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自駕遊5日遊攻略

才智咖 人氣:5.12K

大凡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必有其獨特的風韻。麗江古城,別有韻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麗江自駕遊5日遊攻略,希望大家喜歡。

麗江自駕遊5日遊攻略

1、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在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

古城在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儲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2、瀘沽湖

麗江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這裡既是著名的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遊人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吸引。看那遠方漂來的豬槽船,載著阿妹,向你招手,向你放喉:“啊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在雲南寧蒗縣與四川鹽源縣之間的崇山峻嶺中,距寧蒗縣城69公里。湖面積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見度為12米,是雲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東流人雅礱江、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不僅水清,而且島美。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佈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遠看象一隻只綠色的船,飄浮在湖面。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裡無比島和裡格島,成為湖中最具觀賞和遊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

3、玉龍雪山

踏入麗江壩子,出大研古城,往白沙繼續北行,玉龍雪山就橫峙在前方。終年積雪的山峰由北向南排列成十三個高峰,在蔚藍的天幕襯托下,宛如玉龍凌空飛舞。

當你沿此旅遊線深入其中,雪山會展現給你奇花、異樹、雪海、冰川、草甸、溪流等無限風光,還有那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會讓你一路留連忘返。

“郡北無雙嶽,南滇第一峰。四時光皎潔,萬古勢龍從。絕頂星河轉,危巔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

這首五言八句詩是明朝麗江第八代土知府木公(公元1494--1553年)土司寫的《題雪山》,詩句豪邁。

麗江玉龍雪山自古就是一座壯美的風景雪山,唐朝南詔國異牟尋時代,南詔國主異牟尋封嶽拜山,曾封贈玉龍雪山為北嶽,至今白沙村北北嶽廟尚存,仍然庭院幽深,佛面生輝。拜山朝聖者不絕於途。

4、三江並流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範圍達170萬公頃,它包括在雲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和10個風景名勝區。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

“三江並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5、東巴谷

遠古,一個生存受到各種勢力的極度極壓,自然生存資源嚴重匱乏的民族,從遙遠的北方一路南下,穿越險峻的藏彝通道,來到數千年後被人類嚮往的地方,香格里拉的大門-----麗江,開始了那相對安寧相對富足的生活.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在美麗的讓人心醉的自然之中,創造並積澱著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 麗江東巴谷生態文化圓精心整合這裡的一切,造就了一個旅遊的天堂,為來麗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身體驗滇西北多個少數民族文化的沃土。東巴谷生態文化圓是多情民族文化與神奇自然和諧相生的景區,南距麗江古城15公里,它深藏於最具麗江自然風光代表的玉龍雪山幽谷中的納西族的聖地“裸美樂”,在美麗的讓人傷感的藍天白雲下,沐浴著高空中的罡風、包裹著柔和燦爛的陽光。進入幽谷的人們將盪漾於未受任何破壞的古樹幽谷之中,全面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禮,得到極其美妙的享受。 民族文化部分是以匠人街為主線,展示滇西北多個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並再現原始商貿的集貨買賣場景。東巴谷又是一個自然生態大峽谷,是遠古造山運動時期撕裂的一個斷裂谷。谷長九公里,寬十幾米至幾十米不等,深幾米至幾十米不一,裡面峭壁懸崖鬼斧神工,山洞林立森然如夢,再雜以各種鍾乳、枯藤、怪樹、奇石、珍禽、鳴鳥、飛瀑,這是一個何等尋幽探聖的自然美景呀! 麗江東巴谷生態文化園,是您到麗江不得不去的地方……

6、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在麗江市區往西北方向大概五公里處,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如今也還沒有被徹底開發。正因為如此,這裡比麗江大研古鎮更有一番鄉村的氣息,保持了一個古鎮獨有的寧靜和質樸,也保留了多少人美麗的夢想。

走進束河,在閒情寫意中穿過古鎮裡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在不經意間收穫很多讓你驚喜的寧靜優雅。路上的馬車,殘缺的土牆,高掛的糧架,甚至於散落於石板路上的玉米碎穗,無處不給你一種原生態的鄉村氣息。悠閒地坐在馬車上招攬生意的趕馬大叔,半眯著眼坐在路邊賣點酸角紅蘿蔔之類小吃的大娘,都是地道的納西人。特別是大娘額頭上的皺紋以及身上那有點破舊的七星伴月的納西服裝,無處不顯出歷史的蹤影。在霎那間,有時候,歷史會凝結在古的一個角落。

穿過了或新或舊或深或淺的一道道彎彎曲曲的巷子,一個國小或許會給你帶來一絲驚喜。東河完小?不,別看錯了,是束河完小!學校的大門古老並充滿著藝術感,那一段段層次錯落的飛簷,雕龍畫鳳,精湛的木雕及建築藝術,集中表現在工匠非凡的手藝上,仰頭一望,歎為觀止。藍蓮花客棧,也就在學校對面的街尾巷裡,與學校大門遙遙相望。住在客棧裡,坐著搖椅,白天看藍天白雲烤太陽,晚上品星星月亮數流星,任君自在。無聊時,陪著日出及日落,順便看學生上學放學。這樣的意境,不能不讓你感覺是身在天堂。

