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中肌理運用的價值

才智咖 人氣:3.09W

肌理語言是藝術家們個性化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相關論文範文,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藝術創作中肌理運用的價值

摘要:畫面肌理的應用從早期的含蓄,到十六世紀時期出現的凹凸起伏的畫面效果,發展到當下階段,藝術家們越來越有意識的把肌理作為藝術表達的元素,出現在畫面中。在藝術創作中,“肌理”效果的運用,對於藝術家本身以及創作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肌理;創作;價值

在肌理表現的演變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西方早期的繪畫藝術中,藝術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肌理效果的存在,他們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於研究如何通過色彩、線條、明暗等繪畫語言表達出更加真實的物象,這時的肌理並沒有得到大多數藝術家的重視。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藝術領域的探索也不斷被開拓創新,人們對於傳統的繪畫觀念進行了大膽探索,綜合材料的加入讓畫面的肌理效果更為強烈。在藝術創作中,“肌理”效果的運用,對於藝術家本身以及創作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價值。

一、豐富了藝術語言

在二十世紀,肌理表現也成為了獨立的藝術語言,被藝術家們加以利用,不斷地挖掘一切可能的新材料加入到畫面中,使之產生獨特的肌理效果,使得繪畫的表現手段更加多元化。德國藝術家,安塞爾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是當代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的大師。從調色盤上的油彩,到殘破的老照片,廢舊的金屬片,甚至是黏膩膩的油漬,都可以成為他作品的主角。織物、稻草、砂石、油彩等等各式物料構成了紛繁複雜的肌理效果,這些堆積起來的視覺圖案成為了他作品的畫面中心。這時的肌理已經不再依附於表現物象造型的需要,在基佛畫面中的這種肌理效果是傳統的繪畫表現不了的,肌理成為了不可替代的藝術表現語言。既然肌理表現被認可為一種藝術語言,就會帶有“語言”的特徵:在說話時,穩重的語言給人以悠遠綿長之感;犀利的語風給人以一波三折之感。作為藝術表現語言之一的肌理也有著不同的意味。整齊規範的肌理效果給人以秩序感,而破敗雜亂的肌理,又會給人以滄桑落寞的感覺;平滑柔和的肌理給人以恬靜的意境,而跌但起伏的肌理又會帶來動盪不安的感覺。因此,肌理不是簡單的勾勒塗抹拼貼,它們在每位藝術家手中都有著不同的變換,藝術家們出於個人對肌理效果美感的`不同認識和追求,對肌理的應用就會有不同的意蘊傳達。

二、提高了藝術的表現力,傳遞畫家情感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名家畫冊的印刷越來越精美,網站上高清圖片更是琳琅滿目,人們可以十分便捷的欣賞到各個時期各個名家的作品,但是,人們依舊渴望能夠現場親自目睹大師的作品原圖,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畫面中肌理效果帶來的震撼力。各種材料經過藝術家們之手,層層堆疊於畫面之上,有的甚至可以達到浮雕般的效果,這類肌理所帶來的強視覺衝擊力,平面的印刷品根本無法感受,只有站在作品的面前,細細品味,才能領悟到它的非凡魅力。也難怪印象派大師莫奈會這樣說:“畫面的好壞,只要閉上眼睛,撫摸畫布就能判斷。”也只有當各位觀畫者直接面對作品欣賞時,作者在畫面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透過畫面,毫無保留地傳達給觀眾。這時的畫面肌理就承擔著這樣的任務,或光滑,或粗獷,或纖細,或厚重,不同形態的筆觸或是材料都會反映出藝術家們創造這幅作品時不同的心理感受。又如基佛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50週年而創作的作品《荒原》。基佛選用厚木板作為基底,用粘土布滿整個畫面,待一層的粘土冷卻開裂後,再進行覆蓋,最後用丙烯顏料進行上色。經過多次反複製作後,畫面形成了千溝萬壑的肌理效果。這些肌理效果描繪了被戰火燃燒後傷痕累累的大地,這滿目瘡痍營造了一種悲切的氛圍,足以引起觀畫者心理上的震撼。“藝術: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這句話是美學家,蘇珊•朗格提出的,每一件藝術品都包含著藝術家們內在的情感,藝術家們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時,所加入的材料就會成為藝術家們情感抒發的特定載體。這些被精巧地安排、佈置的肌理效果,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們創作時的無限激情,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鮮活氣息。

三、促進畫家藝術風格的形成

肌理語言是藝術家們個性化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筆觸效果,還是各種工具材料,一旦被藝術家們選擇,進入到畫面之中,那麼他們所產生的肌理效果就會成為藝術家們特定的“語言”,使得畫面帶有隻屬於畫家本人的獨特風格,展現藝術家的個性。在上文中提到過印象派,在這個“門派”中出現了許多藝術大師,他們雖然同屬於一個派系,但是每個人的作品都是個性鮮明的。提起莫奈,就會想起用“色彩分割法”畫出的塊狀筆觸所構成的盪漾的水面;修拉通過色點的組合,創造出大碗島星期天下午的精彩;塞尚厚塗重抹的肌理表現,使畫面有一種建築般的結實感;梵高則運用短促、捲曲的筆觸排列,讓畫面充滿動感。藝術家們在長期對藝術的探索中,將自己的個性和技法相結合,創造出適合於自己畫面的肌理效果,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一位大師的風格確是多變的,他就是畢加索,除了“綜合立體主義”風格,還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展現。在他的素描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特定的肌理處理方式在每一次的風格變化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此可見,藝術家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於藝術的判斷是相對穩定的,對於畫面的處理特別是肌理的運用有著固定的模式,藝術家們通過對於藝術的思考以及對肌理語言的不斷研讀,將之與畫面融合取捨,將影響藝術家們個性化藝術風格的形成。肌理,隨著各時期不同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從早期朦朧地存在於藝術作品中,到後來藝術家們有意識的使用,它在藝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於肌理效果的應用高下,關鍵在於藝術家個人的藝術修養,只有藝術家能夠將自身的內在情感融入到肌理中才能讓藝術作品散發出更強大的感染力。在本文中探究肌理的應用價值,是希望肌理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在藝術實踐中能夠發揮它應有的魅力,使藝術作品更加精準地傳達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精神。

作者:林姍俐 單位:福建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佟景韓、餘丁、鹿鐳.歐洲19世紀美術•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