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風家教全國2000字徵文

才智咖 人氣:3.22W

家風重要,家風更需要傳承。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薰陶與積澱,應該加強教育,反覆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我的家風家教全國2000字徵文,歡迎閱讀!

我的家風家教全國2000字徵文

我的家風家教全國2000字徵文【1】

鄰德里仁,克紹箕裘世澤;筆耕硯拓,長傳詩禮家風。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無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傳統家庭美德。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家風,家規不僅承載著祖祖輩輩對後代的要求與希望,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今年春節,央視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引發大家關注,那麼家風是什麼?廣義的解釋是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通俗一點說就是家訓。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所孕育的優良的傳統;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

對於家訓,年少時並不知道那是什麼,只是覺得那是父母經常嘮叨的話,是自己學習生活上的座右銘,現在想起來,其實那便是家訓。經常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兩句座右銘時時刻刻在我得意忘形,心灰意冷時鞭策,激勵著我。以前,爺爺的爺爺的那輩人都知道自己的家訓是什麼,從來不敢違背。漸漸地,我們忘記了這個規矩,這個傳統。

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聽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站有站樣坐有坐樣”,“吃飯不能左挑右揀”,“看到長輩要有禮貌”……仔細想來,這些通俗易懂的大俗話同樣是家風的傳遞。一句話,一個手勢,一件小事,舉手投足間,經過一代代的傳遞,就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傳承。而一個人人格的起點恰恰是在家庭的傳承中形成的,憑藉著這些點滴傳承,我們才能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不同文化高速融合傳播的今天,直面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所作出的積極應對,堅守住內心的安寧和純淨。 遵循老一輩給留下的優良品德和傳統才能是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厚積薄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我一直覺得,好的家風家規首先體現在孝順父母上,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生活瑣事中,我的爸爸媽媽深深影響著我。上學時爸媽每到週末,只要有空就回去看望我的爺爺奶奶、外婆,不單給他們帶去吃的、穿的,更會捲起衣袖給他們洗衣、做飯。很多時間他們都會放棄和兒時夥伴聚會的活動,而是和爺爺奶奶、外婆促膝長談,聊聊家常,爸媽說:父母不要你們掙回多少錢,陪伴就是對他們對大的愛。

勤能補拙,一份辛苦一分甜。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我們沒有優越的出生,但我們有勤勞的雙手。我也是千千萬萬中普通家庭孩子中的一員,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讓我有一顆向上的進取心,要不甘做平凡人。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勤勞能讓自己學得更多,能力越強。爸爸常說:“你爺爺如果當時不勤勞,也不會有現在硬朗的身體,我如果我不勤勞,也就沒有現在的生活。”在工作中,我時時記著父母說的這些話,熱愛著我的工作,保持讀書的好習慣。多學、多做、多問,眼勤、手勤、腦勤,不求我的.付出有實質性的收穫,至少我的心是滿足的。

乾乾淨淨做事。乾淨,既指禮儀得體,服飾乾淨,也指做事遵紀守法,不做汙濁之事。父母收入不高,但總讓我穿的乾乾淨淨,見到長輩時,總讓我微笑問好,做錯事情時,首先讓我反思做錯的緣由。爺爺是一名老黨員,30年來,一直擔任著村裡書記一職,如今已經退休。在他任書記的期間,村裡百姓生活蒸蒸日上,爺爺是村裡最有威信的幾個人之一。作為一名青年,爺爺時刻教育我要謹記涉世的初心,要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不能貪圖利益,不做任何有愧於國家、有愧於社會、有愧於自己的事情。

學無止境,修身養心。現在每年冬天爺爺都會來我家過冬,爸爸為了讓爺爺生活更有趣,把家裡的各種書籍提供給老人進行閱讀,每當回到家中看到手不釋卷的爺爺認真的閱讀著歷史、政治、文化一類的書籍時總讓我們這些晚輩肅然起敬。爺爺還定時間每天看新聞了解國內外大事,和爸爸討論韓國事件的報道,聚焦今年的熱點,關注新聞讓爺爺的生活又多了一份充實和滿足。

“孝、勤、淨、學”這四個大字正是我的家風家規,它們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裡,在我思想上懈怠時,行動上懶惰時,言語上不當時,這四個大字就會跳出來提醒我,尊敬長輩,踏實工作,勤勞刻苦、堅忍不拔。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要再一次說家風是什麼?家風就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裡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範,是我們工作生活的格調;家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我的家風家教全國2000字徵文【2】

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間的那一刻,他(她)就成為我們家庭的一員,他(她)的喜怒哀樂、健康與成長都與我們的家庭息息相關,當然,如何去培養一個孩子便成為我們家庭終身的必修課。家教作為家庭文化建設的基礎與我們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是洗煤廠的一位員工,也是一名寶媽,從我做媽媽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她還很小,對她的教育從未停止過。寶貝未出生前,我提前給寶貝買了國學機,計劃從小培養她對中國國學的認知,因為我深知現在國學對孩子的重要性,裡面的家教風也體現的比較明顯,比如《三字經》中,“首孝悌,次謹信”,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孝順,孝順父母,對於孩子,我們父母就是榜樣,我們以身作則告訴她什麼是孝順,不隨意辱罵父母,更不能打父母,在外工作要多回家看看,回到家要幫父母多幹活,我們的舉動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這也會讓孩子形成好的家教。

我姐姐是老師,從她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這為我照顧自己的寶寶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俗話說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吃飯前要洗手,不能看電視,一家人坐在餐廳裡,高高興興的用餐,吃飯的時候長輩先動筷子,不能亂夾,不能自己愛吃一樣就使勁吃,學會分享,吃完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碗筷。這也是家教表現,這樣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對她以後學習習慣的形成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因為現在物質條件的改善,好多都是獨生子,所以自私自利是現在家庭孩子的通病,好多孩子都沒有家教,不會分享,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自己吃喝玩,還要搶別人的,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學分享,可以自己做出舉動,讓孩子學習。

禮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世紀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都要學會禮貌,見面打招呼,受人幫助說謝謝,做錯了要說對不起,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們教會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會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不會總是把過錯推給別人,這也是家教,助人為樂,樂於奉獻。

姥姥姥爺從小就教導我“承前祖德勤和儉”,讓我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姥姥他們的教誨,我一直記在心頭,可卻一直沒有明白節儉是什麼,總覺得它好像離我很遠。直到我9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才讓我深刻地瞭解了節儉的含義。那天,媽媽叫我買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錢交給了售貨員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進我的衣兜裡,還把找的一角錢塞到我的手心。回到家,我把醋遞給媽媽,順手便把那找回來的一角錢丟進了垃圾桶。媽媽問我怎麼那樣做,我說:“一角錢留著有什麼用,什麼都買不了,還是扔掉算了。”媽媽說:“那可不行,一角錢雖少,可也是錢,只要聚少成多,它將來就會是一大筆錢。你要學會珍惜和節儉。”說著便把那一角錢撿起來,放進了一個小盒子裡。從此,我便和媽媽一起往小盒子裡放零錢,我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