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區景觀規劃設計

才智咖 人氣:1.86W

作為風景名勝區有機組成部分的綜合旅遊服務基地,其規劃建設面臨諸多複雜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風景名勝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文章,歡迎參考!

風景名勝區景觀規劃設計

1景觀、景觀生態學與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空間構型

景觀:景觀一詞的使用最早見於希伯來語“聖經”舊約全書,在英語、德語、俄語中拼寫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風光、地面形態和風景畫面。漢語中的“景觀”一詞涵義豐富,既反映了“風景、景色、景緻”之意,又用“觀”字表達了觀察者的感受,這與近代西方流行的一種將景觀視為被生物體所感知的環境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富爾曼按照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人類影響強度,劃分了自然景觀、經營景觀與人工景觀。其中,自然景觀可分為原始景觀和輕度人為活動干擾的自然景觀兩類;經營景觀可分為人工自然景觀和人工經營景觀;人工景觀或稱人類文明景觀,是一種自然界原先不存在的景觀,完全是人類活動所創造。人工景觀的特點如下:大量的人工建築物成為景觀的基質而完全改變了原有的地面形態和自然景觀;人類系統成為景觀中主要的生態組合,大強度的能流、物流通過景觀,不再構成封閉景觀系統;整個複合系統的易變性和不穩定性相應增大,人類所創造的特殊的資訊流滲透到一切過程,許多原有的自然規律正在經受新的檢驗;人類活動對於景觀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風景名勝區:也稱風景區,海外的國家公園相當於國家級風景區。指風景資源集中、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和遊覽條件,可供人們遊覽欣賞、休憩娛樂或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地域

由上文可知,自然景觀是風景名勝區核心價值的體現,而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建設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在於如何使增加的人工景觀能夠在生態上儘量降低對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與干擾,在景觀上不損害原始自然風貌並儘可能與之形成相互協調的整體。其中,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人工景觀特點為:建築物的分佈改變了原有地面形態和自然景觀(基質);大強度人流、交通流通過景觀空間,造成景觀系統的相對開放;人的活動及所創造的資訊流滲透到環境中,影響著景觀並賦予其文化特質和視覺多樣化;在這裡景觀的多樣性體現為景觀的文化性。人類對景觀的感知、認識和判別直接作用於景觀,文化習俗強烈地影響著人工景觀和管理景觀的空間格局,景觀外貌可反映出不同民族、地區人民的文化價值觀。

近幾十年來,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人類開始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這種大環境使景觀生態學得以迅速發展。以麥克哈格為首的都市計畫師和景觀建築師非常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並且在都市計畫和景觀設計實踐中開始了不懈的探索,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奠定了景觀生態學的基礎。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徵對生物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景觀的空間結構包括型別與格局,而景觀的形態則是指人類感知的視覺景觀,二者共同組成了景觀的基本特徵—空間構型。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包括三種類型:綴塊、廊道和基底。

斑塊是在外觀上不同於周圍環境的非線形地表區域。由於成因不同,斑塊的大小、形狀及外部特徵各異,可以是有生命的,如動植物群落,也可以是無生命的,如裸岩、土壤或建築物等。它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綜合旅遊服務基地中的斑塊主要由建築單體或建築群體、廣場硬質地面及水面、規則和不規則綠地等組成。

廊道是指不同於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它既可以呈隔離的條狀,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與周圍基質呈過渡性連續分佈,如某些更新過程中的帶狀採伐跡地。幾乎所有的景觀都為廊道所分割,又被廊道聯絡在一起。因此,它對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影響也具有雙重性。如河流,它是許多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的遷徙通道,但又往往阻礙了一些陸生動物和人類的遷徙。綜合旅遊服務基地中的廊道主要由連通的水系、植被與道路系統構成。

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線性最好的景觀要素型別,如廣闊的草原、沙漠,連片分佈的森林等。綜合旅遊服務基地中的基質主要為自然的原野及森林等。

景觀中任何一點都是屬於斑塊、廊道與基質的,他們構成了景觀的基本空間單元。斑塊-廊道-基質的組合是最常見、最簡單的景觀空間格局構型,是景觀功能、過程與格局隨時間發生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應該運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原理,對景觀空間進行優化重構,形成較合理的斑塊、廊道、基質相結合的生態景觀空間構型。

2景觀生態規劃與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設計

在某種意義上,風景名勝區規劃就是對其景觀組分進行調控和優化組合,因而從景觀尺度運用景觀生態學理論和方法不僅可為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提供新思維新方法,還可為規劃的改進和完善提供重要的依據。[5]景觀生態規劃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及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對策及建議。[6]它注重景觀的資源和環境特性,強調人是景觀的一部分及人類干擾對景觀的作用。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包括:(一)自然優先原則;(二)持續性原則;(三)針對性原則;(四)多樣性原則;(五)綜合性原則。因此,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設計的複雜性與矛盾性決定了其過程應該始終遵循景觀生態規劃的相關原則。

2.1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空間結構和景觀動態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由於服務接待等自身功能性的需求,規劃建設的規模化人工景觀必將對風景名勝區原有自然景觀產生一定程度的干擾,形成新的景觀形態結構,以滿足未來物質流,能量流及資訊流的流通轉換。相對應的,構成綜合旅遊服務基地景觀的主要要素廣場、建築物、道路和水體,各要素的結構、平均斑塊面積、斑塊密度、平均斑塊最小距離、多樣性指數、均勻度、破碎度、相鄰度與分維數等指標影響著新構建的景觀格局。

