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讀西遊記有感作文集錦七篇

才智咖 人氣:1.29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西遊記有感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讀西遊記有感作文集錦七篇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1

《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提到《西遊記》,大家肯定都被吸引住了。

《西遊記》的內容是:唐僧師徒為解救天下百姓的疾苦,奉命去西天取經。經過八十一難,唐僧師徒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終成正果。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吳承恩爺爺寫作技藝的高超。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這一個片段: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利用孫悟空外出找飯的機會,變成村姑,唐僧等三人都上當了。孫悟空及時趕到,他一棒打下去,白骨精及時逃脫;她又變成了老太太,孫悟空還是打死了她;白骨精又變成一個老漢,又被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看出原型,拿起棒就打死了她。

豬八戒憨厚老實,有力氣,是孫悟空第一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但是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他十分真實可愛。

沙僧:人稱沙和尚,不畏強敵,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

白龍馬: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於修成正果。

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

《西遊記》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確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只要我們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有始有終,只要我真心地去做了,不管我們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可以對自己問心無愧的說:“我們已經盡我們所能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2

文章摘要:餐桌上,一碗粥正蒸騰著熱氣?他的眼,亦如陽光般具有穿透力,彷彿能夠抓住每一個美妙的瞬間並把他們用照片的形式永遠儲存起來。但是回到家呢。我母親開始不同意,認為這樣做壞了“規矩”,可我那為人霍朗、大方的父親卻一錘定音:“在誰家訂婚都一樣,讓趙華明爸媽到咱家來吃訂婚飯吧;

這本書是吳承恩所寫,。主要講述了一個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石猴,它求師學藝,終於學到了兩樣真本領。一是七十二般變化,二是一個筋斗去可行十萬八千里。他的師傅為他取名為孫悟空。它盜來的定海神針被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接著,它又去天宮做了弼馬溫。當孫悟空得知弼馬溫只是個管馬的小官後,便打出天門,返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後來,如來佛祖派觀音菩薩去東土尋一取經人,來西天取經。師傅唐僧,大徒弟孫悟空,二徒弟豬八戒,三徒弟沙和尚。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他們最終成功取經。

我讀完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他們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3

這麼多年來,我從未完整地看過一遍電視劇《西遊記》,有時調臺看到了,也並不太認真,只是覺得好玩才看看。不過自從上次無意中看到了電視上關於《西遊記》的精彩宣傳後,我突然決定,要從頭到尾的看它一遍,將它真正的存在心裡。

有些事情確實要眼見為實,只有看了,我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什麼都四十一二歲的爸爸,還會津津有味地坐在電視機旁看《西遊記》,而演了二十多年的,都那麼老那麼老的老影片還會一次又一次的在多個臺被當作影片中的精英來一遍又一遍的放,又有那麼多不同工作的人,被這奇妙的電視劇把心集中在了一起,不管是工作繁忙的.白領,還是應酬多多的總經理,都會一回家就坐在電視機旁,看著這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我真的被它折服了!

那威風凜凜的孫悟空,貪吃偷懶的豬八戒,正直勇敢的沙僧,善良不屈的唐僧,一起演義了一出堅持不懈、勇敢堅強的神話故事,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的師徒四人,終於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精彩的結尾固然重要,但我卻覺得人們更享受的是那戰勝妖魔鬼怪的過程,比如說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劇中,孫悟空一心保護師父,用他的火眼金睛,用他的那根金箍棒將想吃他師父的白骨精連續三次認出並且打跑了,但狡猾的白骨精在這三次中卻分別變成了一位姑娘,以及那姑娘年邁的雙親。第一次變化中,那姑娘長的十分美麗,騙過了貪色的豬八戒,騙過老實的沙和尚,也騙過了善良的唐僧,然而卻被機靈的孫悟空給識破了,一棒打下去,白骨精化成一縷黑煙,倉皇而逃。待白骨精大驚失色地回到洞中,狡猾的她又想了一個計策——變成姑娘的老媽媽,但沒曾想到,在騙得了大家的同情之後,孫悟空的金箍棒也再一次毫不留情地打了下來,白骨精又一次落荒而逃了,最後,不堪服輸的白骨精再次變成了那姑娘的年邁的老父親,但還是沒有逃過孫悟空的火眼,白骨精又被迫逃回了山洞。然而,慈悲的唐僧對此卻十分生氣,他責怪孫悟空無緣無故地毀壞了一個幸福的人家,這樣地濫打濫殺的徒弟,他堅決不收,(因為佛教是講究慈悲為懷,堅決不能殺生的)。於是,他不顧路上將要遇到的危險,決然把孫悟空趕下了山。但令我十分感動的是,最後,孫悟空並沒有因為師父冤枉了他而記恨在心,反而暗中牽掛著師父,並且在豬八戒的勸說之下又回到了師父的身邊,一舉幫助唐僧消滅了妖精。我想,象孫悟空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的人,現今世上也寥寥無幾了吧。最後的那場師徒和好的一幕,讓我充分地感到了他們師徒間那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也真正明白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含義。細細感受,唐僧的確就象悟空的父親一樣關懷著他,體貼著他,教導著他做人的道理。而悟空也象一個大男孩,即使再調皮,也一心想著師父,幫他降妖除魔,甚至寧可為了師父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感人的精神呀!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4

