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精選7篇)

才智咖 人氣:1.0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徵文吧,通過徵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精選7篇)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節日,更是綿延著東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彷彿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箏,宮商角徽羽,彈撥撫滑間流淌著一曲悠長又清麗的韻一律。

伴著那一排排青銅質地的編鐘,在遙遠的歷史盡頭,某一個時刻敲響,渾厚而雅緻的左音右韻,由遠至近穿越滄桑的纖塵,在一脈脈古音的漣漪層層疊起中,我彷彿置身在戰火紛爭的楚地,夜空有飛鳥掠過的痕跡,細碎的月光隨著一顆閃亮的星辰隕落,風陳肆無忌憚地一浪浪襲來,眼前的畫面在沙漏的漸遠聲裡一幕幕切換,一縷一揉一碎的清香拂過我滾一燙的臉頰,在這斷續的梔子花的暗香裡,我終於望見了你。

在汩羅河搖動的水波里,早汩羅河吐蕾的睡蓮裡,在汩羅河一槳一槳的漁歌聲裡。

那是你嗎?

帶長狹陸齋,冠切雲崔巍,被著明月佩著長劍,離開渾濁的朝堂,放逐在祖國的山水件,一人獨醒。

那是你嗎?

朝飲欄墜露,夕餐秋菊落黃,自顧高馳在黑白的世道,是非的人世間,只因為心之所善,而雖九死其猶未悔。

那是你嗎?

質問天地永珍只理,尋覓存之興廢之端,不屑賢凶善惡之報,不惜假借神奇鬼怪之說,用沙啞的喉嚨,追求一個人神共知的真理。

那是你嗎?

問天,黑了嗎?涉講,累了嗎?你寬大的衣衫可沾滿了荊棘,你高抬的雙腳可泥濘難提,你猶豫了嗎?你退縮了嗎?

不!

雖然你曾長太息以掩涕,但你是哀民生之多艱,雖然你曾嘆日月忽淹惜草木零落,但你操吳戈,被犀甲,帶長劍攜秦弓,雖然你也曾恐懼美人遲暮,吶喊無人旁聽,但你依然在車交錯中奮勇爭先,即使身首相離,也要讓魂魄為鬼雄。

這就是你,一個真實的你,一個執著的你,一個憤怨的你,一個上下求索的你,一個堅貞不屈的你,正是這樣的你,是支離破碎的祖國,是飢寒交錯的百姓所必須的你啊!

屈大夫!

然而,你終於沒有機會在旗蔽日的戰場,在一槍一林矢雨的搏鬥中完成你熱血最後的噴濺,當國被踐踏,當生靈被塗炭,無助的你無奈地選擇的縱身一躍。

是的!

就是這樣震撼世人,撼動朝綱的縱身一躍,就這樣被定格成所有中國人兩萬五百年前的最揪心的一次感動,而你也把自己定格成為了歷史長冊最孤獨的一帶風景。

兩千多年了,棕香飄遍了大江南北,兩千多年了,龍舟的蒿子也震徹了五湖四海,屈大夫,我想扶一扶你高峨的冠帶,在這偉大復興的號角聲裡,屈大夫,我想解下你的長劍,凌空一指,讓劍峰刺透黑夜,光耀出一道眩目的閃電,屈大夫,讓你的真誠和執著給龍舟上的鼓點增添力量吧。讓你的愛國和愛民給糯米上增添粘度吧。讓你的激憤和無奈門頭的苦艾增添靈光吧。同為我們曾同你而疼痛,更重要的是,我們同為你而滿腔豪氣。

是的,屈大夫,我們記住了你。

是的.,屈大夫,我們記住了你,我們也記住了端午。

因為,你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高一峰裡最惹眼的突起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2

端午節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一說起端午節,我的腦海中就浮現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屈原。屈原啊!我想對你說一句:“豪傑怎會貪生怕死。”你就是一個典範。

先生,請離開那些憂鬱,讓我在浪漫的《九歌》裡接近你,讓我用一束盪滌世俗的目光溫暖你曠世的孤獨之旅。

五月五,溫風如酒,鮮花似歌,無法訴說的懷念和敬仰,摺疊夢你的吉日,楚國的詩魂啊!為國為民,灑下滿腔熱血,你琴一般鏗然,一顆丹心,一生鑄就一股劍氣,那些瘋狂的理智和你勢不兩立啊!誰讓你憔悴的心靈不堪蒙塵?舉世皆醒兮,你獨醉又何妨!

用一支民歌,一江清水就能餵養自己的淚羅江啊!將我獨立於岸,讓我站在陣陣莊嚴地鼓聲下聆聽喋血的歷史,昂然奮進的龍舟,臂膀似的木槳,肺腑裡奔走的號子啊,千萬次繪就一副血淚交融的風景畫!

多少年,我們世世代代必須學習逆流而上,必須學會默默承受風風雨雨的洗禮,必須擺脫一種傷痕,一種疼痛的陰影,必須在心窩裡珍藏一種人格的力量,一種至高無上的尊重!

先生,請離開那些憂鬱之魚,讓我最先開啟你心中的那扇明亮的窗戶,讓我在陽光下,在花蕊間所有的寧靜裡與你傾心交談!

