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湖地區原始農業的發展及其對文明起源的作用

才智咖 人氣:2.21W

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探索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需要研究當時的農業發展狀況。

環太湖地區原始農業的發展及其對文明起源的作用

大約在良渚時期,環太湖地區的原始稻作農業開始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其最主要的標誌,目前可以說得清楚的是出現了種類較多的成套農工具。如石質工具有犁形器、稱為“破土器”的斜柄刀、耜、鏟、“耘田器”、鐮、銍等,大都製做精細,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諸考古學文化中石質農工具最精良齊全的;另還有角鋤和“木千篰”等。從農工具的發達程度可以推測,在距今四五千年間,環太湖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應高於中原、海岱、江漢等地區,無疑也高於遼西、渭河流域、贛江流域、嶺南等地區。

與此相對應的是,那時的社會發展程度,也以環太湖地區的發展較快。如在距今4800年前,就出現了精雕細刻、型制較為固定、紋飾趨於一統的各種玉器;以及用大批玉器隨葬的大墓,如浙江餘杭瑤山、反山祭壇墓地,上海青浦福泉山M126、M139墓葬、江蘇崑山趙陵山M77等大墓;以莫角山遺址為主體的中心聚落遺址群等。這些文化遺存突出地體現了其社會可能進入了古國發展階段的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農業對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十分顯著的。那麼,良渚文化的農業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這涉及到環太湖地區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問題。下面就此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1.目前尚不能肯定環太湖地區是最初栽培農作物的起源地

農作物栽培的起源,大致在距今12000~9000年間。

在環太湖地區及錢塘江流域與這個時間段有關的文化遺存,目前見到的主要有太湖三山島、溧水神仙洞、句容廟家山等地發現的人骨化石、打製石器與陶片。

這三處地點發現的文化遺存缺乏農作物栽培的起源、即栽培稻起源的文化特徵,而其所處的自然也缺乏栽培稻起源的條件,尤其是缺乏那裡在當時有野生稻生長的證據。[i]

所以,據目前的發現,尚不能肯定環太湖地區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2.環太湖地區應有原始稻作農業興起階段的文化遺存

中國原始稻作農業的興起,大概是在距今9000年至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如分佈於兩湖平原西部的彭頭山文化、分佈於淮河上游、河南省中南部的裴李崗文化賈湖型別。以往,未在環太湖地區發現這時期的文化遺存。我曾依據河姆渡文化所反映的已經初步發展的原始稻作農業文化的面貌,推斷在錢塘江流域應存在有與彭頭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賈湖型別年代相當的原始稻作農業興起階段的文化遺存。

現在看來,位於錢塘江下游、接近杭州灣南岸的蕭山跨湖橋遺址第9層文化遺存,其年代處於距今8000~7000多年之間,文化面貌所反映的原始稻作農業十分有限,但是其文化特徵,尤其是跨湖橋遺址第二次發掘在第9層發現的稻穀及骨耜等,以及其所處的年代,表明其可能處於原始稻作農業興起階段的後期。這類文化遺存應是目前探索錢塘江流域及環太湖地區原始稻作農業興起階段前期文化遺存的重要基礎。即該地區距今8000年以前至9000年間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應在跨湖橋遺址第9層文化遺存的基礎上向前追溯。

跨湖橋文化遺存中的陶器,與長江中游皁市下層文化的陶器有些許相同的特徵,如陶器器形方面有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而不見三足器,釜、罐、圈足盤為主要器類,圈足盤的圈足部分多見鏤孔與彩繪裝飾,罐類口沿多見形態,尤其是罐類中雙耳在沿與肩部連線的特徵等。這些相同的現象也許是說明長江下游地區與長江中游地區之間存在著的文化聯絡,也許是反映著因跨湖橋文化遺存與皁市下層文化所處的大致相同的自然環境及時代而形成的文化上的共同特徵。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種跨湖橋文化遺存與皁市下層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徵,應是說明跨湖橋文化遺存相對年代的重要證據。由此可進一步推測跨湖橋文化遺存應是承襲本地區的距今9000~8000年的文化遺存發展而來的,而不是承襲了外區域的距今9000~8000年的文化遺存。在跨湖橋遺址所處的錢塘江流域或環太湖地區地區,應有距今9000~8000年的原始稻作農業及其文化遺存。

如果這些推測站得住的話,那麼跨湖橋文化遺存的發現,實際上是揭啟了環太湖地區及錢塘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序幕。跨湖橋文化遺存是目前所知環太湖地區及錢塘江流域最早的稻作農業文化遺存,為在環太湖地區及錢塘江流域探索稻作農業的起源奠定了基礎。

3.距今7000年前後的環太湖地區原始稻作農業經濟可能不佔主導地位

目前在環太湖地區發現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稻作農業文化遺存,如果暫時不談年代上有爭議的蕭山跨湖橋遺址第7~2層的文化遺存,那麼主要有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第四文化層和餘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的B層。

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文化遺存,曾與羅家角遺址第三層的文化遺存合在一起描述。反映其原始稻作農業文化狀況的,主要是出土的農作物遺存、石質與骨質工具、家畜骨骼、陶器和房屋遺存等。

