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留守狀況與問題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2W

留守兒童(left-behindchildren)是對我國廣大農村和城鎮地區存在的一種特殊兒童群體的稱謂。主要是對由於兒童雙親或單親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一種親子離異現象的描繪[1]。近年來留守兒童數量急速增加,2008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留守兒童人數約為5800萬,到2010年這一數字達到了7326萬[2]。我國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特殊群體。據統計留守兒童佔我國兒童總數的21.88%,佔農村兒童總數的37.7%,在個別省份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的56%以上。而且在留守兒童中6歲以下幼兒所佔比例正在快速激增,2005—2013年間6歲以下留守兒童增加了47.73%,佔留守兒童總數的38.37%[3]。這意味著我國有人數龐大的兒童正處在發展不利的危險處境中,而且這一群體越來越低齡化。留守兒童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還存在很多生活困境和心理-行為問題。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相對於全國兒童高出30%左右,檢出率約是全國兒童的3倍左右。不僅如此,留守兒童的生活困境十分令人擔憂。在安全方面:留守兒童傷害發生的比率為13.03%~52.94%[4],在身體發育和營養方面:雙親留守兒童生長遲緩率為18.7%。農村留守兒童貧血檢出率為32.2%,顯著高於同地區非留守兒童的26%[5]。在心理-行為方面:留守兒童比一般兒童具有更多的心理-行為問題,2014年貴州省的一項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處於正常水平的只有27.9%,邊緣水平的有24.6%,異常水平的有47.5%[6]。其中問題行為較為嚴重的有品行問題、同伴交往問題和多動。相對於全國的10.78%~15.16%[7]和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天津、大連)的8.1%~11.27%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檢出率約為36.1%~47.5%[8-10]。2010年以後針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非常集中,然而山西省內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成果較少,本研究擬對山西省留守兒童的留守情況和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進行調查,力圖反映山西省留守兒童的留守情況以及與其與問題行為之間的關係。

留守兒童留守狀況與問題研究論文

1物件與方法

1.1被試物件:在山西省長治縣某鎮中心學校整群抽樣,共調查8~13歲兒童139名,平均年齡(10.2±2.3)歲,其中留守兒童105名,其中男生56名,女生47名。1.2研究方法:採用自編家庭基本資訊調查表和Conners教師評定量表。自編家庭基本資訊調查表,內容包括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年級、年齡、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父母外出時間和與父母聯絡的頻率等7個專案。由教師填寫的教師用評定量表(TRS)用以全面評定兒童行為的量表。該量表主要有3種問卷,即父母問卷、教師問卷及父母教師問卷。本表適用於3~17歲兒童青少年。量表共含28項測題,按0~3級進行評分,0級:無,1級:稍有,2級:相當多,3級:很多。因子分析得到4個因子:品行問題、多動、不注意被動和多動指數。1.3統計學處理:採用SPSS18.0統計學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狀況:由於調查抽樣的學校屬於外出務工人員集中村落,村裡幾乎所有家庭都有外出務工人員,在全校139名學生中,共有105名留守兒童中,留守率74.1%,回收有效資料103份,有效率為98.09%。留守時間和父母聯絡頻率以及主要照看者的基本情況:獨居祖輩照看佔28.8%,祖輩雙親照看佔51.9%,父母一方照看佔19.3%;留守時間5年以上佔27.8%,3~5年佔15.2%,2~3年佔12.7%,1~2年佔20.3%,1年以內佔24.1%;聯絡頻率:經常聯絡佔48.1%,每週1次佔26.0%,每月1次佔2.9%,很少聯絡佔23.1%。不同性別TRS各分量表得分見表1。結果顯示,經t檢驗,性別在留守兒童TRS的各分量表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842,0.071,0.416和0.914),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其品行行為、多動、不注意-被動和多動指數均至少高於全國常模一個標準差以上。女生的品行問題、多動、不注意-被動和多動指數均高於全國平均數2個標準差以上。2.2留守狀況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對不同留守時間、父母聯絡頻率與問題行為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統計,結果留守時間與聯絡頻率在品行問題、多動、不注意-被動和多動因子上均有顯著差異,見表2。經過多重比較發現,留守時間與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並不是成簡單的呈線性關係,留守時間越長問題行為不一定更嚴重,留守時間在1~2年和2~3年是留守兒童的適應期,問題行為會在該適應期內降低。而父母剛外出和外出時間超過3年以後問題行為會顯著上升。在聯絡頻率上,留守兒童問題行為會隨聯絡頻率的增加而降低,說明密集的'聯絡頻率能夠有效降低兒童的問題行為水平。

3討論

3.1性別與留守兒童問題行為:本研究發現,經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性別留守兒童在TRS各分量表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842、0.071、0.416、0.914。TRS各因子分男孩與女孩分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國內其他有關兒童問題行為的報道不一致,顧建[11]2016年對農村國小生問題行為進行調查發現,男童在品行問題、多動、多動指數因子等方面評分高於女童(P<0.05),在不注意-被動評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其它地區不同,山西省長治縣某鎮中心國小所在村落中女生的問題行為相對更為突出,留守情況對女童的影響究竟如何產生,與男童問題行為發生水平的區別如何造成還應進一步研究。留守女童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3.2留守時間與兒童問題行為:留守時間與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並不是成簡單的呈線性關係,留守時間越長問題行為不一定更嚴重,留守時間在1~2年和2~3年是留守兒童的適應期,問題行為會在該適應期內降低。而父母剛外出和外出時間超過3年以後問題行為會顯著上升。張莉[12]於2009年的研究表明,家長外出打工的2年內是兒童問題行為發生的關鍵時期,外出時間是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發生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1年以內和3年以上留守經歷是問題行為的高危因素,留守剛剛開始的1年中兒童最容易發生適應危機,問題行為水平有所增加,1年以後兒童適應機制啟動,問題行為水平有所下降,而3年以後兒童的問題行為被長時間留守的高危因素刺激,問題行為進一步增加。3.3聯絡頻率與兒童問題行為:在聯絡頻率上,留守兒童問題行為會隨聯絡頻率的增加而降低,說明密集的聯絡頻率能夠有效降低兒童的問題行為水平。建議留守兒童家長應該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和學業狀況加強關注,增加與兒童的聯絡頻率,多樣化的使用不同的聯絡方式是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有效干預手段。留守女童問題行為水平較男童更應得到關注,留守對女童的影響更加顯著。留守時間越長,兒童出現的問題行為越多,留守1~3年內是留守兒童的適應期,1年內和超過3年的留守是問題行為的高危因素。高頻率的親子溝通可以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