟棟小屋,炊煙隨風飄過,留下一縷甜美的風語。悄悄的,天空中綿綿的雨點下起,打在遊人的心裡,激起思鄉的旋律。如此美麗的風景,令人陶醉。可是,我怎麼都沒有想到下面的這首詩篇出自《詩經·秦風》,出自飛沙走石的地方。作者能在秦地寫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可能,這更是詩詞神祕的地方,幾千年前的陝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讀到這宛轉悠揚的詩句,《蒹葭》,彷彿閉眼就能想見那一片片的蘆葦搖擺的景象!一個痴情的男子,駕船在潺潺的流水之中幾度逆流而上,又幾度順流而下。只為了追求河對岸那位美麗的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卻喜歡和他捉迷藏,總是出現在和他相反的地方。男子有放棄過嗎?絕不!那永不停歇的流水載他追隨自己心裡真正想要的夢想。當人們讀到這首詩時,都在嘲笑詩中男子有多麼的傻,在追求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你永遠都尋找不到她的蹤影。急切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一般癢,又如刀絞一樣痛。可是,這一切卻化作了無限的動力,讓男子一次次打起勇氣。雖然得不到,但是努力過,不後悔!其實,一路走來,詩中的男子從追求的興奮,到受阻的煩惱,再到失落的惆悵。也許,只有經歷了風風雨雨,跌跌宕宕,才有見到了彩虹後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一路以來的風雨兼程,一路來的飽經風霜!才有收穫夢想的歡樂無比。永不放棄的堅守,帶給人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啟示。

痴情的尋找,堅定的守候。男子始終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不怕人們的嘲笑和譏諷。緊握手中的槳,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被看好之人,往往能成就無人可及的成就!”這是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密碼學家,艾倫·圖靈一生的座右銘。傻?這只是那些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的無稽之談。想起了白雪老師說的:“艱難中的執著,困苦中的堅守”。走出了詩篇,我們還在生活的大河中激盪。面對試卷上不會的習題,你是否能像那位男子一樣,再做一次。我們始終都要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之上,用不斷的毅力和傻勁,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蒹葭》,是一首詩,一個啟示,一段佳話。學習,何嘗不是一條大河,我們撐起一艘小船,靜靜向前行駛,永不放棄!在人生的漫漫路之上,望著永遠都沒有盡頭的目標。人們總是迷茫,總是找不到方向,可是讀了這篇令人難忘的詩詞,一切為自己尋找的藉口是否都已煙消雲散。加油吧,在今後的日子裡,就讓我們做那位痴情的戀者,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雖然經受無盡的考驗,但是也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豪情!到那時我們可以大聲地告訴全世界:“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蒹葭》讀後感 篇11

每一個浸泡著江南煙雨氣息長大的人,想必對雨都會有種無法言說透的眷戀情懷吧。總想著可以毫不猶豫得扎進浸著涼意的雨水中,任憑它滑過臉頰,又順著面部的堅挺蜿蜒而後滑進衣襟,沾溼自己的衣裳,任由雨水帶著絲縷涼意侵入體膚,又悄然滌盡一切哀思與惆悵。

余光中說:“無論工業多麼發達,似乎一時還荒廢不了雨傘。只要風不斜吹,雨不傾盆,撐一把傘在雨中,任不失古典意蘊。”那時起,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思考著那把在雨中的傘到底有怎樣的韻味,竟會讓那麼多的人為之動容。

後來我去讀了戴舒望的《雨巷》,腦海裡的那把油紙傘便揮之不去,像是終於給小時稚嫩的畫面畫上了最後一筆,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撐著油紙傘漫步在小巷裡的丁香女孩。

與《蒹葭》中的淑女不同,在戴舒望的小詩中,我像是通過氣味認識了一個女孩,認識了一個男孩的心上人,她安靜恬淡,有著濃烈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悲,沾染著人間的七情六慾,卻也讓人為之心動。

雨後的小巷,褪去了往日的繁華,倒是鍍上了片刻的靜謐。她身著一身旗袍,撐著油紙傘,漫步在雨巷中,眼神裡袒露出的卻是哀怨與彷徨,像是找不到家的孩子,無助而又悽清。她慢慢的走近,帶來了陣陣丁香的香氣,更是帶來了恍惚間的真實,最後卻還是飄過,像夢一樣安靜卻帶著強烈的情感,渲染著自己與旁人,宣誓著自己的寒漠與孤寂。

字裡行間倒更像是一場醒著的夢,恍恍惚惚兩人相愛,伸手輕觸不過是團簇丁香遺留下來的若有若無的香氣。

好似擁有過,又好似沒有過,只有若有若無的花香還殘留在鼻尖,細細縈繞。

《蒹葭》裡的女子更像是天邊的仙人,衣袖飄飄,靜然一笑便孽了蒼生,美的令人不可方物,更不敢伸手觸碰,只得在心裡惦念她的容貌姿態,回想著夜夜難眠。

雎鳩成雙,帶來遠方情愛的氣息,揮動雙翅,輕緩灑落與人間。她像是天仙下凡,只是輕搖船槳,袖衣微卷,兩鬢未能紮起的碎髮隨風飄動,裹挾著荇草的清香幽入男子的鼻中,清晨的霜霧朦朧,襯的此地更為像仙境,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機會眸?

