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人生路,如何走得順暢?

才智咖 人氣:6.53K

   女大學生休學養豬成“農婦”,80後男孩放棄工作傳承剪紙文化,大三男生自創快件編碼成快遞公司總代理……正值就業季,一連串大學生“不走尋常路”的選擇令人驚歎。當大多數人為進入體制內拼盡全力時,他們為何會選擇這條別樣的人生路?他們的抉擇能給求職路上的學子怎樣的啟示?

別樣人生路,如何走得順暢?

勇敢抉擇

一家由三個在校大學生創辦的煎餅鋪在北京西城區佟麟閣路開張了。1月10日下午2點,記者走進這家12平方米的小店,不少客人正排隊等待,創辦人之一的單曉萌熟練地在煎餅鍋前“操練”著。本是生意“冷清”的時段,記者卻足足等了一個小時,才和他們搭上話。據另一位創辦人朱詩語介紹,他們的煎餅鋪剛剛開張15天,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煎餅、手抓餅的味道和質量得到了周圍居民的認可,讓他們三個很是忙活。

為何會選擇開煎餅鋪創業?單曉萌說:“創業之初,主要還是為了賺錢、積累社會經驗。我們想趁著年輕出去闖一闖。”

走出校園獨自闖天下,多數旁觀者對這種選擇投以讚賞。南開大學學生龍旭說:“這樣的創業者,能給校園帶來新氣象。”

不過,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他們不吝讚賞給創業者的同時,自己卻不會“邁開腳”。清華大學畢業的高傑坦陳,自己不會選擇創業。“我還沒有創業的勇氣和決心。我現在有穩定的工作,不錯的薪酬,較好的發展前景,讓我放棄這些重新開始,我做不到。”

這種心思也得到了單曉萌的證實。他說:“創業,對大學生來說吸引力其實並不大。我們仨是我們班的‘創業獨苗’。剛開始說創業時,很多同學都願意參與,但是真正要行動時,他們‘清一色’地放棄了。”

磕磕絆絆

勇氣和機遇,讓這些勇敢的大學生們跨出了事業發展的第一步。面對這條只存在於其他同學幻想中的創業路,他們在現實中確實遇到了很多磕磕絆絆。

煎餅鋪,讓朱詩語、單曉萌、楊雪三人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們每天早上不到5點起床,匆匆忙忙“公交倒地鐵”趕到小店,6點半準時開門,迎接一撥又一撥的客人。晚上9點左右關門,回到宿舍已是11點,“我們現在是‘沾床就著’。”朱詩語說。

單曉萌說:“第一次做生意,缺乏經驗,不懂其中的‘道道’,很多同行會專門到店裡‘挑刺’,讓我們無所適從。”

在他們的眼裡,這些艱難早已預想到。而最令他們頭疼的,還是創業之初的“找房子”。“曾經被房東欺騙、被中介找茬,耗費了近半年時間,好不容易租到了現在的店鋪,還要比周邊價格貴很多。”

除了這些困難,懷揣夢想的大學生們,還要面對周圍人懷疑的目光。去年剛剛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的吳正,在求學期間就是一名經營著考研輔導班的“小老闆”。他的創業之路從研一開始,為考研的學子們提供報考諮詢和課程輔導,現在年收入超過二十萬元。“當初決定創業,是為了能多賺點錢,但越幹下去越覺得迷茫,尤其是周邊的‘輿論壓力’讓我很苦惱。平常和親戚的談話中,我就感到他們似乎看不起我這個工作。”

吳正還舉了一個例子。前幾天他去相親,女方得知他的`情況後,說了“希望另一半能有一份兒穩定的工作”之類的話,讓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吳正說:“我也想過尋求一份兒穩定的工作,讓自己踏實下來。”

 渴望援手

在這幾位創業大學生的經歷中,他們最需要的是資金、店面、輿論環境的支援。而現在,除了靠自己的力量、堅持和決心,還有哪些途徑能夠幫助他們開創事業?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和高校都在積極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上海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可享受免費風險評估、政策培訓、無償貸款擔保及部分稅費減免”“天津在校大學生休學創業可保學籍”……

而在創業過程中,政策是否能真正給大學生帶來便利?單曉萌告訴記者,創業路上,學校對他們的幫助微乎其微。“我們曾經找過學校,希望得到幫助。但學校認為我們不是科技型創業,僅僅是‘賣煎餅’,只有等做到一定規模才能申請資金。仔細想想,如果真做成規模了,誰還需要那點錢啊?”

針對這樣的尷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海濤指出,高等院校亟待強化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專業性和銜接性。“首先,應針對不同型別高校建立適合實際的創業教育分類指導模式。現在不少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願強烈,卻無從下手,紛紛借鑑創業教育起步較早的重點高校的做法,但客觀上並不存在一種適合於所有院校的創業教育模式。另外,要實現創業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跳出就創業論創業、創業與專業‘兩張皮’的窠臼,讓掌握專業技能的大學生對創業‘可望又可及’。”

 瓶頸待破

2014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727萬之多,就業壓力巨大。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長期從事大學生創業研究,他指出,目前,大學生創業在整個就業群體中的比例很低,而且成功率不高。“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質不夠,又缺乏人脈資源、好的專案和搭檔,導致創業之後很容易觸礁。”

在專家看來,促進大學生創業,需要突破兩個關口。

一是邁出創業第一步。周洪宇指出,大學生的創業意願、創業能力、創業意志、知識積累和技能儲備,直接決定創業的成敗。掌握全面的資訊,選擇有需求又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案,再採取適當的方式和時機進入狀態。

二是保障走好創業路。周海濤認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創業,各種資訊是否對稱,辦證註冊是否簡便,貸款融資是否好辦,稅收優惠能否到手,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創業成效和創業信心。

周海濤表示,目前大學的創業教育和社會環境,都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政府層面有待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首先,系統體現大學生創業激勵導向。如削減大學生創業中的資質認定專案,實行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的認繳登記制。其次,平衡各地的創業政策規定,清理戶籍限制等歧視性規定。再次,制定落實政策的具體意見,如“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定要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最後,加大創業教育政策的執行監控力度。

周洪宇認為,創業成功的大學生更加充分地向較傾向於體制內的學生釋放出了一種訊號——原來這條路也能走得很精彩。“這些創業的大學生告訴大家,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道路不是隻有一條。進入體制內固然好,但是在體制外,也有著很廣闊、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