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新能力自我評價

才智咖 人氣:1.67W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途徑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創新能力自我評價

一、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它的到來使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知識經濟是主要依靠知識創新和知識廣泛傳播發展的,以智力資源來創造財富的經濟。創新是它的靈魂,而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無論是經濟競爭還是科技競爭,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大量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個國家富強及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來源於教育,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搖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發展個性特長的需要。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記憶力好、善於考試和只會模仿的學生,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性和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因此應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特長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去考慮,把協調發展上升為一種現代教育觀念。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變革,是一項關係全域性的系統工程,須要在人成長的各個階段始終貫徹素質教育,著眼於培養創新素質。

二、大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障礙因素

1.側重於知識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

高校目前的教學內容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仍以課堂講授為主。這種教學,學生學得較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師的思路狹窄,創造性不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造成學生思維滯塞,缺乏質疑的品質,不會變通。而且,現在高校評價學生的標準主要是學業成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片面追求成績,忽視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養,造成動手能力不強、實踐活動能力薄弱的後果。

2.專業課設定過細,限制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校專業的設定,對培養高等專業性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專業的束縛與學生的壓力依然存在。

專業範圍狹窄,專業的束縛對學生的創新也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雖然近幾年許多高校增加了選修課和輔修課,但由於專業課任務繁重,大學生還是在本專業的狹窄範圍內活動,忽視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以及相鄰學科的學習,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影響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3.重視認知發展,忽視情感教育

大學教育普遍重視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方面起了較大作用,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培養,忽視了最豐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將教育過程變成了枯燥的發展智力過程,這種過程對培養創新人才極為不利。

4.心理失衡,阻礙了成才

創新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決心,勇於前進,並能有效地進行自我激勵的人。但某些學生由於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願學校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學習上缺乏動力,沒有明確目標,專業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識差,缺乏創造精神,這是成才的絆腳石。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思路和途徑

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學校方面應該有目的地利用校園文化傳播方式,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文化氛圍。要充分利用電影、電視、廣播電臺、多媒體、圖書館、板報、牆報等資訊渠道擴大學生視野,引發學生求知慾望;邀請專業戰線上卓有成就的人才,與同學們見面談心,做學術報告,鞏固專業思想,吸取經驗,培養成才意識;校領導、教師和管理人員要關心愛護學生,幫助他們克服傳統保守意識,克服心理壓抑感和自卑感,讓學生充分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不斷提高認知水平,使之具有文明開放觀念,懂得交流與溝通,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

2.改善教育環境,營造民主氣氛

創造人格的形成與創造思維的形成,有賴於長期綜合性的.陶冶與薰染;而民主、自由、和諧、安全的精神環境,是創新素質成長不可或缺的養料與氣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圍當中,才會有人格的自由與舒展,才會有思維的活躍與激盪,進而才有創新潛能的迸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主的精神氛圍不僅是創新教育的背景條件,而且本身就是最有利的創新教育。要從以下三方面著力營造民主氣氛。

(1)管理體制的民主。大學生既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物件,又是學校的主人。因此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校管理事務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加有關學生管理決策的討論決定,這樣既可以增長學生的才幹,又能充分發揚民主,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成效。學校在專業設定和課程設定方面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需要,又要迎合學生的多樣化職業興趣,這樣就要求學校多多聽取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教師、學生的反饋意見,以提高教學管理質量,增強管理效能。

(2)師生關係的民主。師生關係是教育實施的基礎,是教育環境的集中反映。傳統的操縱—依附式的師生關係讓位於民主、平等,朋友式的關係是創新教育的迫切需要。為此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教育者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姿態,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協調完成教學任務。二是要實現角色變換,教師由教育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主體轉變為自主學習的主人。三是放棄嚴格控制,讓學生舒展天性,生動活潑地成長髮展。

(3)思想學問的民主。要讓教學的過程成為培育科學精神和創新品質的過程。一是要淡化書本權威和教師權威,鼓勵自由思考、自主發現,著力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習慣;二是要摒棄強制性的統一思維、統一語言、統一行動,鼓勵個性和獨特,寬容探索中產生的錯誤和荒誕,培養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

3.改革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等教育中,以傳統的分科為中心,實行分科教學,學生所學的只是確定的、系統化的甚至是陳舊過時的知識。實際教學中,教師的主動性與學生的主體性位置沒擺正,教師注重講解,學生被動地學習,其積極性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學中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行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在這種統一的規範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也容易雷同,缺乏個性、缺乏創見。因此要進行變革。

(1)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主,教師解惑為輔。學生自主性學習即通過教師指導來實現,教師由講轉向導,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具體可採用以下步驟:①學生在教學前進行自主性預習,自己質疑,自己提出問題;對於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待課堂上請老師解疑;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化教學;③學生學會自我表現評價和自我控制。

(2)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大學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通過引導、點撥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創新能力。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創造教育的實施者。在課程結構的構建上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化,如增大選修課程比例、濃縮專業課程、開設人文綜合課程、實施文理學科相互滲透、加強實踐課程教學等。這樣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4.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代大學生處於社會急劇變遷的環境之中,社會環境的擠壓日益凸顯。如生活節奏快、競爭加強、貧富懸殊等造成的人際關係障礙,以及情感調適不良、就業壓力大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許多大學生心理失調,影響自身潛力的發揮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因此,把系統的心理教育貫穿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加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促進心理健康,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1)建設一支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並設立“心理諮詢室”,隨時幫助學生解答心理疑難問題,為他們提出正確的調節方法,使其擺脫心理壓力從而以全新的面貌健康地面對生活、學習。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重拾自信心,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礙。

(2)對學生實施挫折教育。現在的許多大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情感脆弱,稍遇挫折和困難就悲觀失望,甚至發生過激行為。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抗挫折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生活磨鍊的結果,是教育和訓練的結果。“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應該讓學生認識到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隨時有遭受挫折的可能,因此要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準備,這樣才能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一般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環境下,面對不斷變換的物件進行的。教師的指導作用也相對弱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活動的主體。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對現實的感覺和認識的深度、廣度都不是在封閉的環境下所能比擬的。他們身上具備的各種基本素質和潛能會得到發揮,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得以加強,因而容易產生創造性火花,表現出創造舉動。

6.多層次、全方位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活動是對第一課堂活動的有益補充,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大力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大學生科技報告會、出版大學生論文集,組織學術、藝術、實踐、體育等各類社團活動,舉辦“挑戰杯”等各類競賽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王有良費鮮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