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後感彙編11篇

才智咖 人氣:7.13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遊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遊記讀後感彙編11篇

西遊記讀後感1

“妖為鬼域必成災。”西行途中的妖魔,決不僅僅是一般困難的化身,而大都是代表著一些危害人民、無惡不作的封建黑暗勢力,具有一定的現實生活的真實內容。過去曾有人把妖魔指為“農民造**者”,而現在仍有人把妖魔美化為“敢於觸動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的‘嬌魔’”.這些說法,實在非常牽強。實際上,西遊記裡的妖魔都是一些超越了常人的“特殊”階層,他們與仙佛一樣,是可以長生的,是擁有法力的,而這裡的所謂法力實際上就相當於現實中的權力。所以與其將他們看做是“農民造**者”,更實際的劃分應該是將他們看做“神”這個大範圍的一員,他們其實就是“神”裡面的蛀蟲。不但不為民謀福利,而且時常勞民傷財,大肆搜刮剝削。孫悟空,就是這些蛀蟲們的剋星。他對付這些人從來都不手軟,儘管許多時候並不被唐僧所理解,他仍是義無返顧地將他們掃除。哪怕事後又被滿天仙佛將“妖魔”領了回去,甚至招致唐僧狠心驅逐,除害護航之心全不曾改。

從東土到西天十萬八千里,遇到的妖怪頭子就有幾十個,但他一條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聞風喪膽。並且他同妖怪鬥爭,大多數都是主動進攻,只要一聽說妖怪擾亂人間,就決不放過。收伏八戒之後,他就對引路的高才說:“以後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幾個,還有謝你處哩。”第67回駝羅莊主人請悟空捉妖,悟空當即向上唱個喏道:“承照顧了。”八戒在一旁就這樣說:“你看他惹禍!聽見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很能說明悟空鬥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作者一再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讚揚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報不平之事”.在通天河畔,他不僅救下了兩個“祭賽”妖精的幼兒,而且除滅了妖怪,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災害。比丘國、朱紫國等故事,都是孫悟空主動進攻,為民除害。他每次捉住妖怪頭子之後,總要把小妖消滅乾淨,以免給百姓留下禍患。可見,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鬥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鬥爭。

孫悟空的形象實質不僅在於敢鬥,更在於鬥則必勝,故為“鬥戰勝佛”.他取得鬥爭勝利有兩個法寶:一是武藝高強——這在大鬧天宮中表現得尤為精彩;一是善於鬥爭,亦即有勇有謀,鬥智鬥勇。他經常變成蚊子、蒼蠅、

西遊記讀後感2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兒時,只看過動畫片,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體會到這其中的奧祕。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吳承恩,他用他的筆,描繪了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以及沙僧經過多年跋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

大家對於這四個人物,可能對孫悟空的印象深一點,但我最喜歡唐僧。

唐三藏是核心人物,可以說,沒有唐僧就沒有這100回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看過書的人,就知道唐僧是主動到西天拜佛求經的。這可以看出他為了國家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在他要開始取經之前,也瞭解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危險困境他一定知曉,但他任然要去西天取經,這是有怎樣的信念呢?

無疑,唐僧這樣子做為的是保大唐江山永固。書的作者也讚歎了唐僧“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噹鬥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看得出來,唐僧是一個為國家著想,為百姓著想,把國家性命放在第一位,對皇帝忠心耿耿,對百姓盡心盡力,這樣的人怎能不喜歡。

提起孫悟空,我立馬就想的了那緊箍咒,那可不好玩。我敬佩的是是孫悟空雖然個性衝動,桀驁不馴,老是和唐僧頂嘴,也曾離開過唐僧,但一路上他斬妖除魔,懲惡揚善,做了許多的好事,對師傅忠心耿耿,最終幫助師傅取得真經。可以看出,孫悟空是一個心地善良、神通廣大、具有正義感的人。

從這本書裡明白了許多道理,最有價值的就是做事一定要持之以恆,絕不放棄。劉禹錫說過:“石以砥焉,化鈍為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石頭磨礪,把鈍的變成利器。引申意思就是一個人經過磨練變得更強大!