她像是沒有七情六慾,沒有人間情仇,只是淡掛淺笑,紅脣微張,眼眸輕柔,纖纖素手小心地專注地採摘著荇草,無暇顧及周遭的紅塵。

小雨淅瀝,微霜依附,她與她,帶著清幽的丁香與空淨的晨氣,她撐著油紙傘,她提起長裙,緩步向我走來……

《蒹葭》讀後感 篇12

人們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一些詞語,譬如說優雅,譬如說哀愁,再有痛苦,但其實我們不是真的瞭解這些詞語吧,我們只是“知道”。後來,當我們長大一些,我們在某一個瞬間突然真正瞭解到這些詞語的意思,當這些詞語來臨時我們的感受,但在那個時候,卻又發現,那個詞語,好像已經不那麼深刻了。快樂不深刻,悲傷不深刻,我們還剩下什麼。

但在詩經中,不一樣。好比說蒹葭一篇,我幾乎無法讀出他那種在迷茫的執著之中還剩下別的什麼。他一唱三嘆,靜靜地訴說出自己的苦悶,他遠遠眺瞰,默默地堅持著跟隨。雖說是重唱疊句,但卻又愈發哀涼。從開篇的物象就選擇了蒹葭,秋天的白色,季節和色彩上的雙重疊加使得氛圍更加的有悲的色彩。通過物象的氣質和天氣的特點來表達對對方的情感,這在《雨巷》中也頗有體現。雨巷中藉助丁香的氣息,來襯托出姑娘的憂鬱氣質,那種哀怨的無奈,萍水相逢的美麗和隨之而來的,擦肩而過的遺憾。還有什麼比這能引發人們的惆悵呢?

在蒹葭中,詩人通過秋天的蒹葭的白霜色彩,烘托出了一種悲涼的氛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變化,越發蕭瑟。再者,伊人的位置變換無蹤,有多少次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即便如此,詩人也沒有放棄對伊人的追求,一直堅定而執著,儘管面對的伊人是不可琢磨,飄渺虛幻,似真似假,但仍然不放棄。興許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吧。讓人忠於一件事情,一個人,由衷地讚美和喜愛,無條件的支援和追逐。希望伴隨著痛苦而來,光芒在暗夜中誕生,這種情感相比與雨巷來說更加執著,更加堅定,更加有信念。蒹葭所帶來的那種由痛苦中歷練出來的希望,就像桃花源記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不是一下子就拋給你,而是細水長流,然後,在合適的時機,卷軸全開。水光溫柔,笑靨如花。

而雨巷以人的感覺,和蒹葭中又稍有不同。那種來自人性對美的嚮往,卻又無法欣賞,只得默默承受這錯過的遺憾,回味著其中的苦樂。美是多樣的,有粉紅色調的甜美就必然有清冷藍調的哀怨。誰不喜歡陽光的溫暖啊,生活中的苦澀已經足夠了。但是當我們有真正面對這些不太陽光的哀怨,有些溼冷的哀怨,是否也會發現,其實那個所謂“冷清的藍色”也很溫暖啊。

《雨巷》全詩都散發著丁香的哀愁氣息,而丁香花色多紫,本有一種神祕之感,又加之當時環境輕霧瀰漫,那種安靜的感傷的氣氛自然流露,在詩中對詩人的抒情也是頗有幫助,讓人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雖說全篇瀰漫著深深哀愁,但是我們在默默承受這種錯過之後,卻也發現了它的美不是麼?這種溫暖,是在哀愁的底部,等待我們發現的吧。它來的時候悄無聲息,走的時候留下溫存的紙條,上面寫著祝福的話語。

有些詞語,我們雖然知道的早了點,但我們最後也還是“知道”了,興許那種頓悟的感覺,也才鑄就了這種錯過的淺笑吧——只屬於錯過的淺笑啊。

《蒹葭》讀後感 篇13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詩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第一次聽到它,是在電視劇裡,它是一首情歌,出現在男女主角相互思念著對方卻不能相見的時刻。

當時我就很好奇。哪知今年在語文課上又相逢,現在知道它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首愛情詩。課文學完後老師補充道:“這伊人可不可以是別的?比如說是一個目標,願望或者是理想?”在老師的點撥下,我不禁思索起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伊人”就是我的學習目標。我的理想。

我曾經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一節例會課,我們在班裡自習,老師突然走到班裡,在每個人的位子上放了一張紙條,我也發到了,上面寫著我的期末目標。我一看傻了眼,完成可能性最多50%。幾個星期後,成績出來了,考得不理想,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老師又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目標的達成不是隨手可得,輕而易舉的事。總要你去“溯洄從之”或“溯游從之”。一帆風順的事是沒有的,我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暗暗說服自己,把希望寄託於前方,自此,我裝緊了骨頭學,因為我懂得了“道阻且長”的道理。學習成績的取得,靠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年,我八年級了,老師一直很關心我的學習,不斷地在我的身邊敲打,我的骨頭也裝得越來越緊,離目標也越來越近了。我終於能看到我的“伊人”了。

事實告訴我,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沒有一朵梅香是天然偶得,沒有一種成功是天然巧合。春天不播種,秋天哪有收穫?“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要我們付出努力,去追求。

假如,林肯不去為自己心中的“伊人”付出努力,如何能成為美國總統?霍金,愛因斯坦,牛頓要是沒有不懈地奮鬥,又是如何能流芳百世,為世人所推崇?

同學們,奮鬥吧!讓我們一起為了心中的“伊人”奮鬥吧!只有奮鬥才不會為虛度年華而悔恨,只有奮鬥才不會碌碌無為而終生。

生命是短暫的,奮鬥應從今天起,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