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閱讀新亮點分析

才智咖 人氣:1.84W
會考閱讀新亮點分析
    2011年的會考閱讀題,無論閱讀材料還是閱讀方法上,出現了一些新的突破,呈現出一些新的亮點。而這些突破和亮點,對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與指導意義。
    一、閱讀材料上,迎合資訊碎片化時代的特點,化“淺閱讀”為深閱讀,探究閱讀的新途徑與新方法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被稱之為“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它是指人們通過網路傳媒瞭解和閱讀非常多的資訊,但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讓自己瞭解的東西成為過眼雲煙,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徵的“淺閱讀”取代了“深閱讀”。
    這樣一個以“資訊碎片化”為特徵的時代,對傳統的閱讀提出了挑戰,拒絕或者視而不見都是不可取的態度。浙江紹興市的一道閱讀題取材就很有特點。命題人把一些碎片化的資訊整理成為一篇閱讀材料,取名為《關於“方言和普通話”的主題閱讀》。這篇閱讀材料分為“民間的聲音”與“學者的觀點”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摘錄自“紹興E網”論壇上關於“紹興方言還能存活多久”的討論帖,共由8則討論留言組成,後一部分摘自網際網路上5位專家學者的看法,以語錄體的形式呈現。由此命題:
    1.第一則材料關於“紹興方言還能存活多久”的討論是由什麼現象引發的?網友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則材料中的學者又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的?請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5分)
    2.統觀一、二兩則材料,我們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價值?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條概括。(5分)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確處理推廣普通話和保護方言的關係,有人提出先學方言,再學普通話;有人提出讓方言作為教學內容進入課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話,生活紹興話。說說你的想法,並運用以上閱讀材料的有關內容作適當闡述。(5分)
    第1題由三個小問題組成,第一個小問題是對引發討論緣由的概括,後兩個小問題是對來自不同物件看法的歸納。此題的考查,是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基點,側重於資訊的蒐集與整理方面。第2題也是對資訊的蒐集整理,但與前面不同的是,側重於資訊的篩選——“方言具有哪些價值”。這兩題側重於資訊的蒐集篩選和整理歸納,並提示讀者要注意資訊的全面性,既要聽到民間的聲音,也要聽到專家的聲音。從不同物件的聲音中,豐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由此,命題人自然設計出了第3題。這道題要求考生談自己的看法,但要運用材料中的有關內容進行闡述。這看似開放,其實又有限制。既防止考生隨意放羊、不著邊際地漫談,又要求考生聯絡給出的材料,用它作為自己觀點的根據進行闡述。這樣的試題考查才真正是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跳出了許多開放性試題信馬由韁的答題窠臼。
    此題的價值意義更多的是在提示人們:怎樣面對“資訊碎片化”時代的閱讀?
    對於這種閱讀現實,不能迴避,而是要正視與引導。學生的閱讀視野不能僅限於傳統的紙質文字上,也要適應“部落格”、“微博”時代的閱讀,並且要引導學生怎樣去進行這樣的閱讀與理解。
    近年來,有關“淺閱讀”與“深閱讀”的討論不絕於耳,而一般都把屬於資訊碎片化的閱讀劃分在“淺閱讀”的範疇。對於這樣的“淺閱讀”,更有令人振聾發聵的議論,認為長此以往,將會導致思維的膚淺,影響整個民族的閱讀質量與思維品質。但根據有關調查,電子閱讀、手機閱讀,卻越來越成為一種新潮的閱讀方式,也許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就像當年人們拋棄沉重的竹簡去捧著雕版印刷的紙質書籍一樣,電子閱讀也終將會成為一種大眾的閱讀方式。那麼,如何才能使“淺閱讀”轉化為“深閱讀”呢?這份試題的閱讀探索,就是開了一個好頭。它在於尋找到資訊碎片化閱讀的轉折點,化淺為深,面對各種不同的資訊,有效地進行梳理、歸納、分析、理解。這樣,就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深閱讀”的層次。不能將這種資訊碎片化的閱讀時代視作洪水猛獸,而是要主動迎合,順勢而為。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有一種智慧和眼光,看到這種閱讀的潛在價值,及時發現與引導,使學生適應閱讀的時代潮流。    二、閱讀方法上,採用了新的大膽嘗試,改變文字閱讀的順序與思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課堂教學的閱讀形式與方法,基本上都是有著一定的程式,學生也適應了這種程式。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並沒有真正得到實施,譬如,“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怎樣才能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這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打破傳統的閱讀定式,採用新的閱讀思路。這次,浙江台州市的閱讀材料選擇的是一篇小說《精神與肉體的抗衡》,但在作品前面有一個“導讀”提示:
    本篇小說有兩種讀法,請按照“導讀”提供的結構順序閱讀。
    導讀一:1、6、2、7、3、8、4、9、5、10+11。
    導讀二:1、2、3、4、5、6、7、8、9、10+11。
    與這一導讀提示相聯絡的試題有:
    1.第11部分“陳老的屍體被發現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樓下”,陳老為什麼會這樣呢?請你寫出合乎情境與主題的一種猜想,並陳述理由。(提示:“導讀一”與“導讀二”主題是一樣的`)(5分)
    2.你喜歡“導讀一”還是“導讀二”?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說出理由。(5分)
    命題人列出的兩種不同的導讀線路,區別就在一種是跳讀,一種是常規閱讀。這一提示其實就是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與興趣。因為這種提示也是一種暗示,告訴學生不同的順序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自然,他們就會躍躍欲試。然後,再把兩種順序進行比較,既能夠發現不同閱讀順序的內容銜接與組合後的新文字,也能夠體驗閱讀者的不同閱讀心理感受。所以,僅是這一提示,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給人全新的感覺。
    如果從試題考查來看,涉及到不同閱讀順序的考題只有兩道,或者實際上只有一道。前一道提示考生,無論什麼順序,作品的主題是一樣的,所以,“猜想”不必受到閱讀順序的限制。這僅僅是一個友情提醒,或者說是一種人文關懷。而後一道題是對不同順序的理解與感受,還要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與理由。當然,如果回到答題本身,此題又是開放性的,可以喜歡“導讀一”或“導讀二”,主要談出體驗與理由即可。我們可以從不同答案中來理解不同順序的不同效果:“導讀一”相對容易讀懂一些。“導讀一”把陳老的行為以及為什麼這樣做是連起來敘述的,幾個行為就是幾個並列的結構,這樣結構整齊,節奏流暢,讀起來很酣暢。“導讀二”最主要的特點是把人物的行為與原因分開敘述,這樣的好處是在前半部分設定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後半部分集中交代原因,給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反覆強調“陳老就只有這麼一個孫子”,讓人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