先生,彈指一揮間,路漫漫其修遠兮,你執著的求索精神,愛國精神已生生不息。而你作為一面旗幟,永遠飄揚在我們靈魂的致高點!

先生,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民最高,最重要!

先生請離開那些憂鬱之魚!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3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4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與詩人有關的而且是全民族的節日,恐怕也只有屈原了。如今我們對於屈原的理解或已離歷史上真正的屈原很遠,我們所能記錄的也只是他生平事蹟中支離破碎的一角,但是他的精神卻被許多人懷念著。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屈原,屈原的意義也因為有這些理解,而越來越豐富,其影響也越來越深遠。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原並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但屈原之所以如此深刻地影響歷史,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失敗。這是理想對現實的失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面臨質疑和失敗的時候,當我們的獨特個性與大多數人發生衝突時,堅持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往往會選擇避免發生衝突。唯獨屈原,既要堅持個性,又要堅持以自己的個性去改變世界,以個性去融化冰冷的現實。他以古代的聖賢作為自己的榜樣,但是卻感受到了無限的委屈和孤獨,他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在訴說這種委屈和孤獨,甚至覺得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他為大多數人謀福利,但大多數人都不能理解他,甚至他的親人都罵他、不支援他,還要他屈服。在別人的眼中,他太固執、太鑽牛角尖,不容易溝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獨之中。而在他逝後,卻被人們懷念和追悼,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無所畏懼的勇氣和永不妥協的執著。

端午節對屈原的紀念使我們永遠記住了這個悲劇而光輝的英雄,也鑄就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珍貴的文化傳統。鮑鵬山說:“是我們以血肉之軀支撐著真理與正義,而不是真理與正義在支援著我們的事業!”端午時節憶屈原,我要學習這種固執和倔強,也要學習他作為詩人的溫暖和善良,讓他激勵著我,陪伴著我,一路前行。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5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音波起伏,樂讕鏗鏘!

屈原的悲哀是大悲哀,是徹徹底底的悲哀,是慷慨悲歌之音。那連綴著英雄氣短的傲然之氣與天、地共鳴。遙想項公,佇立石畔,嘯風吟月,劍佩香囊。悠悠江風迎面拂來,吹亂了披肩散發。歷史,就像沉甸甸的重錘,給予他深深一擊,氣象蕭蕭,他不隱退,不吟詩,不屑一顧。他傲然賦詩"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孱孱流動的汨羅江,感化了逼人的寒氣,帶走了屈子那傲然的詩,永不停息的奔向遠方。

屈子就如同晚霞的餘赭,如淡淡的虹,如黃昏裡的暮靄。歷史存留下的時間與空間,並不慷慨地賜予他。爾後,倏忽,白影,一閃,他的壯舉——"縱身汨羅江"!

屈子雖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魂!

他喝盡了杯中酒,卻揮不盡憂民淚,對於黎民百姓,他只有選擇淹涕,是的只有淹涕。他的憂民魂,如北風的聲聲馬嘶,南風的嗷嗷虎嘯,東風的悽悽龍吟;他的憂民魂,更如那孱孱流動的汨羅江水,流東留,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的高潔魂!

他食花飲露,清眼洗耳,"恐俗之汙兮",他新沐彈冠,新浴振衣,"恐塵之染兮",朝搴木蘭,夕攬宿莽,"恐年歲之不與",他的高潔之魂,如那連天而去的烈雁,絲毫不願久駐於凡,他的高潔之魂,更如那綠綠的清蓮,出淤泥而不染。於是,肅然成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屈子之魂,是"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愛國魂!

他重視人才,栽培芳草,卻造出了一片荒穢——勢力小人。他一心輔佐君王,君王卻聽信奸吝將他放逐。他實施美政,聯齊抗秦,革新政治,卻遭到親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閉目塞聽將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麼?孤帳,燭光殉爛,酒令人消魂。他卻吟出了"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的詩句!

陸游曾吟頌:"阮湘流不盡,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郢破,國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劇,是一曲曲的悲魂曲,竦竦的寒風,讓人不寒而慄,殘陽照著江面,幕藹籠罩著江身。孰知,寒風過去不是溫暖,殘陽之後不是滿日,幕藹之後不是黎明?

假使幸如陸郎所言,莫要說歷史的動輒鉅變,莫要說屈子的悲歌錯雜迭出,縱然阮湘能流盡,終究是那句:"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的悲壯之魂!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6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但直到現在,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著不同說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說。唐代詩人文秀有一首詩這樣寫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據說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並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群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划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由來。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他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信念!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著追求人生的永恆、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注著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

我想如果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抵禦各種災難,屈原還會去投江嗎?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粽葉飄香,端午吃粽,緬懷屈原,永生不忘!”期盼下一年的端午。

端午節紀念屈原徵文7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個傳說是,唐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聽見黃巢來了就紛紛逃難,惟恐避之不及。這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婦人背著包袱,手裡抱著個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詢問。那婦人說,“聽說黃巢殺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只好帶著孩子逃命去了。”黃巢聽罷,對這婦人產生了惻隱之心,說,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們家的人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訊息告訴了父老鄉親。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另一個傳說是,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聽了,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訊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