他是正義的化身,他是善良的使者,他是忠厚的代表……他們就是《西遊記》中主人公的形象。

如果,問你師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最喜歡的是誰,你會怎麼回答呢?我想答案何止千百種。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回答。

那小作者們在讀完《西遊記》後是什麼感受呢?不如讓我們來欣賞一番。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5

  不久以前,我讀了中國三大古典名著之一——吳承恩寫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以孫悟空和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過《西遊記》後,使我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想要辦成一件大事,必須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成功。我們知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不僅會七十二般變化,還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分辨人妖,所以,孫悟空善於降妖捉怪,斬邪除魔,為西天取經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如果沒有誠信憨厚,善長水性的沙和尚助陣,孫悟空在水中捉妖也就不那麼順利了。豬八戒力大無比是孫悟空捉妖的好幫手,唐僧雖不懂人情世故,但他始終以慈悲為懷,感動了蒼天,最終歷經千辛萬苦,帶領徒弟們,終於取得了真經。

我們還要學習孫悟空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鬥爭精神。雖然我們沒有孫悟空那般神通,但是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分辨真假善惡,不要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所迷惑。只有擦亮眼睛,明辯是非,才能撕破一切偽裝的畫皮。

讀過《西遊記》使我領悟到辦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絕非易事。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眾多的險難,並非全是玄虛離奇。就拿我們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又何嘗沒有困難呢?我們國小畢業升國中,國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又何嘗僅九九八十一難呢?戰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這就是我讀《西遊記》從中得到的啟示吧。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6

這一篇主要寫了東勝神州有一花果山,山頂一石,受日精月華產下一石猴。石猴四海求師,在南瞻部洲得到菩提祖師接授,得名孫悟空,學會72般變化,一個筋斗雲可行十萬八千里。後被趕走。

美猴王一出世,雖做了眾猴的首領,但他還不滿足於現狀,並積極地去學習,去提高。石猴原本只是一般的猴子,是他通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才有了這本事的。

學習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有付出的。孫悟空在海上飄了10年,拜師又用了10年。師傅傳授了方法後,他又用心去體會,還要刻苦的練習。

雖然這只是一個神魔故事,卻告訴我們一個十分深刻,現實具體的道理:沒有恆心是做不成事的。

對!做事情一定要有恆心!

讀西遊記有感作文 篇7

在今年的日子裡,我讀了《西遊記》這部小說,其實這部小說早已在電視上播過無數次,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這部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小說是吳承恩寫的,主要內容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在八十一難中遇到很多妖怪,但只打死一個,其他都被神仙救走的故事。是孫悟空打不過妖怪?還是打不過各路神仙?都不是,那是為什麼?原來的白骨精沒有後臺,沒有人保護。而其他妖怪都有人保護,所以孫悟空不的不把一個個妖怪放走。當今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有好多人犯了法之後,便有人說情、送禮不幾天,這些犯了法的人便逍遙法外、平安無事了。通過人情送禮等一些不法行為使犯罪分子免受懲罰,他們可能會老實一段時間,但過一些日子他們便又會胡作非為,危害社會。這些人及說情人、執法人無視法律的存在,踐踏法律的尊嚴,蔑視法律的神聖。這樣我們的社會又怎會進步?人們的素質又怎會提高?

為了社會的安寧,家庭的幸福,更為下一代的健康,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向全社會呼籲!每個人都要文明守法,遵守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