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創新路徑研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6W

現有課程在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室內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創新路徑研討論文

(1)材料課程主要是通過多媒體,單純知識型的講授。而對於材料肌理、色彩、質感等視覺化的特徵,學生沒有直觀把握,對這種枯燥的講課方式,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2)針對室內材料課程的課本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就材料講材料,缺少對學生啟發式的材料創意課程的拓展。

(3)室內材料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通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獲得對於材料的肌理、質感、顏色等感官上的體驗與認知,才能對材料有深刻的認識,從而使創造性的使用材料提供可能性。而現有的室內材料課程,教學實驗條件不完善,材料實驗室陳列的材料工藝相對落後,對於材料教學的實踐環節,受到場地和裝置的限制,形同虛設,很多問題只能紙上談兵,教學效果欠佳。使得學生在後面的室內專題設計課程上,往往在室內空間中如何創意性使用材料問題上顯得無所適從。

室內空間表皮材料直接作用於使用者的身體感官體驗,使用者通過的感覺器官的分析器對材料作出的綜合印象。這種綜合印象包括人的感覺系統因生理刺激對材料作出的反映,或者由人的知覺系統從材料表面得出的資訊。在室內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強調學生感受不同形態、質感、肌理、色彩的材料帶來的不同的空間體驗。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加工工藝、以及不同的材料組合所展現的空間情感。在教學訓練中可結合聽覺、觸覺、味覺等進行材質體驗。設定“喜悅”、“冷酷”、“悲傷”、“憤怒”、“神祕”、“溫馨”等不同空間情感表徵,啟發學生髮揮創造力,用不同材料來表達。從而打破傳統的僅從視覺體驗材料的物象,讓學生將異質意象轉化為視覺物象,提高學生對材料特性的認識,促進學生以後的室內設計創新設計中開拓和發現材料運用的新領域。

傳統的建築材料如磚、木、石、瓦等承載著幾千年來人們對生活的體驗,如泉州民居的紅磚燕尾脊、徽派民居的石雕和木雕、江南民居的灰磚黛瓦,都是表達地域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傳統材料重新尋找自身的文化價值,許多設計師都在探索著自己的設計語言。如王澍設計的象山校區,用當地民居的拆除下來的青磚材料和瓦片混雜作為建築表皮。設計師將傳統材料從物理的功能屬性中脫離,以藝術化的形式對傳統材料進行再認識再創造,將傳統民居材料視作傳統文化的`精神映像,將其作為地域文化載體予以尊重。在室內材料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傳統建築材料的文化映像,材料創新課程可以考慮結合我校閩南地域文化特色,在課程加入實地體驗課程,將傳統紅磚民居作為學生體驗地域文化精神的場所。如楊阿苗故居是閩南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通過學生實地考察走訪當地工匠,認識理解閩南民居紅磚不同建構方式,引導學生分組利用傳統紅磚材料親自動手用自己理解的建構方式,搭建一堵1.5乘1.5米隔斷牆,鼓勵用傳統的紅磚材料創造新的建構形式,在搭建方式上紅磚可以是承重材料也可以是非承重的,通過親身體驗來認識紅磚材料,對材料物質層面的理解提高到對材料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的認識,從形而下之器轉向形而上之道層面的討論,進而探索紅磚這種地域材料的物質極限。

在室內設計風格千變萬化的時代,設計師都從各自的角度探索著設計創新的道路。室內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室內設計教學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如何引導學生開拓設計思維,建構室內材料教學課程的新體系是室內設計教師所要研究的問題。室內材料創新課程教學還處在探索階段,有許多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是該課程在教學的方法上突破了傳統的材料課程講述空洞理論的方式,對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調動了同學們的設計創意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材料多維度的感官體驗,轉化成為自己的設計語言,學會用材料自身來敘述空間,重新定義材料作為表現語言的價值。室內材料課程只有用前言設計的理論為基礎,教師學理傳授,注重學生創意思維的發掘,材料創意課程才不會流於膚淺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