可想而知,沒有坎坷的人生是不精彩的,俗話說風雨後見彩虹,就是這個道理。花兒開放前經歷過風雨,孩子學走路經歷過摔倒,而這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想放棄。

所以,任何事只要有信念,有一定可以成功。就像師徒四人一樣,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但鍥而不捨,取得真經。這就是西遊記向我們傳達的精神。

西遊記讀後感3

從小我就喜歡《西遊記》,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動畫片和電視劇。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真正的《西遊記》,我把它放在了一邊,心想:書上的內容應該跟電視劇或者動畫片的內容差不多呀,真不懂媽媽買回來幹嘛。轉眼一個星期過去了,有一天晚上吃飯,媽媽突然問我:“《西遊記》裡面都有些啥內容啊?”我愣了一下,沒答出來,慚愧地低下頭。

於是,我開始閱讀這本不起眼的《西遊記》。沒想到的是,我竟然被裡面的故事吸引住了,書裡面的情節在我腦海中不斷湧現出來,彷彿我也跟師徒四人一同經歷著九九八十一難,一個個故事情節在文字的描述下栩栩如生。

眾所周知,《西遊記》主要是記述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伏妖降魔、化險為夷,再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取得真經的故事。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孫悟空。在我心中,他是一個勇敢,武功高強,追求自由、打抱不平以及嫉惡如仇的人。在取經路上,千難萬險,遇見再多的妖魔鬼怪,孫悟空從不畏縮,總是積極樂觀,勇往直前。同時,孫悟空愛憎分明,對殘害人民的妖怪,他毫不手軟,除惡務盡。

書中有一個故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在師徒四人無法越過通天河的時候,老烏龜駝著他們四人連同白龍馬一起越過通天河,善良的老烏龜也存在一點私心,他希望他們幫問一下如來有關他年壽之事,當時,唐僧們欣然答應,結果呢,見了如來之後,竟然忘記了這件事。在取經歸來途中再渡通天河時,老烏龜知道他們忘記這件事後,很生氣,一氣之下把他們取的真經扔進河裡。這大概就是知恩不圖報、忘恩負義的結果吧。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受感觸,我們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應該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面對艱難險阻時要積極樂觀的面對,勇往直前;同時,我們要學會知恩圖報,做一個心懷感恩之心的人。

西遊記讀後感4

我最喜歡的書要數《西遊記》了。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根據唐代的玄奘到遙遠的古印度天竺去講述佛教的事而改編的。裡面又加上了機智靈巧,能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懶惰貪吃、忠心耿耿的豬八戒;任勞任怨、一心向佛的沙和尚。他們共同保護他們的師傅—唐僧去印度取得真經,在我國佛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他們取得真經靠的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精神,大慈大悲的胸襟,才能到達遙遠的古印度。他們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無數,他們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才能戰勝一切,越過陡峭的大山,跨過寬廣的大河。只因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具有高超的武功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辨別什麼是妖怪,什麼是普通的凡人,孫悟空與唐僧彼此間產生了許多矛盾和誤解。

《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是《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非常狡猾,他想長生不老,就想捉住唐僧吃唐僧的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想借助孫悟空不在這一機會對唐僧痛下殺手,因為唐僧一向是以慈悲為懷,所以這個辦法成功率很高。果然孫悟空去為唐僧化緣了,白骨精發現這是天賜良機,便變作一個年滿十八歲的女子走到了唐僧面前,用花言巧語哄騙了唐僧和剩下的兩個徒弟。剛要下手,孫悟空就回來了,他用火眼金睛認出來是白骨精舉棒便打,不料,白骨精把假屍留下,真身回到了白骨洞。唐僧本想把孫悟空趕走,在兩位徒弟的勸說下,孫悟空便留了下來。故事中唐僧第一次誤會了孫悟空。接下來,白骨精接二連三的變化,都被孫悟空識破。到了第三次變化,孫悟空忍無可忍。舉棒打死了白骨精。唐僧以為孫悟空接二連三的行凶,把孫悟空趕走了。這次唐僧真的誤會了孫悟空,本來孫悟空的目的是保護唐僧,沒想到卻錯以為行凶殺人。只因為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唐僧卻沒有,所以彼此間產生了很多矛盾,很多誤會。

