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傷仲永》讀後感13篇

才智咖 人氣:8.38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傷仲永》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傷仲永》讀後感13篇

《傷仲永》讀後感1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揹著《傷仲永》這篇古文。揹著,揹著,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誇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為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以致他的才華也就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11歲時,見之揮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杆槍。”田漢後來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超人的才華,當然跟他平常刻苦發奮是分不開的。

通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心迷了心竅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後孩子一看到作業題,一提到學習,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裡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地為讓孩子們“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讓孩子們從枯燥、被動的學習中走出,從束縛的生活中走出來,去領略大自然,領略人生奮鬥之樂趣吧!

《傷仲永》讀後感2

我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想成為一名“天才”,就像登上“天才”的寶座。

那樣,我的負擔就慢慢的減輕,大玩特玩,永遠告別課本,公式,單詞,就能考第一名。

然而,《傷仲永》這篇古文讓我重新認識了“天才”的真面目,明白了我該怎麼做。

金溪平民方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中,仲永從小就不認識書寫工具,卻能提筆成詩,讓人們大吃一驚,稱為“天才”。後來,同縣的人都向他買詩,以賓客之禮請他的父親做客。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不使學”,最後仲永“受於人者不至也”和“泯然眾人矣”。

這種悲劇的造成是他的父親,但也有仲永自身方面的因素,如果仲永堅持後天的教育,他的父親讓他學習,那麼仲永是百分之百的天才,相反,仲永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父親“不使學”,那麼仲永最終的結果是“泯然眾人矣”。

愛迪生這樣說過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九的汗水。要想成為天才並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自身的努力。

牛頓小時候被老師稱為“愚笨”的學生。可他最終發現了許多東西,成為人們崇拜的人物。愛迪生小時候也不聰明,但他也發明了許多東西,為人們做出了貢獻……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天真聰明,而不學習,但更不能覺得自己笨,而自暴自棄,要知道:“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

《傷仲永》讀後感3

“天才是99%的勤奮和1%的天資”,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即使一個人的天賦卓越超群,如果了放棄學習,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也終將墮為庸人,平平無奇。那如果是一個沒有天資,但還是不受教育,不就連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嗎?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歲即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書詩四句”,繼而“指物作詩立就”,驚動了一鄉秀才。讀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師指點,必成大器!”可是有一個不爭氣的父親,為了謀取利益,不讓仲永學習,只會天天拉著兒子四處拜訪別人,為他們作詩,結果呢,還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無成,最終成為了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普通人。天資這樣好的一個孩子,還是讓父親給耽誤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有許多人會與我一樣嘆惜道:“十二三歲則”江郎才盡“,”泯然眾人矣!“我們不能不為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個人後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不論天資多好,不接受後天的教育,終究是不行的。

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成才的關係,不論科學與藝術,不論是誰,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做《傷仲永》。

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做方仲永的小孩,從小天資聰慧,五歲那年便作了四句詩。面對這樣一個聰明的“神童”,他的父親卻並沒有讓他學習,而是拉著仲永拜訪鄉親,寫詩賺錢,結果使仲永成為了一個平庸的人的故事。王安石為此感到很惋惜,於是寫下了《傷仲永》。

這篇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認為,仲永最終成為了普通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教育,他的父親為了賺錢而耽誤了仲永的學習。有一句古話說:“學無止境”,一個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天生就掌握所有的知識,如果不去學習,最終必定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仲永身邊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平凡的人,通過努力的學習,也是能和仲永一樣的。而仲永不去學習,即使不失去年幼時的才華,也會被身邊的人追上,成為一個平庸的人。我們就像仲永一樣,天生比較聰明,比其他的同齡孩子稍微強一些,來到素質班後也可以有很好的學習環境,但如果我們有好的條件,學習機會又把握在自己手裡,卻不去學習,或者不認真學習,那麼我們就會被身邊的其他同學所追趕、所超越,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了。我們有像仲永一樣的才智,這是一件喜事,但如果我們成為了第二個仲永,那就是一樁“悲劇”了。

《傷仲永》讀後感5

放眼古今,有許多天資聰穎的人,但最終能成材的人卻不多。方仲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追根究底,方仲永最終淪落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父親的惟利是圖,目光短淺。如果不是他父親貪圖仲永的才學給他帶來的一時利益,不讓仲永學習,仲永會變成這樣嗎?

