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浙江 新商業倫理體系初現

才智咖 人氣:3.01W

曾一度遭遇過誠信危機的浙江商人,在市場經濟初期一路摸爬滾打中,更加珍惜誠信的品質,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能一直流傳下去。

    在浙江,有一個逐漸壯大的階層正在發揮他們的作用力——那就是大大小小的企業家們。他們尋找並實踐新商業倫理,堅守新商業道德。在這新一輪以企業文化建設為中心的新發展中,誠信成為了重中之重。

    誠信,來自眾多浙企的切身經驗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接受採訪時,很坦誠地說了這樣一段話——華立創立於1970年,雖然在發展的歷程中,華立始終遵循著誠信理念,但是,我們是從1995年開始,才真正意識到,誠信應該成為企業的立身之本。

    汪力成的說法,本身就表現出了一種坦蕩大氣的誠信氣質。

    眼下,走訪任何一家浙江企業,翻看任何一家浙江企業的宣傳冊,都可以看到醒目的“誠信”標語。誠信,似乎已經滲透到了浙江企業的血液當中。但是,正如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浙江省商會副會長鄭明治所說,創業期的小企業最關心的往往是溫飽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最初,確實有一大批浙江企業靠各種手段積累了第一桶金。

    提起誠信這個話題,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餘進華的話語中就充滿了激動:“確實,浙江企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許多企業家都在發展中漸漸地發現,有許多東西,比利潤更重要。”

    杭州新力新軟體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隆忠也認為,企業的發展同樣暗合馬斯洛的七種需要理論,不是所有的企業家都能在創業之初就把誠信看得高於一切的。

    但是,也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在創業之初就發自內心地堅守誠信的企業,往往會發展得出人意料的迅速。

    在創業之初就堅守承諾,決不弄虛作假的盾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姚新義,終於為一家小廠贏得了未來; 1986年就拾11萬元鉅款而不心動的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在企業發展的每個環節中都留下了誠信佳話,他的客戶自然遍及天下;對夥伴及員工極講信義的李如成,為雅戈爾集團聚攏了值得驕傲的精英團隊,雖然今天他所持的股份只有5%,但他所做的一切為雅戈爾打開了無盡的上升空間……誠信,來自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近幾年來,有些地方遇到了招工難題。不少民工寧願在家裡閒著受窮,也不願意到“名聲不好”、“不熟悉不瞭解”的企業去務工。可以說,“信任危機”是“招民工難”的直接根源。相反,許多來自義烏、溫州等地的浙江企業非常誠信,把吃苦耐勞的農民工看作“夥伴”、“兄弟”和“家裡人”,切實維護他們的各項勞動權益,使他們心裡產生了一種歸屬感,為企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矗的確,浙江企業用創業的敏銳觸覺,一下子就把握住了誠信的精髓——內誠於心,外信於人。他們,在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注重並實踐著自己的新商業倫理。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告訴記者,在華立,大家倡導的是,把誠信看得比能力更重要,華立人將“誠信”始終作為在工作中評判是非的標準。

    而通策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明認為,小型企業靠人治,中型企業靠制度管理,大型企業靠文化管理。因此,要加強員工誠信管理,就要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用企業強大的文化去影響員工的個人行為。

    金都房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勇民首先嚴格要求自身,他認為,要員工誠信,首先就要老闆誠信。

    正是針對發展中的新情況,以溫州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及時拓展了以質量管理為根本、以信用管理為支柱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吉爾達鞋業共出臺了18項有關信用管理的程式控制檔案,使企業的信用價值和品牌價值獲得了一次全面提升。

    誠信,來自持續發展的企業核心

    如今的浙江企業家已經十分肯定,誠信也是核心競爭力。今年年初,中國經濟時報的一位記者帶著這樣一個選題而來——“浙江經濟的先發優勢失去以後,浙江企業靠什麼保持發展的先進性?”他在對浙江10多天的考察與採訪後,在手記中這樣寫道:“浙江民營企業家並沒有單純的在商言商,特別是那些已經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它們的經營者無一例外地表現出較高的思想境界,浙商的品牌不光是建立在勤勞、精明的基礎上,更重要的一點,它是一塊誠信的金字招牌,是一種理想和抱負鑄就的豐碑。”

    可以說,對文化等軟實力的重視,正是浙江企業持續保持發展優勢的一大主因。

    誠信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再是說說而已。據浙江證監局局長王寶桐透露,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85家企業在滬深股市上市,有10家企業在香港首發上市,另有4家企業在新加坡首發上市,浙江省GDP與上市公司家數同時躋身全國第四。“浙江板塊”的優勢不僅在於堅韌不拔、不斷創新的浙江精神,還在於誠信守法、穩紮穩打的規範的市場主體,弘揚浙江精神,規範市場主體是“浙江板塊”快速成長的祕訣。憑著逐漸建立起來的誠信金字招牌,浙江上市公司藉助資本市場平臺發展了自身,帶動了關聯企業的成長,並通過示範效應和聚集效應提升了地方經濟區塊在資源、資訊、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誠信浙江 新商業倫理體系初現