《西遊記》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它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寬容別人的精神。

西遊記讀後感5

小時候看《西遊記》,看的都是電視版的,看得津津樂道。唯一的觀後感也不過就是這個調皮,那個懶惰之類的。現在看原著,又別有一番滋味。

孫悟空給人第一印象就是調皮、可愛、不服天命。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你說他調皮可愛我們沒話說,哪來的不服天命?”其實西遊記在前幾個故事就說了“幽冥界中盡除名”,不就是典範嗎?生死簿內所有猴都被他給銷掉了。還有那大鬧天宮。大鬧天宮的源頭不正是因為不服天命嗎?從整本書中得知,孫悟空遇事不慌,能夠勇敢面對現實。就像一個正面情緒。

而豬八戒呢,他就和孫悟空截然不同了。調戲嫦娥,才被貶下凡間。當遇到困難時,不能夠勇敢面對現實,而是選擇逃避。和孫悟空相比,他卻是個負面情緒。

還有沙僧,和前兩個相比,他就顯得有些渺小了。遇到妖怪,雖不會逃避,但卻屢戰屢敗。但他又不同於孫悟空和豬八戒。孫悟空未免有些自傲,對太多禮節充滿極度蔑視;八戒又太好吃懶做了,遇到點事就總想著散夥。沙僧就恰到好處,沒有孫悟空的高傲和豬八戒的逃避。所以沙僧總擔著勸架的擔子,對於前兩個,沙僧就倆字——“平衡”。

我們人心裡就像有一個稱,一邊是正面情緒,一邊是負面情緒。當其中一個不平衡時,就需要“沙僧”來勸架。

在這四人的取經之路中,我認為孫悟空的成長最大。因為他學會了什麼叫責任,怎樣去承擔責任。

在取經前,他和猴們整天吃吃喝喝,從不想任何事,就是一群孩子,整天嬉戲,不需要想任何事。

可取經途中,唐僧曾趕過他,可他卻不願回去,這時他已經知道了要承擔起責任。孫悟空回花果山後,八戒求他回去,他答應他的猴孫們取完經後還會回來。可他最後回來了嗎?沒有。因為他已經長大了。不能一直待在那依山傍水的花果山裡。

就像我們人一樣,人總有長大的那一天,總要學會承擔責任。

《西遊記》在帶給我歡笑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太多道理,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需要你認真品讀。

西遊記讀後感6

如果你選擇了大海,就不要渴望風平浪靜;

如果你選擇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陽光明媚;

如果你選擇了人生,就不要渴望一帆風順。

因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題記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有驚無險的離奇故事:唐僧師徒四人為去西天取經,一路上跟妖魔鬼怪和險惡環境作鬥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功得圓滿,修成正果。

整本《西遊記》帶給的感覺是積極向上、鍥而不捨的,而這不就是我們成功的祕訣嗎?取經之路不就是我們的人生之路嗎?這一路上坎坷不平,跌到了你就爬起來,這裡沒有過不去的坎兒,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難,失敗了就再戰,克服了就過去了,經歷過了風雨,我們才能見到久違多時的彩虹。