不僅在古代如此,即使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也有許多目光短淺的人。

在農村,並不是每個孩子鬥能享有上學的權利,他們因為家境貧窮,農村重男輕女等原因不能上學,但當國家要求恢復孩子上學的權利時,他們的家長卻還振振有辭地說:“上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還不如待在家裡幫我幹活,賺口飯吃!”他們的理直氣壯讓人又氣憤又可笑。但他們不止到,只有讀書才能改變世代為農的命運,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和方仲永還有這些被迫輟學的孩子們比起來,我們已經夠幸運的了。整天只需要上學,吃飯,睡覺,根本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但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努力學習,還整天想著玩。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王安石對大家的訓誡:

“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我們要相信勤能補拙,多看書,多學習,不做第二個方仲永!

《傷仲永》讀後感6

我們都已學過《傷仲永》這篇課文,故事的結局很使人感傷,想想方仲永曾是那樣聰明,但最終卻成為了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感受,現在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故事吧。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為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讀後感7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王安石的古文《傷仲永》,我對此文感慨萬千,講的是一個天生就有作詩的天賦的孩子被貪財的父親當作是‘搖錢樹’,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因此他漸漸的漸漸的成為了一個正常的人,失去了才能。

我正為仲永可憐,一個那麼聰明的孩子竟然被這麼一個貪財的父親給毀掉了,雖看這只是一件事,但值得我們深思。大家想想,一個天賦那麼聰明的人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還要成為普通人,那麼天生天資不足的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那恐怕要當一個普通人也不行吧。所以我在這裡明白一個道理:天資再好,如果不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最終還是一無所成。反之,如果天資相對來說比較差的人來說,只要你好好的努力去拼搏,我相信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得到你的。

天資怕差不怕,就怕你本來就不如人家好,還不去努力,那麼,真的恐怕要成為一個普通人也難吧!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有了自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下一半就全憑你的努力與汗水了。

但願不要再發生類似仲永的事件了,太令人傷感了。

《傷仲永》讀後感8

今天,我又一次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方仲永幼年時才華出眾,長大後卻“泯然眾人矣”。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真為仲永傷心!

我哀傷仲永的父親,當仲永五歲就會作詩時,他父親為了利益,“日板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使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於眾人!不過也我傷仲永,傷他隨波逐流,隨父親擺佈,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

人不學不成才,無論一個人天賦有多好,但如果那個人不學習,就會成為普通人,或許連普通人還不如!如果像仲永那樣的人去學習,說不定歷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天生的才華必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更重要!是啊!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一個人天資一般,只要後天勤奮、刻苦,必能幹成一番大事業!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刻苦,有上進心的!

連仲永這樣天資那麼好的人不使學也泯然眾人!那我們天資不是特別好的,更就當努力學習!千萬不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老師和媽媽又那麼重視我們的學習,我們沒理由不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有所作為,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傷仲永》讀後感9

《傷仲永》是我前幾天學的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傷仲永》是北宋時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方仲永的神童,5歲時就能隨口作詩,後來因為不學習,最後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讀了這篇課文,忽然想起了前幾年網上廣為傳播的一些十幾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現在已經默默無聞了。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學習了。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天資再好的人,不努力學習,那還是不能成才;天資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學習,也能成才。天資的好壞只是一個次要的條件,學習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先天條件的好壞,不能阻止你成為一個偉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後天努力學習,你就能成功。

如果傷仲永努力學習了的話,那麼北宋的史書上一定會有一個叫傷仲永的賢臣,或文學家,或科學家。而他卻被父親拉來拉去四周拜訪鄰居,荒廢了學業,成了個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讓你孩子學習吧!這樣他們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資的人啊,努力學習吧!否則你也會成了個普通人,毫無蹤跡。 沒天資的人啊,更努力的學習吧!竟然你已經是個普通人,跟有天資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塊了,如果你不學習,不僅追不上他們,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嗎?