    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認為,道德、價值觀、愛心等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間,一定是有著必然聯絡的。當務之急是需要一些願意、勇於走在前面的企業領袖,以他們的成功和商業道德來引導整個中國的商業倫理建設。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曾特別告誡企業家們要謹防滑入“壞的市場經濟”的泥沼。而“好的”和“壞的”市場經濟之分,全在於法制和信用的建立和健全與否。正是商場本身給予企業家們以深刻的經驗,浙江企業終於擺脫了“壞的泥沼”,走上了新的發展層面,在誠信精神的指引下,走得更快更遠。

    誠摯是金失敗不失信

    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與1986年的11萬

    那是在1986年,20出頭的王振滔因家境所迫,往返於福州和溫州之間做生意,為的是賺點錢貼補家用。一次,他揹著一個裝有2000元現金和一些衣物的`皮包,跟車從溫州往福州運貨。貨車路過蒼南縣境時,一名老人坐進了駕駛室,搭他們的便車去福建。

    到達福州的時候已是晚上,道別之後,王振滔住進了一家旅社。夜裡,等他開啟自己的包一看,一下子驚呆了:裡面竟有厚厚的一沓錢,一數,整整11萬元!王振滔明白過來:是那位乘便車的老人拿錯包了!家境並不寬裕的王振滔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錢,他二話不說,馬上拉上司機去找那位老人。但福州那麼大,怎麼找呢?王振滔沒辦法,便和司機一起到各旅館一家一家地去問。

    當欲哭無淚的老人看到這位小夥子拿著皮包站在他眼前時,一下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當即拿出1000元表示要獎給他。但王振滔謝絕了:“我如果想要你的錢,就不會來找你了!我只想取回屬於我自己的2000塊錢和皮包。”

     10多年之後,各類榮譽集於一身的王振滔對這件事總結說:“對於我來說,當時的11萬元比現在的11個億更具有吸引力。但如果我當時拿了這11萬元,自己良心不安不說,很可能會抱著這11萬元去過快活日子,也不會想到去創業了。那麼,我也不會有今天!”

    盾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姚新義安度誠信關盾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姚新義從創業一開始,就經歷了一嘲誠信”的考驗,他最終安然度過了“誠信關”,並掘到了第一桶寶貴的金子。

     1992年,姚新義敏銳地看到空調配件行業有很好的前景,毅然從原來的生產拖拉機配件轉產做起了製冷配件。那時候,他的工廠就設在老家店口裡次塢村的幾間破瓦房裡,裝置簡陋、資金不足,只能零打碎敲地做一些小生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杭州一家知名空調廠在尋求空調配件截止閥的配套廠家,要求截止閥的閥芯是進口材料,並嚴格按照合同期交貨。姚新義向該空調廠承諾可以辦到,但是空調廠對這家鄉村小廠缺乏信任,又選擇了另兩家單位。不料,這兩家單位一家用國產閥芯冒充進口閥芯,另一家交貨拖拖拉拉,惟有姚新義嚴格按照廠家要求選購優質進口材料,帶著一班工作人員日夜趕工,靠著簡陋的裝置按時趕製出了第一批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姚新義又悉數剔除了不合格產品,把全部優質的截止閥送到了空調廠。從此,這家空調廠和姚新義開始了長期業務合作,姚新義的事業也從那時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了。

    康奈集團總裁鄭秀康飛機場中等付賬

     1995年春節前夕,廣州客商陳先生來溫州結算貨款。由於臨近年關,他來之前就購買了當日往返廣州的機票。不巧那天廣州飛溫州的飛機起飛晚點,陳先生擔心到溫州後時間太短,不能把事情辦完而影響返程,他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康奈公司打來電話,說了他的擔憂。

    接電話的康奈採購部經理立即將事情告訴了總經理鄭秀康。鄭秀康聽後馬上決定,一定要幫客商這個忙,並與陳先生直接通話,讓他放心來吧。鄭秀康當時就安排有關人員帶上賬本與他一起到溫州機場,專等陳先生飛機一到就為陳辦理結算手續。當陳先生乘坐的飛機飛抵溫州機場時,鄭秀康和康奈的財務人員已在刺骨的寒風中等了兩個多小時。接到支票時陳先生激動地說:“真沒想到你們這樣講信用,我走南闖北十幾年還是第一次碰到!”

    這個感人的故事經陳先生在廣州傳開後,那裡的皮鞋原料供應商中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康奈沒有錢,就怕康奈不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