清楚地記得有一回,我與父母一同登山觀景,我興奮極了,信誓旦旦說一定要爬上山頂,一覽眾山小。好不容易爬了一小時,我們離山頂已經很近了,可我因聽一位遊覽完的遊客說景色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秀麗,再加上長時間的運動讓我汗流浹背,衣服黏黏的粘在身上很不舒服。望了望山頂,我乾脆坐在了不遠處的亭子裡耍賴打起了退堂鼓,死活都不願上去了。後來,在父母鼓勵下,我鼓起了勇氣,再次向山頂爬去,站在山頂,向遠處眺望,卻看到了別樣的風景,我就像身處在人間仙境中一般……於是不由感嘆:如果我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目標,放棄瞭如此之美的人間仙境,那我就是一個懦弱的人!如果我們也能像書中師徒四人那樣,執著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相信未來的一天,我們也能夠取得那傳說中的真經!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讓我們永遠心存理想,勇往直前,一路收穫“雨過天晴”的迷人景色。

西遊記讀後感7

在東土大唐,唐僧肩負重要使命,西天取經,他獨騎白馬,手拿禪杖,一人單闖西天。途中,結遇他的三位徒弟,懲惡揚善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憨厚淳樸的沙和尚。這師徒四人,在取經道路上用智慧,武力,譜寫了一段又一段傳奇。

唐僧的為人我不便多說,他雖一心向佛,不願殺生,但為人心地太為善良,太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不能辨別是非,只知道要向善,護人,就算是被別人抓去,到最後享盡他的肉,他還為別人說話。我用八個字形容他:過於迂腐,心地太善。雖然大家都很喜歡他的事事為佛的思想,不過此人不適於立足社會,固執不懂變通的他終究會被社會拋棄,這種人只適合在古代的佛寺中打打坐,揚揚佛,不適於吃苦,這就是為什麼唐僧在取經途中只有他騎馬,而別人走路的原因,不必說什麼師徒禮儀,這就是唐僧無能的體現,唐僧也可謂是弱者的代表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讓唐僧在路上遇到他徒弟們的原因。由此,我也明白了,做人一定不能太過執著,只說不做,反而會成為懦夫。再說另一個人物孫悟空,他一身高強本領,七十二變,火眼金睛,實為一能人,但是大家可有發現,無論在那一次的劫難中,他本著做好事的心態卻總因那火爆的脾氣被唐僧訓斥幾句,反而那愛耍小聰明的豬八戒,每次都賺足了風頭,可見我們的生活中不乏有小人的存在,也告訴了我們社會中不僅要有本事,也還要有聰明的頭腦,讓別人去接納你的意見、你的壯舉。雖說這是一篇以取經為題材的小說,但是這篇小說並不宣揚宗教,從唐僧四人千辛萬苦來到西天,佛祖卻不給予真經看來,本篇小說只是以取經為框架寫的一篇師徒四人取經記,也可看出作者吳承恩,在那種宗教迷信盛行的年代堅持自己觀點與原則的執著。

我雖不能真正瞭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但這部長卷卻也反應出古代那時的官場文化,十六字了結:迂腐之人,眾人厭之;好強之人,眾人斥之。

西遊記讀後感8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清代學者首先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明代吳承恩,本書與《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並稱為“四大名著”講述的是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一行四人一馬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危機,如:黑風怪搶袈裟、三借芭蕉扇、智鬥金角大王、勇鬥三妖魔等等……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和尚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馬獲得真身,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書中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物,如: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和尚,以及許許多多各顯神通的神仙妖魔。

這本書,它就像普普通通的咖啡,苦中帶著甜,你仔細品味,就能體會到它的滋味。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滅法國妙計治昏君,講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和尚謠諑誣謗這個國家的和尚,於是,國王發誓要殺一萬個和尚,恰逢唐僧一行人途經滅法國,國王已經殺了九千九百九十六個和尚了,還要殺四個和尚,孫悟空乘豬八戒幾人不注意時,帶了許多的剃匠去皇宮把皇宮裡的人全都剃成光頭,國王以為是他殺害和尚,才有如此下場,國王找到了唐憎一行人,國王想拜他們為師,孫悟空說只有把“滅法國”改為欽法國我才能收你為徒弟。