7、觀音峽

觀音峽風景區在麗江古城以南17公里處的七河鄉境內。景區是融湖光山色、峽谷瀑布、民俗宗教風情以及納西村落、茶馬古街、時空隧道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景區。是舊時茶馬古道[滇藏線]通往麗江入藏的唯一關口和軍事要塞:麗江土司木老爺曾在此設有海關和兵營。公元一六三九年元月二十五日,我國大旅行家徐霞客應木土司的邀請由此入關,並留下了“塢盤水曲,田疇環焉……為麗江第一鑰匙”的讚美之詞,故有“麗江第一景”之稱。

整個觀音峽景區由兩大塊組成——黃龍潭和觀音峽谷。在黃龍潭這一塊區域內我們可以看到麗江納西族十分典型的古老民居建築風格合院建築、木楞房、三坊一照壁等;在茶馬古街兩邊分佈著許多古舊作坊如:皮匠、木雕、銅鐵鋪、銀鋪等。黃龍潭分為上潭、中潭、下潭,遊了下潭望中潭、觀了中潭望上潭,潭水清清,古樹沉底,可以讓我們盡情領略黃龍潭嫵媚動人的一面。

8、東巴聖地玉水寨

玉水寨,在雲南滇西北美麗神奇的麗江縣城北部十五公里,地處聞名遐邇的玉龍雪山龍頭腳下,山寨自然純樸,山水相依,風景秀麗,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風水寶地。國家4A景區。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這是人們對玉水山寨的讚譽,這股偌大的山泉從崖嶺間奔騰而出,而且海拔近三千多米,令人十分驚奇。溯水尋源,就將人引到濃蔭深處,只見水源從蔭翳蔽日的兩株大樹底下冒出,樹是楓樹,都是千年古樹,只見大樹虯枝盤曲,枝葉婆娑,綠蔭匝地。

玉水寨有眾多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景觀,如神龍三疊水瀑布群、三文魚養殖生態觀光、古樹和玉龍山最大的神泉、東巴壁畫廊、東巴始祖廟、白沙細樂展示、納西族古建築和傳統生活展示、東巴祭祀活動、傳統祭祀場、東巴舞展示、納西族傳統水車、水碓、水磨房、高山草甸風光等。

9、麗江黑龍潭公園

麗江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在城北象山腳下。山上蒼松古樹蔥籠,山腳清泉四處湧出,積成廣約四萬平方米深潭, 水碧如玉,因稱玉泉。人工修建始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後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解放後,經過多次擴建,闢為人民公園。現在的黑龍潭公園,已是麗江城區著名旅遊勝地。

黑龍潭內的得月樓四面臨水,有橋與岸上相連。得月樓三層四角攢尖頂,造型舒展。每層均有雕花門窗,工藝精細考究。此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樓名取自古人對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中三字。1963年重建時,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題寫了"得月樓"三個秀美的大字和兩副對聯。

麗江黑龍潭在麗江古城東北角的象山西麓,象山語稱格姆居,距古城兩公里。公園內有近76萬平方米麵積的湖面,形狀如一彎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與湖岸另一側有一珍珠泉出水口。麗江黑龍潭也稱“玉泉公園”,又名“玉水龍潭”、“象山靈泉”。

玉龍雪山正好倒映在黑龍潭水面上,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玉龍的巍峨,這個畫面曾經作為麗江的標誌為很多人所熟悉。

黑龍潭與其他地方的公園一樣,古木參天,亭臺樓閣,所不同的是,它又是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這裡儲存著納西族東巴教的經書2萬多冊,如果對東巴文或東巴文化感興趣,這是一個必到之地。穿過公園長長的小路,從後門出去,麗江縣博物館就在側邊的五鳳樓內。這座集漢藏納西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內,收藏著近萬件文物,是瞭解麗江民族歷史、文化和民俗的首選之地。

10、金龍橋

金龍橋又名梓里江橋、梓里橋,號稱“金沙江上第一橋”,在雲南麗江市永勝縣和古城區之間金沙江上,東連永勝,西接鶴麗,東距永勝城150餘里,西距麗江城約80多裡。建於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蔣宗漢捐資建造,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現存最古老的橋樑。2006年被列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龍橋是萬里長江上架設較早,而儲存至今的鐵索橋,曾有“萬里長江只一橋”的稱喻。

鐵索橋飛架高峽深谷,凌空垂懸於金沙江激流之上,猶如彩虹臥波,金龍騰空。橋西岸為巍峨險絕的高山,若刀劈斧削般的絕壁逼臨金江;橋東岸為梓里坡,山勢較緩。此橋自建成起訖20世紀50年代末麗華公路樹底橋建成通車之前,一直成為麗江東路驛道的必經咽喉,維繫著江東永勝、華坪、寧蒗三縣至川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梓里金龍橋橋面單孔淨跨92.3米,引橋(含橋亭)麗江岸長24.2米,永勝岸長15.1米,全長為131.6米;橋寬為3.5米(木板面)。其主體結構是由18根手工鍛制的大鐵鏈懸系兩岸,其中16根為承重底鏈,上橫鋪木板,再直鋪行步木板、橫行釘木檔成為橋面。其餘2根鐵鏈為兩側護欄,高出底鏈80釐米,以扁鋼條作等距支撐。鐵鏈兩端,分別拉設於東西橋亭的地面,再延伸壓入引橋石板下,纏繞錨固於引橋地下地龍石室內的石硫上。悻裡金龍橋建成後,麗江東路驛道暢通,促進了馬幫運輸的發展,麗江與江東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日漸頻繁。1985年,金龍橋被列為麗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