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的新思路

才智咖 人氣:7.68K
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的新思路
內容摘要:當今,經濟全球化程序正在加快。中國加進WTO後,面臨的國際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面對這一挑戰,我國在充分發揮自身比較上風的同時,更要建立起自己的競爭上風,實現比較上風和競爭上風的融合是我國對外貿易策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對外貿易策略 比較上風 競爭上風 相容
  
  傳統比較上風理論的成功點與困境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和核心是比較本錢理論和要素稟賦學說。按照比較本錢理論,各國應致力於生產並出口那些有比較上風的產品,在國際交換中換取其相對劣勢的產品,以進步世界福利水平。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上的比較本錢差別呢?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模型)對此作出瞭解釋。該理論以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之生產函式相同的條件下,比較上風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國或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別。因此,各國應當生產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這一邏輯得以成立的條件假定是各國之間單位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國的生產函式都是相同的。與此不同,李嘉圖的理論則以為各國比較本錢的差異是由各國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之差別造成的,也即各國的生產函式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時期內這類不同性保持不變。在斯密和李嘉圖的比較本錢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作為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他們的理論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H-O理論仍然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和生產規模報酬不變的基礎上,但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進,故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傳統比較上風貿易理論,所誇大的比較利益結構都是建立在一國產業之比較上風的基礎之上的。應該說,上述理論在解釋現實中的某些貿易格式上是相當成功的,並曾在相當長時期內構成了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的主流,但它們終究存在著侷限性。
  傳統的比較上風理論是建立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基礎上,其比較利益產生條件是各國的供給、生產條件不可改變,資源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活動,這些上風具有靜態的特徵。但處於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要素、資源可以在國際間活動;自然資源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以“質量”上的上風彌補“數目”上的劣勢。這表明,大部分開發中國家所具有的靜態比較上風,在國際競爭中並不一定具有動態的競爭上風。
  
  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與不足
  
  二戰後,出現了大量的貿易新現象: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額超過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貿易額;製成品內部的貿易比重上升,低階產品的貿易下降;已開發國家之間製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額越來越大。這些新貿易現象與傳統貿易理論相悖。針對傳統理論的不足,以不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與傳統理論相比,新貿易理論大量運用產業組織、市場結構、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概念和思想來構建新的理論模型,使國際貿易理論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新貿易理論既從供給的角度,又從需求的角度對現代國際貿易加以解釋。從供給的角度,新貿易理論是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的:
  “規模經濟、產品差異作為國際貿易產生原因”的解釋
  規模經濟效果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其生產規模、降低商品的單位本錢佔居競爭的上風地位,這樣排除了企業自由進進某些部分的可能性;差異產品意味著企業追求控制產品價格的可能性。這必將打破原有的自由競爭的市場結構。然而在一國市場範圍內,追求規模經濟效果和追求差異產品是矛盾的。由於規模經濟效果要求生產大批量、同質產品,從而帶來市場價格的下降。但是對差異產品的追求要求生產小批量、異質產品。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是開展國際貿易。這一基本觀點由保羅·克魯格曼在其國際貿易新理論的經典性論文《報酬遞增、差異產品和國際貿易》作出了完整正確的論述,非常系統地闡述了上述觀點。規模經濟和差異產品理論誇大,在規模經濟發生作用的條件下,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差異產品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原因,對規模經濟效果的追求,從而是對獲得逾額利潤的追求是國際貿易產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