在《西遊記》中我最喜歡孫悟空,因為我覺得孫悟空的優點有他曾大鬧天宮,有志謀有情有義,敢作敢當,法術高強。

在五莊觀,偷吃了大仙的人蔘果,大仙要炸孫悟空,一開始,孫悟空施展了法術讓石獅子替他代過,自己卻逃了,大仙又要炸唐憎,孫悟空坐不住,勇敢地承擔了責任。說完,他便騰雲駕霧去找觀音普薩,最終觀音普薩拿楊枝甘露救活了人蔘樹。

讀完這本書,我從孫悟空不遠萬里去取經中悟到了一個道理:只要付出勞動,才會收穫理想的結果。

而作為國小生的我們,也應該學習孫悟空的'品格,堅持不懈,勇於攀登。

有勇有謀,做自己的英雄。

西遊記讀後感9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題記

再讀《西遊記》,不再是當初的那份淺薄,也不是為了欽羨某個人或某項本領,而是一種對人生的領悟,對生命的昇華。

孫悟空——童年的純真

《西遊記》中孫悟空總是主角,讓人不自覺地就把目光投向了他,猶如磁鐵對鐵屑的吸引,卻又覺得理所當然。粗看,他有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等諸多本領,還有一根金光閃閃的金箍棒;細品,陡然發現那就是我們那純真的童年,總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充滿純真的頑皮,無畏,也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看著他,似乎你也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總勾起幾絲甜蜜。

豬八戒——青春的萌動

八戒意味著戒去八項事,讓一個青年戒去心中的萌動,卻不可行。他就像人生的青年時期,青春開始萌動,開始對異性的追求,但也是開始創業的黃金時段。可他身上卻總是有著一些缺點,懶惰、貪吃,只是常事,畢竟是一個青年。陡然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青年時代,雄心萬丈卻又屢屢出錯。

沙悟淨——中年的麻木

沙悟淨在《西遊記》中似乎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挑著擔子走在最後面,臉上總是一個表情,卻又充滿幹勁,勤勞似乎不好說,是一種逆來順受吧!他脫去了稚嫩,也失去了激情,有的只有麻木。這就是人到中年的真實寫照啊!人過中年,嘗過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經歷了種種挫折已經對它們麻木了,只是一味地紮紮實實地前行。

唐玄奘——老年的頓悟

唐玄奘——似乎眼中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氣質更是脫俗,每一句話都充滿玄妙,令人再三品味,不得不稱讚他是一名智者。但,我認為他更應該是一名老者,經歷了滄海桑田,就如老年對生命的感悟,充滿了理性的光輝,眼中沒有一絲迷茫,全是一種淡然,一種智珠在握的感覺,即使泰山崩裂也無改色。

在《西遊記》中,演繹的不是西遊,而是人生,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盡在其中。讓人們有了一種對生命的頓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讓我們充滿悟空的蓬勃朝氣,帶著八戒的無畏,攜著悟淨的成熟,懷著唐僧的理性上路吧!未來永遠屬於我們!

西遊記讀後感10

《西遊記》,被許多人認為是一部有趣的小說,也有偉人對它的許多評價,但在這輕鬆、幽默的文字下,也透著對社會的種種批判。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吳承恩所處的社會非常黑暗,也是這種的社會,使他著成了這本名作。

《西遊記》在演猴王出世後,他是因嚮往自由,衝破束縛而違反了所謂的天規,就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這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們的一種壓迫,束縛,沒有自由。

