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慰問困難戶的民情日記

才智咖 人氣:3.02W

貧困是物質生活困難和生產手段匱乏的整體性狀況,一般由生活水平來衡量。當某個人、家庭乃至群體的生活水平比所在地區的平均生活水平低時,即為處於貧困狀態。

關於慰問困難戶的民情日記

慰問困難戶民情日記一

按照走訪計劃,18日下午,我在村幹部的陪同下,分別走訪慰問了困難戶和五保戶。

走訪慰問的第一戶是特困戶王新章,今年73歲,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獨自生活,患腦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殘疾,行動不便,個人有3.9畝地,由女兒幫著種,包括土地收入和殘疾人、低保戶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全面瞭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後,我拉著老人的手,問還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時,老人連聲說:“沒有沒有,政府很關心我們,不能再給政府添麻煩了。”當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時,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長滿老繭的雙手緊握我的手不放鬆。離別時,跛著腳執意將我送到門口。

來到五保老人溫傳祥家時,老人正在準備吃晚飯。通過交談,得知老人今年74歲,1970年4月從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現有5畝地,包給別人種,自己平時主要以撿破爛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當我問到老人過得好不好時,他十分激動地說:“比過去幸福多了,逢年過節,上級政府都來看俺,給俺送被送糧送錢,共產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覺得出,老人的話發自內心,讓我很受感動。臨別時,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老人連聲說謝謝,並目送我們很遠。

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還有部分群眾因孤、病、殘原因導致生活困難,說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群眾理解。然而通過與群眾的座談交流,特別是通過與王新章、溫傳祥兩位老人的交談,我感到他們對黨和政府的衷心擁護,感謝現在黨的好政策,大多數人是通情達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他們暫時的生活困難,不願黨和政府。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桿秤,只要我們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也會裝著我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領導幹部,我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決策,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帶到基層,送進百姓家中,讓廣大群眾明白黨的政策,感受黨的溫暖,特別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早日走出困境,過上幸福生活。

慰問困難戶民情日記二

按照**市委“十萬幹部百鄉千村萬戶大走訪”活動的要求,市財政局工作組深入**鎮**村開展大走訪活動。 幾天來,工作組白天走田間地頭,下村組屋場,探訪學校,看望老黨員、困難群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與黨員幹部進行座談;晚上和群眾聊家常,談生產、算收成、促增收。通過幾天的走訪,我們真正傾聽了群眾的心聲、感受了百姓的疾苦,基本摸清了村情、知曉了群眾的期盼。 小天地放飛大夢想 3月7日,工作組來到**國小,這是一所普通而又特殊的農村國小,全校7個教學班級,280名學生,其中還含一個幼兒班,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怎樣才能讓學校承擔起必要的責任,進行有效的監護和管理,給予留守兒童家庭般的溫暖,是我們走訪的一個重點。在交談的過程中,工作組建議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歸屬感,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同時,工作組瞭解到學校擁有一個幼兒班,存在幼兒娛樂設施缺失問題,並將通過全域性黨員幹部獻愛心解決這一問題。

集思廣益 謀發展、獻計獻策 促和諧

3月8日,天空中飄著毛毛細雨,春風中帶有絲絲寒意。一大早,工作組組織50餘黨員幹部進行座談。“我們不是來做客的.,這次來就是要聽取父老鄉親的想法和需求,聽取大家對發走訪活動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大家說真話、說心裡話”,開門見山的這番話讓剛開始有些拘謹的村民一下子輕鬆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紛紛踴躍發言,積極獻言獻策。72歲的老黨員、老支書鄒興高說:4—6組的農網改造未完全實施到位,部分電杆電線未更新,是一個重大的安全隱患問題。現任支書曾太山談到:**村一直沒有村級辦公活動場所,村支兩委的戰鬥堡壘作用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14組組長鄒鋼講:現在黨的政策好,富民惠民力度大,但**村最大的問題是山塘需加固維修。這些意見和建議,為我們下一步通過大走訪活動,促進**村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思路。

關心走訪老黨員

3月9日,我們頂風冒雨繼續開展大走訪活動。我們來到七組村民鄒禮善家中,82歲老人激動地拉著我們的手聊了起來。當我們問到:鄒老您在生活有什麼困難需要組織幫助解決的嗎?這位1972年入黨的老黨員笑著說“現在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交了幾千年的‘皇糧’取消了,種地還給錢了,購買良種農機農具都有補貼,我沒有什麼困難需要組織解決的。”但我們看到他住的土磚房,已出現裂縫存在倒塌的安全隱患,揭開鍋蓋,僅有些剩飯素菜。後與村會計鄒高尚瞭解到鄒老與老伴獨自生活,從來不向組織提要求、講條件,並教育後代樹立多為群眾服務的理念,我們感觸很深,找到其三兒子鄒忠雲,叮囑他下雨時將父母接到他家住。工作組初步確定鄒老為下一批愛心走訪的物件之一。

慰問困難戶民情日記三

群眾利益無小事,通過在姚山村的走訪,我越發感覺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18日下午,在姚山村走訪途中,我發現在姚山村陳圩組龍王街路南一棵樹上,掛著四塊電錶,位置較低,小孩很容易摸到,是個安全隱患。據村幹部和群眾反映,由於群眾房屋拆遷,原先掛在牆上的一些電錶無處可掛,只好掛在樹上,雖多次與供電部門聯絡,但都沒有結果。對此,村幹部和附近群眾十分擔心,遇到陰雨天,就更為擔憂。聽後,我當場安排工作人員給縣供電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打了電話,要求他們派人到現場察看,迅速進行整改。縣鄉供電部門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並著手施工。在姚山國小校園內,有一個50米長、20米寬、2米深的水塘,塘內有不少水,雖然周圍用尼龍網圍著,但對學生來說,還是個安全隱患。學校教師和群眾反映,曾經有名國小生掉進水塘,由於施救及時,沒有發生嚴重後果,但水塘未平,始終是教師和學生家長的一個心病。填平這個水塘需要一萬多元,村及學校經費很緊張,沒有多餘經費用在填平水塘上。聽後,我安排身旁的鎮黨委書記,要求鎮政府出資填平水塘,鎮黨委書記當即表態三天內完成任務。

這兩件事,對於有些幹部和部門來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解決的卻是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困難,涉及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若是對“民有所呼”心不在焉,就會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只要我們各級幹部始終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幹部的大事,做到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就會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匯聚加速宿州崛起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