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潔供應鏈通過優化減少庫存案例解析

才智咖 人氣:1.65W

在建立了在消費者方面沒有不穩定狀況的理想模型後,BiosGroup開始引入不穩定性,並測量其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寶潔供應鏈通過優化減少庫存案例解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案例分析

幾年前,有兩個數字讓寶潔的高層寢食難安。一個是庫存資料:在寶潔的分銷體系中,有價值38億美元的庫存。另一個是脫銷量。在零售店或折扣店中最重要的2,000種商品中,任何時刻都有11%的商品脫銷。令人不解的是,系統中的大量庫存並未降低脫銷量。庫存堆積如山,而顧客卻經常因為庫存管理人員無法找到相應商品而買不到寶潔的產品。

雖然公司制定過多種方案,但小修小補不足以為庫存問題提供突破性的解決方法,為此,寶潔定下了目標:在不惡化脫銷問題的前提下,減少10億美元庫存。諮詢公司BiosGroup的幫助下,找到了更為激進的方法:打造了一個靈活性和適應性更高、以顧客為中心的供應網路。

二、合作:尋求適應性

幾年前,寶潔的經理人花三天時間拜訪了好幾個公司,接觸研究人員和諮詢顧問,尋求供應鏈管理中最近的創新。其中一個公司是BiosGroup,這是一家利用新科技解決複雜商業問題的諮詢及軟體開發公司。劉易斯(JohnLewis)是當時寶潔的物流副總裁,他很欣賞BiosGroup的合夥創始人、理論生物學家考夫曼(StuartKauffman)所著的《宇宙為家》一書。

在此書中,考夫曼研究了類混沌狀態的生物領域中的"自組織"的潛在原則,並探討了如何將這些原則應用在其他的領域(從進化論的觀點來說,自組織是指一個系統在遺傳、變異和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下,組織結構和執行模式不斷地自我完善,從而不斷提高其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的過程---編者注)。

BiosGroup將供應鏈看作複雜的適應性系統,並在這方面進行了領先的探索。他們的一個專長領域是建立電腦模型,證明企業如何模仿自然界的自組織,分析各種刺激源如何影響這些模型,並提出戰略手段提高企業的效率。

急劇變化的環境要求寶潔公司的管理層變得更加敏捷、快速和高效,公司意識到,必須擁有更加具有適應性的供應鏈。而現有的做法無法縮短訂貨至發貨的迴圈週期,削減不必要的安全存貨(safetyinventory,是指公司為了避免供應短缺而保留在手上的超出定購量的庫存),並且向快速流通配送(flow-through)的方向轉變。

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方法無法降低庫存,而BiosGroup則可能幫助寶潔做到這一點,為此寶潔要求BiosGroup將庫存減少50%。

以往的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了允許企業規劃和管理產品流動、設計運輸網路並安排生產的方案,BiosGroup的解決方案卻大相徑庭。該公司的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模型,形象地描繪了虛擬世界裡產品在系統中的流動。通過建立和操縱這一虛擬世界,BiosGroup和寶潔能比以前更準確地測量各種需求變化和分銷決策的影響。

三、建模:模擬供應鏈

為了模擬寶潔的供應鏈,BiosGroup運用了被稱為"基於供應鏈實體(agent)的建模"技術。在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小的軟體模組代表了系統中各種實體組成部分。一個實體代表生產線,其他實體則代表貨車、倉庫、客戶和消費者。BiosGroup首先為去頭屑洗髮水產品建立了運輸和後勤模型。

模型代表了一個理想的情形,其中的消費者每天都在同樣的商店購物,每次購買一瓶洗髮水,支付同樣的價格。在這個理想世界中,每件事情都有條不紊地平穩發展著,供應鏈就像瑞士手錶一般以精確和可預測的方式工作。BiosGroup公司將這種效率稱為"層流(LaminarFlow)"---這是一個流體力學的術語,物理學的這個分支研究的是水和其他液體的運動和作用。

為了更好地理解層流的概念,請想象一條安靜的'河流,沒有激流或瀑布,一切都平穩地向前流動。而如果是"湍流",水的流動就很難預料,要麼突然停止,或者發生其他改變。如果它停止,就像一個劃獨木舟的人突然被困在漩渦中。商業上類似的情況則是存貨在倉庫中堆積。層流可以防止堆積;在任何時候,一切都流暢地移動。純粹的層流在供應鏈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它可以作為一個目標。

在建立了在消費者方面沒有不穩定狀況的理想模型後,BiosGroup開始引入不穩定性,並測量其影響。這被稱為"基於事件的模擬器",這些模型是根據消費者行為的概率分佈(比如他們何時購物、購買多少)以及貨架的狀態(即產品是否脫銷)來建立的。

該模擬器也來自特別促銷活動的概率分佈:當產品為通常價格時,一個消費者會買一個產品,而當產品是特價時,他可能購買兩到三個。BiosGroup也考慮了在寶潔洗髮水脫銷時,消費者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的可能性等等,力圖把握供給和需求的複雜性。

當模型中加入了真實世界的不穩定性,BiosGroup便能測量,當寶潔變動供應鏈的各部分,整個系統會如何表現。該專案團隊進行了數千次模擬,希望向寶潔展示,應如何做出改善,以求變得更有效率並將存貨成本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