《傷仲永》讀後感10

一個天才兒童,因他的父親貪圖蠅頭小利,不讓他學習,終日帶著他四處拜訪同鄉,題詩賺錢,以至於他到弱冠之年淪為庸人,平庸無奇。王安石所撰《傷仲永》就講述了這麼一個十分令人嘆惜的故事。

學完了《傷仲永》一課,我不禁對方仲永感到惋惜,本來天資聰慧,若後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學習,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學大家,甚至有可能與當時的王安石、蘇軾相提並論,卻因父親貪利、短見,“不使學”,而使其成為泛泛之輩,大浪淘沙,被埋沒在歷史的沙灘上。

方仲永後天沒有學習,從天才變成庸人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從笨蛋變成科學家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三四歲時還不大會說話,有點遲鈍,上學後,還笨手笨腳的,經常想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經常受到嘲笑。接下來愛因斯坦醉心於幾何學,忘了遊戲,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數學定理並自己證明的世界裡。上了大學後,他熱衷於物理學。他畢業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愛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物理學問題的`思考、研究與證明上。他出門時,口袋裡總會有幾張紙和一支筆,因為他散步時也在思考,這樣以便於及時地將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記錄下來。愛因斯坦26歲時,他發現了“相對論”,後來又相繼有了許多研究成果,使他成為世界物理學史上一個偉大、重要的人物。

《傷仲永》讀後感11

王安石的《傷仲永》講述了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個五歲的小孩竟能作出詩的文采和思想資料都用值得欣賞的地方,這個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後好好栽培,長大後必成大器!

可仲永的父親可不這樣想,他靠著兒子做詩掙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刻畫出了仲永之父貪圖小利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仲永只靠自我的天分,後天不努力,導致“泯然眾人矣!”的可悲結局。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雖有完美的品質,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進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塊一樣微賤。美玉即是如此,何況人乎?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我的天資,而不去努力奮鬥,也只能一事無成。天才可能變成庸才,而庸才不學習就會變成蠢才。

此刻是我們學習的黃金時期,僅有此刻勤奮學習,長大後才會有出路。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為知識是人類提高的階梯!

《傷仲永》讀後感12

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無不替擁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親和同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無知。

本文講的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小孩子,因為父親的愚昧無知,不讓他學習,而只是為了謀利,來賺取財務,斷送了一個可以有成就的一個人。

從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識和文化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比如說仲永,他因為有天生的聰慧,可以為家裡賺取費用。也因為他的父親沒有文化,而是一個老實的農民。就缺少了長遠的眼光。如果當時,他讓仲永去學習,而不帶他去同縣的人家裡作客。也許今後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親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這就是有知識和文化和沒有的區別。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聰慧,必須要接受後天的教育。才能有大出息。一個人就算先天沒有優勢,但是他接受了後天的教育,並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頓,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意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最後成為了科學的巨人。

這篇可問告訴我們,人不能依靠先天的優勢,要接受後天的教育。

《傷仲永》讀後感13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是呀,年少學藝,事半功倍。年少時懶惰荒嬉,直到“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回。”少年的時光真的很寶貴,年少時不知努力,等老邁時,徒留悲傷,追悔莫及。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勤奮努力有關。《傷仲永》寫的是一位天資聰穎的“神童”,因被唯利是圖的父親四處拜訪鄉友,而沒能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命運不為天控,且為人管,待若有資不學,終將為常,何嘆息。

但是讀了《傷仲永》後我的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有人說過“經一事,長一智”“社會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大學,縫事就留心,隨時就能學習”如果傷仲永真的很有天資那麼他在“社會大學”又學到了什麼呢?人只有在拒絕學習時,才是真的老朽了。那如果傷仲永真的有天資的話,他為什麼沒有在“社會大學”裡儲備實際經驗後,從而一舉成名呢?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