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的田園創業夢

才智咖 人氣:2.06W

說起當初為什麼會選擇下農村,種瓜果、蔬菜這條路?牽頭人、畢業於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專業的朱安成說:“這兩年,我在一些地方的現代農業基地做技術管理,人家一個觀賞南瓜,只需短短几個月的生長時間就能賣到幾千元,銷售價格比市場上翻了幾十倍,從這裡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商機。”

“80後”大學生的田園創業夢

2006年12月,朱安成放棄了每個月2000多元的薪水,勸說女友宋小華、大學畢業在家待業的表弟李華和自己一起到農村共同創業。在四處籌集啟動資金時,他想起了大學時最要好的同學郭帥和杜宗濤,相同的“田園夢”使幾個人一拍即合。

通過對比商議,他們選擇了安遠縣三百山鎮。“一來考慮到區位優勢,這裡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源頭;二來這裡毗鄰廣東,交通便捷,便於產品銷售;三是當地政府非常支援。”來自河南省南陽市的郭帥提起初來安遠時的情況,還一臉興奮。

李曉豔今年只有23歲,大學一畢業就來了安遠縣,她說是男友郭帥拉她“下海”的,基地工作雖然艱苦,但有一種浪漫的田園詩意。

“現在的條件已經好多了,剛開始創業時,一窮二白,連住的地方也沒有,真是苦!”朱安成說。他最難忘的是,剛建基地時,許多親友不理解:一個大學生帶著女朋友到外地的農村幹農活,簡直太沒出息了。對此,朱安成的精神壓力很大。

郭帥以前在鄭州市一家公司做種子銷售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棄穩定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家裡人不同意;杜宗濤的父母也反對自己的孩子唸了大學還去種田。但他們沒有動搖。

建設初期,當地政府為他們解決了租地、水、電、交通等問題。他們6人分成3夥入股,每股10萬元,為打響品牌,還註冊成立了“眾誠瓜果蔬菜栽培基地”,他們把大學5年裡學到的知識全都搬了出來,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創業路。

傳統農業按季節走,靠天吃飯,產品大都在當地銷售,蔬菜、水果的市場價格更是難以提高,因而打一開始,這6個勇於挑戰的年輕人就抱著“出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要與眾不同。

通過改變作物的生長環境,他們建起大棚,引進了“日本小青瓜”、“紅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幾個瓜果、蔬菜品種,一年種3-5茬,錯開上市高峰,把銷售點定位在毗鄰安遠的廣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大、中城市。

6人的夢想隨第一批種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鋤草、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得是粗茶淡飯,幹得都是農家活。李曉豔嬌小玲瓏,力氣最小,每天跟著幾個大男生進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像個“村姑”。她卻高興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裡就發癢!”杜宗濤起初是個帥氣的小夥子,負責觀測、記錄、統計作物的生長情況。夏季是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峰期,儘管大棚裡的溫度都快50℃了,但他一點也不敢怠慢,每天要來回跑上十幾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綠色寶貝”。一個夏天下來杜宗濤被炎炎烈日“烤”成了“非洲難民”。

每一個品種從試種到成功上市都得經過氣候、水土、營養成分等方面的反覆研究和實驗,絕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年春天,他們試種的2個大棚精品小甜瓜無緣無故地死了十幾株。郭帥立即把解剖圖片等相關資料發給河南科技學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崢和王廣印。經過診斷,原來西瓜得了炭疽病,他們及時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葉面肥做激素調整,增強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3萬多元經濟損失。

“我們能有今天,多虧這兩位教授的幫助和鼓勵。”朱安成說,畢業後,他和兩位教授一直還保持著緊密的聯絡,並常常在網上探討解決栽培技術難題。

功夫不負苦心人,通過近2年的努力,如今,長長的“小青瓜”、紅紅的“聖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荒地裡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大棚裡結出了五色斑斕的果實,而6名大學生的創業故事和精神也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據負責跑銷售的郭帥介紹,如今他們在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銷售市場,這些綠色食品以高出當地市場3至6倍的價格銷售,畝均收入突破4萬元,今年基地的純收入有望達到50萬元。

“大學生創業難,難在找到合適的專案、啟動資金和經驗,難在不能堅持。現在基地主要的問題是缺少擴大規模的資金以及節約運輸成本等問題,去年這麼苦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切問題都會解決!”李曉豔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她也希望得到社會更多的支援和幫助。

今年他們準備再投入100多萬元資金,把種植面積擴大2倍,並增加10多個新品種。目前,他們已經拿出了詳細的方案,準備帶領當地群眾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進行推廣種植。據預算,每畝將比過去至少可以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

創業初成,他們並不滿足。他們心中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建設一座集生態農業、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農家餐飲於一體的生態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