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感想徵文

才智咖 人氣:2.53W

一天時間,準確說是一晌午時間就把夏收工作撂過手(結束)了。生長了9個月的小麥,讓人似乎在“須臾”之間就把它收穫歸倉。速度之快,令人不禁生出許多感想。

夏收感想徵文

快速的夏收工作,說明了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富裕,表明了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之高。

想當年,老祖宗發明的肘肘鐮是關中麥區農民收割小麥的主要工具。一代一代人就是靠它把麥子割倒,然後運回、碾打、晾晒、收儲。今天,肘肘鐮幾乎是集體下崗,賦閒在家。若干年後,也許只能選一兩代表放在中國農史館裡供子孫們觀賞,以吊先輩們的辛勞。

過去的夏收工作從清明前後就啟動了。清明不光場,麥在土中揚。光場是最麻煩的活,下一場雨,光一次場,直到運回的麥捆上場。今天,割麥機省去了許多麻煩,無需碾打、揚場。

夏收,被稱為龍口奪食。龍代表著雨,也就是說要在風雨中把麥子搶收回。成熟了的麥子最怕雨。1994年,小麥黃熟,農民們喜形於色,準備好吃的、喝的,翌日就下鐮割麥。孰料“夜東風起,大雨落關中”,三天不停。黃熟的麥粒在麥穗上被泡漲出了芽,氣得農民們叫苦連天,一個個在罵這鬼天氣。夏收,又被喻為是三個胖子同時進門,收、種、管都刻不容緩。公社化的時候,縣上、公社的行政事業幹部、廠礦企業人員都要下農村支援夏收,全民皆農。因為民以食為天,不幫農民把麥子收回,沒啥交公購糧,他們的口齒也要受苦。

今天,最令我們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是過去夏收中那繁重忙碌的體力勞動。

生產隊的時候,一個夏收需一個月時間。那時候的生產關係極大地束縛著生產力。社員們白天干了晚上還要幹,是名副其實的夜以繼日。加上這時期正是青黃不接,新糧食沒打下,陳糧食吃光了。許多人是餓著肚子幹活,勞動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好在那時候的精神糧食卻很豐富,一句“勒緊褲帶幹革命”支撐著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作。197年和1976年的夏忙,我永遠忘不了。其時我當生產隊長,不但要指揮百十名勞力還得親自帶頭幹。那兩年夏忙,我的`聲音都喊啞了。最最揪心的是夏收期間的天氣變化。風乍起,雨將臨,滿場的麥子人心急。儘管社員們都在不停地勞作,我還在不停地“罵”人。20歲出頭的娃娃“罵”人,有人能接受了,有人就接受不了,於是時有“犯上”的事情發生。緊張地勞動了一個月後,場裡的麥草全部上垛,我晚上在麥場上坐了很久。麥場上空蕩蕩的,我突然感覺麥場比前幾天大了許多!那一年,隊裡有個同伴告訴我,如果把麥子給每個社員分一畝,用棒錘砸也用不了一個月的時間!“大鍋飯”弊端人人清楚,但誰又能奈何之?!

嗟呼!那年月的農民,是吃得瞎,使得扎,稀裡糊塗種莊稼。口裡還唱著高調“勒緊褲帶幹革命!”響亮的歌聲也有:“單幹好比獨木橋,走一步搖三搖。人民公社是金橋,通向天堂路一條。”

改革開放初,土地分到戶的十年,是人們把力出扎咧的十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混了,而是想方設法地多幹、實幹、拼命地幹。一個夏收只需要十天時間。這十天時間,白日地裡割,晚上場裡打。吃飯囫圇咽,睡覺打個盹。日正午,太陽毒,猶見滿地割麥人;夜闌半,涼氣侵,仍有滿場婦幼聲。白居易《觀刈麥》有“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農家男女老幼,不怕熱、不怕髒、不怕苦,齊心協力收黃田。好在這時候,人們已不是餓著肚子幹活了。

設施農業興起,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又發生了變革。土地流轉或承租了,人們不再拘泥於“割了麥子種玉米,掰了包穀種小麥”的傳統模式了,而是搞起了現代農業的新型作務。特別在楊凌,科技示範,大棚林立,勞動的強度被分散在了平時的歲月。人們不那麼忙碌了,加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體力勞動已成了對昔日的慨嘆。人們戲謔說,現在的大忙天,反倒成了大閒天。

在地裡,我見到這樣一個場面:一家兩口,手握肘肘鐮,在割一小塊機械不能收割的麥田。路過一人朗聲笑其:“現在再拿鐮割麥,人笑話呢,不看社會都到啥時代了!”

——這真是世事顛倒了,過去的夏收,誰不拿鐮割麥,人笑,笑他懶;今天,誰拿鐮割麥了,人反而笑,笑他愚!

撫今追昔,這些都歸功於農業的現代化、機械化,歸功於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