因此,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應遵循生態安全的景觀格局組分:①“源地”,指作為物種擴散源的現有自然棲息地;②緩衝區(帶),指圍繞源地或生態廊道周圍較易被目標物種利用的景觀空間;③廊道,指源地之間可為目標物種遷移所利用的聯絡通道;④可能擴散路徑,指目標物種由種源地向周圍擴散的可能方向,這些路徑共同構成目標物種利用景觀的潛在生態網路;⑤戰略點:指景觀中對於物種的遷移或擴散過程具有關鍵作用的地段。

首先,劃分出集中分佈的“源地”及“緩衝區”,加以重點保護。賈登峪的空間形態類似於倒置的三稜臺,依據原始地形的等高線分佈,將東西兩面山脈的山麓以上範圍劃入生態保育區,基本上不進行人工建設,以保護山上的自然植被不受破壞,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等對原始景觀風貌的較大幹擾;按照中心沼澤水面達到最高水位時水體面積及周邊溼地面積劃分出溼地區,將其作為整體統一考量,避免建設城市化、人工痕跡過重的水景設施,僅採用可再生材料進行散點的建設,以較小的自然代價滿足遊人的親水需求。其次,原有水體,森林的面積與形狀大體保持不變,以保持原有主要廊道的通暢性;新建設的廊道注重結合原有自然條件,避讓上一步劃分出來的“源地”及“緩衝區”形成新的溝通方式。再次,在前兩步完成的基礎上對人工景觀的主要元素——建築進行佈局選址,佈局選址的過程中再具體結合地質地貌及空間形態,依據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形成多樣性的景觀。最後,在人工景觀的基質中嵌入綠地、植物等小型自然植被斑塊,以部分彌補因人工景觀的建設而對原有生態系統功能造成的損失。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建設完成後,將在原有自然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景觀的多樣性,而合理佈局的人工景觀斑塊,新建廊道不僅能夠滿足遊人接待等功能性需求,同時保持整個系統執行在良性的軌道上,通過日後的細化景觀管理,促使基地整體上實現良好的景觀動態平衡。

2.2景觀生態規劃指導下的綜合旅遊服務基地規劃設計實踐

2.2.1人工景觀斑塊的多樣性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人工景觀斑塊主要為建築單體和建築群體,規劃設計中參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生態格局,因地制宜的進行建築佈局。在賈登峪入口區兩條道路的交匯處設定綜合遊客服務中心,建築佈局和廣場設計與現狀道路及地形有機結合,不同功能的建築部分形成對內與對外的明確空間劃分,利於吸引不同來向的遊人。其中,主體建築為結合藝術表演劇場的遊客諮詢服務中心和部分商業,輔助建築主要提供餐飲,購物等功能。建築的形體概念源於圖瓦族民族服飾中特徵明顯的帽子,建築頂部緩緩向兩邊坡降,既突出了通向賈登峪服務基地內部的道路,又順應地形,與場地共生,避免了城鎮化的巨大建築體量。建築材料的選用上重在體現喀納斯景區少數民族建築特色,主要採用當地石材與木材,突出粗獷,質樸的`特點。周邊環境設計結合建築線性,簡潔大氣,在滿足大量遊人使用的前提下保持空間的整體性,位於廣場下面的地下停車場可以充分滿足入口區車輛停靠。

除了外形獨特的綜合遊客服務中心以外,主要接待遊人住宿的一、二、三、四期建設用地均為自成組團的單棟別墅群斑塊。四個別墅群斑塊均結合地勢,利用次第延伸的山麓圍合自成一體,呼應周邊山勢的坡屋頂,提煉自圖瓦族民居的建築要素,與富於地方風格的建築材料共同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此外,滿足酒店服務的太陽城堡,別具風情的牧人旅舍等建築單體均進一步增加了斑塊的多樣性,源於同一地域風格的特徵使得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

2.2.2富於匠心的綜合旅遊服務基地廊道設計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車行道及步行道均在滿足道路通行和人流疏散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切合實際的設計使之成為“景觀”的廊道同時又是“觀景”的廊道。蜿蜒曲折,隨地形自然轉折起伏的交通廊道不僅整體上線型優美,意境深遠,與風景名勝區空靈、自然的氣質相匹配;遊人通行其中,步移景異,視線的轉折引出處處對景,無形中更增加了景觀的層次感,豐富了遊人的體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溼地木棧道的設計,這一步行景觀廊道採用當地可再生材料,尺度宜人,實現了對溼地斑塊最小程度的干擾,同時滿足了遊人親水的需求。

2.2.3綠地及植物群落設計

綜合旅遊服務基地的植物群落組成大部分為原生的森林及原野,但是規模化的人工景觀部分的改變了這一狀況。因此,在規劃設計中特別注意將小規模的自然斑塊鑲嵌到人工景觀的基質中來。例如,建築廣場上的綠地,樹陣,建築群之間的孤植樹,樹群等等。這樣不僅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有生態系統的損失,也增加了景觀的多樣性,使之相互滲透,相互襯托,從而使新增的人工景觀更好的融入周邊自然環境,也為身在建築中的遊人增加了視覺上的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