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應該如何教無定法,還是應該教有定法?

才智咖 人氣:1.27W
畢業論文

讀到很多研究語文教學的文章經常會說教無定法,但是1些做出了突出教學成績的語文教師又往往致力於尋找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固定教法,從而形成1套自己的獨有教學模式,然後教育行政部門就會把它作為經驗讓大家學習,這似乎又是教有定法了。有時看到國外的語文課堂教學環節設定的要求比我們還要細緻具體,這似乎也是在說明教有定法。到底哪1種觀點有利於我們的語文教學研究呢?如果是前1種,我們可能就會是百家爭鳴各顯其能,但也可能是的語文課堂不夠科學嚴謹,語文課堂教學發展處於無序狀態;但如果是後1種,則有可能會讓語文教學更科學規範1些,但是否會束縛手腳和個性呢?我所理解的定法,不是教法的定法,而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和能體現這種認知規律的知識組成。無定法,它強調的是教師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對相應給出的知識的表現、解讀、傳授等的方法應該多種多樣。

無定法,是對教師的個體的知識結構、經驗等的尊重;定法,是說給學生的,相應的知識構成要有既成的規律。

兩個“法”的含義和所及不1樣。

而如今,無定法的事往往用“法”引領著,有定法的事,最起碼沒有做到像師德宣教1樣讓人人瞭解,即便“定法”有嚴謹細緻的知識構成。
贊同“韻語陽春”網友的意見。

其實,“有定法”和“無定法”之間,也不是那麼“界限分明”的`。
我曾經有過1個觀點,“世界上沒有兩節完全相同的課--不管是優質的還是劣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課堂教學是1個複雜的系統過程,教材、教師、學生等諸要素,只要有1個不同,就會呈現不同的樣式。但這決不意味著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沒有意義了,而是應該在“研究什麼”、“怎麼研究”以及“如何認識和應用研究成果”上有新的思路。
這1思路,在我看來,不是簡單的給出評價、進行模仿,而是要具體並充分認識形成某1次“成功”或“失敗”的環境要素、主體行為、預期目標、偶然因素等,從中梳理出規律--這些“規律”才是真正的“定法”。
在應用這些“定法”於新的教學實踐時,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分析所面臨的教學物件的基礎上,從“適用範圍和邊界條件”的研究入手,創造性的應用,並對原來的“定法”作出補充,使其日臻完善。
--我以為,我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認識,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這是不是可以稱之為“有定法和無定法的辯證關係”。正因為這樣,我才很反對“課件”。使用課件的演示,基本上就把老師在黑板上跟學生的互動,即使不是完全被課件代替,也部分被課件代替了。而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並不是課件能設定的。

所謂教有定法,我的理解是教師有自己的1套語文教育思想,對如何教導學生有自己的1套,但這1套東西不等於每節課都1個樣子。張無忌學太極拳,先學了有定法的1套,但張3豐卻問他忘記了沒有。最好是忘記了。

從“有定法”,到“無定法”,是1個飛躍。同意方老師的看法。

完整的說,對於1個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而言,應該是1個從“有定法”到“無定法”再到“有定法”再到“無定法”以致無窮髮展的過程。正是在這樣1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實現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

語文應該如何教無定法,還是應該教有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