在師徒一路西天取經,孫悟空也在一路上克服了虛的妖魔鬼怪,而我們當回頭細想時,就會發現,每次在孫悟空打敗了妖怪正在準備把它打死時,就會有一些神仙出來制止。

如在朱紫國在孫悟空得知朱紫國皇后被妖怪捉去後,與妖怪打殺,最後它在被孫悟空打得現出原形時,觀音菩薩卻又來制止了,告訴孫悟空說也是菩薩的坐騎,讓悟空饒了它,並且說它是為了讓朱紫國國王消災的,於是,孫悟空只得放手,讓菩薩帶它離開,也就拋下別的事情不管,而金毛獅還過得像之前那樣自在。

並且在《西遊記》中,吳承恩筆下菩薩、玉皇大帝等一些高高在上的神,也有著一副醜陋的嘴臉。

在孫悟空他們途徑鳳仙郡乾旱之極,百姓困苦不堪,在孫悟空問過真相後,得到的結果是因他們的郡候惹怒了玉帝,至此讓此郡三年乾旱,這只是一件小事,玉帝卻使鳳仙郡三分之二的百姓都死於了旱災,這就是神仙的做法。因一些小時而可以隨便不顧他人,是不是像極了當時社會的官員?

再來說一說同樣身為領袖任務的唐僧,他雖然正直、善良。但同時也不分善惡,容易聽取他人的讒言,每次孫悟空打死妖怪,他都不分青紅皁白地念“緊箍咒”來懲罰孫悟空,可憐孫悟空還像各忠實的大臣,不怕迫害。

《西遊記》這部小說,可算一部巔峰之作,它人物描寫細緻,栩栩如生,也巧妙地批判了社會的種種罪行,又不失那種幽默輕鬆地語言,可以說它為一部揭露社會的小說,但又是一部“童心之作”,《西遊記》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給予我們知識和成長,它是吳承恩感悟的鞥這裡,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就像小說中的種種人物,即使過了幾百年,它依然不毀。

西遊記讀後感11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而我讀了很多遍後,便開始感悟其中的精神,竟然有所啟發。

在我看來,雖然西遊記有這麼多回,但最重要的還是一點:人性的磨礪。還記得第五至第六回孫悟空大鬧天宮嗎?那時候的孫悟空脾氣還很大,只因為嫌官職小把天庭打得雞犬不寧,被如來鎮壓500年,被唐僧收服後還是原來的樣子,剛陪唐僧走了一段路就打死了攔路的強盜,還是緊箍咒治住的。可是到“真假孫悟空”那集,孫悟空被唐僧誤會還忠心耿耿。從孫悟空出世,到取經完畢,我們可以發現,孫悟空他的所作所為,尤其是他的忠心耿耿,可以說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為什麼在三個徒弟當中收到唐僧的懲罰是最多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和他的性格有關。他總是認為“我總是對的,我是忠心耿耿的。所以,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結果他受的苦最多,還被唐僧數次趕回花果山。這說明,我們做事前都需要三思後而行,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做事的氛圍,才會真正的少折騰。這就是“人性的磨礪”。

其實,孫悟空還算不上最典型的例子,讓我們把視線轉到唐三藏這裡來。唐三藏受皇帝委託,一路向西天進發,不知受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命懸一線更是數不勝數,但他還沒有放棄,硬是靠著那雙腳,和三徒弟一起走到了西天。但是,唐三藏一心向佛,忠奸不分,人妖不辨,所以在取經的路上多次誤解、錯怪孫悟空,幾乎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又何談成功取經。

從孫悟空和唐三藏來看,他們的人生取得了成功,但是,所經歷的磨難與磨礪卻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當然這種磨難和磨礪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有些是他們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我們在讀這本《西遊記》的時候,應該從中受到一些啟發:第一,我們必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不管前面有多少曲折多少坎坷,都應該經受磨礪,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第二,在朝著目標前進的時候,我們要善於收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儘可能把問題考慮的全面一些,這樣的話,我們的目標實現得會更好,更快,少走彎路。第三,在我們的目標實現以後,我們切記不要好沾沾自喜,要及時總結,設立更高,更好的目標,才不會回到原點。

磨礪,是西遊記的精華所在,也是我們人生的必修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