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南舊事讀後感(4篇)

才智咖 人氣:2.0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城南舊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城南舊事讀後感(4篇)

讀城南舊事讀後感1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每當,李叔同寫的這首離別的離歌,在我耳邊緩緩響起,我彷彿再次看到了林海音以純摯的眼光看待的老北京,看待的整個童年,讓我不禁可憐起她。可能是因為她永不安寧的環境,也有可能是因為她與親人之間的不辭而別。

《城南舊事》是由六個章節組成的:“冬陽、童年、駱駝隊”,“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這部作品之中,有一個東西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不管是快樂或是難過,都會成為你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沒錯,那就是——童年。讀了《城南舊事》讓我感觸極深,彷彿我的童年被作者生動的寫出來,每當讀的時候,就好像又經歷了一場美好的童年。

想想童年的我,悠閒自在,儘管我玩得多瘋,父母也不會說什麼。當我小小的身軀騎在爸爸背上,讓爸爸當馬騎,爸爸也會欣然配合。無聊時,便會出去找小夥伴一起瘋鬧,累了就坐在地上一邊聊天,一邊鬥螞蚱。當夜幕降臨,我並沒有回家,而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邊走邊聊天。那時候,沒有令人討厭的考試,也沒有費力的作業,一切是那麼無憂無慮,也毫無負擔。可長大之後,這一切都沒有了,夥伴們每天都被作業困擾。雙休日還有興趣班,父母對我也慢慢嚴格起來,現在的一些無理要求都會被批評。我是多麼懷念童年的時光,懷念童年純潔的我。讀了這部作品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時間的流逝,快樂與天真也慢慢消逝。在我看來童年是快樂與悲慘交織的,好似有了前面的歡樂,就一定會有後面的痛苦。

馬上六年的美好即將結束,往事物是人非,也即將迎來離別之歌。我坐在椅子上,靜靜地喝著白開水,體會著無窮的滋味。心中又哼唱起那首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讀城南舊事讀後感2

看見媽媽這幾天晚上拿起《城南舊事》這本書,每天都讀的那麼認真,還一邊在跟爸爸感嘆著什麼,我就吵著要一起閱讀。於是我們就一起讀書,這樣的親子共讀時光,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是多麼的溫馨和難得。

《城南舊事》以一個六歲小女孩——英子為主人公,向我們講述了五個生動的故事,通過英子稚嫩的雙眼,向世人展示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她眼珠不動地盯著我,好像要在我的臉上找什麼,她的臉白的發青,鼻子尖有點紅,大概是冷風吹凍的,尖尖的下巴,兩片薄嘴脣緊緊地閉著。忽然她的嘴脣動了,眼睛也眨了兩下,帶著笑,好像要說話,弄著辮梢的手也向我伸出來,招我過去呢。”讀到這裡,媽媽問我:“這段寫得好嗎?”我點點頭,她又繼續問:“那你能告訴媽媽,小作者是通過哪幾方面來對‘瘋子’進行更為細緻入微地描寫?”我想了一下,興奮地說:“通過‘眼神、臉色、表情、動作’這幾個方面,表現出‘我’對‘瘋子’的好奇之心。“媽媽說:“寶貝兒,那你以後寫作文,對人物的描寫、刻劃是不是也可以生動點呢?”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媽媽以前就常批評我的作文太直白了唄,描寫的不夠生動!

我們一起討論書中小英子並沒有因為秀貞的“瘋”而害怕她,而是和秀貞成為了朋友,並用她自己的方式幫助了秀貞和妞兒相認,還偷了媽媽的金鐲子給她們做盤纏;她與蹲在草叢中的小偷坦誠交往,聽他講自己的故事,與他一起讀《我們去看海》,還有了一個美好的約定。讚歎小英子她善良、天真、富有同情心。小偷本來是很可惡的呀,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當小英子知道他的故事後,明白他是情非得已,他為弟弟做出的犧牲,就更加體現出了英子的天真和善良。

合上書,我若有所思;小英子,妞兒,還有可憐的秀貞,是多麼的不幸啊!“是呀,那是他們所處的那個環境造成的。”我突然覺得很幸福呀!我擁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愛,還有老師的關愛,同學的互助團結,我可得好好珍惜。以後,我長大了,回想起童年,還有和老媽的親子共讀的這種小美好,我,太幸福了!

讀城南舊事讀後感3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性文學的開山人——林海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為素材而創作的經典“懷鄉”作品,也是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這本書由五篇林海音創作的回憶童年的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為內容,在1960年冠以《城南舊事》為書名結集出版。20年後《城南舊事》被大陸引進,搬上了大銀幕,並榮獲多項大獎,從此譽滿天下。

《城南舊事》是一部帶有強烈自傳色彩和懷舊情調的小說,以作者七歲到十三歲在北京城南的生活為背景而創作。在這部經典之作中,林海音成功運用了兒童的視角進行故事敘述,借英子的眼晴,描繪了一幅北京的風景人情畫卷。同時,也表達出作者本人對人生和生命體驗的多重感受。

《城南舊事》的開篇之作是《惠安館》。它從風格上奠定了全書純淨自然、溫馨又略帶惆悵的基調。這個故事講了惠安館裡有一個“瘋”女人秀貞,她“瘋”是因為她以前和一個大學生相愛,生下一個小孩,名叫小桂子。這個孩子有個很明顯的特點——脖子後面有指頭大的一塊青記,因為這塊青記,她才會被秀貞的媽媽丟掉。當秀貞醒來後,發現小桂子不見了,就瘋了。在文中,她與英子成為了好朋友,她們經常在一起聊天,秀貞還讓小英子幫忙去找小桂子。後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上,英子結識了一個小姑娘——妞兒,妞兒經常到英子家玩:喂小雞、唱歌、跳舞、談心等等。妞兒告訴英子,她的家長不是她的親爹親孃,他們要求英子學這學那,來為他們賺錢,如果賺不到錢,他們就會用鞭子抽打她。有一天,英子突然發現妞兒就是秀貞所說的小桂子,她非常同情她們母女倆的遭遇,就趕忙帶著小桂子去惠安館和秀貞相認。秀貞為了躲開妞兒的養父母,帶著妞兒去火車站,想回老家去。但不幸的'是,母女倆都死在了火車的鐵輪下。

《惠安館》是整本《城南舊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但其他故事也帶給我許多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讀城南舊事讀後感4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這個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小小年紀,為何卻早已體驗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夾竹桃零落滿地,英子在懵懂與靜默之中送別了自己的童年。。…讀《城南舊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雜念,因為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所以心緒是淡然而平和的。感動著我的,只是這文字之間盪漾的一種淡泊與純淨。海音先生以兒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訴說她對城南舊事的情意繾緒。半個世紀的別離,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零落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從容淡定之間,多少悲歡離合,掠過生命的軌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愁苦又有何用?“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童年去了,留下無窮思戀與懷想。…驀然回首,滿地零落的花瓣兒,訴說著盛夏的情懷。……驪歌的樂音仍在耳畔索回著,一縷哀愁淡淡,一抹相思沉沉。。……情思之中,少了一絲懵懂,多了一點緬懷。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夾竹桃。

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沉思。在這些看似深奧的詞語竟然在一個未滿十歲的小女孩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小女孩的目光中,在離情別緒的情節中,講著三個互不相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