農作物遺存有稻粒、禾本科花粉、陶片中的稻穀碎屑。

工具有石斧、錛、刀、臼,骨耜等。

家畜骨骼有狗、豬、牛。第四文化層還出有陶塑豬。

陶器種類較多,有各種炊煮器和飲食器。陶器燒製溫度在800~900度左右。

建築遺蹟主要是一批木構件。

這些文化遺存表明,原始稻作農業已經在那時興起並得到初步發展。但從第四文化層與第三文化層在工具、陶器、建築遺存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等現象分析,如第四文化層的石工具只有僅刃部磨製的石斧、製作不是十分規範的石刀及殘石臼和礪石,沒有骨耜;第四文化層的陶器較第三文化層的陶器要原始些;第四文化層不見木構建築遺存等,羅家角遺址第四文化層的稻作農業文化發展水平明顯地要較第三文化層的為原始。在距今7000年前後,這裡的原始稻作農業可能尚處於初始的發展階段。而在第三文化層時期,這裡的原始稻作農業才有了比較明顯的發展。

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又分為A、B兩層,是在第二次發掘河姆渡遺址時劃分的。從公佈的資料看,原來認識的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中大量的稻穀與大片木構建築遺存,可能大多屬第四A層。也就是說,河姆渡遺址上大批稻作遺存和幹欄建築遺存的絕大多數並不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

王海明研究員曾概括了河姆渡遺址第四B層陶器的特點:夾炭陶器佔絕大多數,手工製陶、工藝原始,泥條盤築、泥片貼築並存,形制多歪、斜、扭、偏,器體厚重,“爛底”普遍;典型器有:帶肩脊折斂口釜和敞口釜、敞口無肩帶脊釜、半環形雙耳罐、脣部起稜的平底盤、斂口弧壁平底缽、斜壁深腹盆、釜支子、器座等;圜底器為短頸、深腹,腹底部均有不規則的繩紋;平底器均為圓角平底、不甚平穩。碳十四測定的T16④:13木頭樣品並經校正,年代為距今6955±130年(BK75057)。

至於與這些陶器同時期的石、骨、木工具、稻作遺存、建築遺存等是哪些?現在據已公佈的資料尚難分辨。但就第四層出土的石工具分析,佔石工具總數80%的石斧,較為原始,器身沒有明顯的稜角線,正背兩面一般僅略加磨製,大部分保留著打、琢痕,兩側則多經鑿琢平整,未加磨製,兩面刃大多不對稱。

如果據第四層中B層陶器特點和石斧的特徵等推測,河姆渡遺址接近距今7000年的'原始稻作農業發展水平,可能與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接近,處於初始的發展階段。

綜合羅家角遺址第四文化層、河姆渡遺址第四B層的文化遺存,可以看出環太湖地區在距今7000年前後已有原始稻作農業;農工具有石斧、石刀、石臼;家畜有豬,可能還有狗與牛;陶器有炊煮器和飲食器,不同遺址間陶器器型的種類有簡單和多樣的區別;建築方面有木構建築等。但是,原始稻作農業經濟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的比重,可能不佔有主要地位。至於原始稻作農業的種植生產形式或方式、技術水平等問題,尚待考古發現、論證。

4.環太湖地區大約在距今6700年以後原始稻作農業才開始得到快速的發展

現有的發現表明,環太湖地區的原始稻作農業,大約在距今6700年以後至距今5300年前,即河姆渡遺址第四A層至崧澤文化時期,開始得到快速的發展,並逐步發展成為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區域。主要證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聚落址逐步增多,聚落分佈密佈增大。聚落面積增加,聚落功能逐步完善。

②稻作遺存普遍發現,品種也在逐漸優化。

③發現有灌溉設施的小田塊水稻田。稻作種植進入了小田塊的階段。

④稻作農業生產工具開始有了明顯的發展,如磨光石鏟、斧、刀等開始較多的使用,骨耜大量發現,還有骨平田器、木耜、木平田器、角質鶴嘴鋤等。大量骨耜、木耜、石鏟的發現,表明當時是原始稻作農業耜耕方式的重要發展階段。

⑤手和家畜飼養也都相應的有了明顯的發展。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出現了玉器、漆器、刻紋白陶的製作與蠶絲紡織。飼養的家畜除豬、狗外、可能還有牛、羊等。

⑥精神文化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如羅家角遺址的裸體男性塑像、河姆渡遺址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品等。

以上這些現象都體現著:在距今6700年以後,環太湖地區的稻作農業的規模在逐漸擴大。稻作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文明起源的作用,在此時才開始清晰地表現出來。

5.良渚文化成套農工具形成於何時

良渚文化的成套農工具是說明其原始稻作農業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其發展水平居於同時期諸考古學文化的最高成就的標誌物。良渚文化經歷了1300多年的發展,即距今約5300~4000年,在這1300多年中,按其文化發展程度,可劃分為若干個時期、若干個階段。那麼,良渚文化成套農工具形成於良渚文化的哪一時期呢?這涉及到良渚文化在哪一發展時期進入原始稻作農業的成熟發展階段。

在良渚文化成套農工具中,最具時代與地域特徵的是石質犁形器、斜柄“破土器”、“耘田器”和“木千篰”。

目前的考古資料還不足以說明,在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是否已出現這些新穎的成套農工具。據對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出土的“木千篰”的碳十四年代測定,其年代為距今4245±85,經樹輪校正為距今4720±210,高精度校正為距今4870~4420年(ZK-0047)。據此可推測,大約在距今4800年以前,環太湖地區已出現了成套農工具,其原始稻作農業進入了成熟發展階段。

良渚文化成套農工具的出現所表明的其原始稻作農業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的時間,與餘杭瑤山、反山祭壇墓地等反映的當時的社會可能進入古國發展階段的時間,大體上是相符的。這充分表明,良渚文化的文明化的程序是在原始稻作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也充分說明:農業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