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實踐教學方法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3W

摘要:從加強市場調研,利用校企合作單位的優質資源開展考察,增強與其他相關課程的聯絡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的實踐性教學方式。

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實踐教學方法論文

關鍵詞:《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1《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教學中的問題

1.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課程特點是材料品種多、名稱多、技術指標多、知識點相對分散,有時同一個材料有多種不同的名稱,因此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點混亂,混淆不清。且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裝飾材料有限,面對以課堂書本教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缺乏學習動力,對學習缺少興趣和信心,容易對該門課程產生厭煩牴觸情緒,或是對課程內容容易遺忘。

1.2學校配套設施不全

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課程除了材料的識別外,還需掌握對應的施工工藝,在很多本科院校都會設定有施工工藝實訓室或展覽室,內部成列施工的半成品供學生參觀學習,瞭解施工具體操作內容,但在專科學校較少有此類實訓室,學生無法直接參觀施工工藝內容。

1.3教材內容相對滯後

目前使用的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教材,由於裝飾材料種類及標準更新換代快,高職教材很少能第一時間收錄市面上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相關配套教材與市場前沿材料和工藝的出現相比存在較為明顯的滯後。

2《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實踐性教學措施

(1)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理論教學可採用案例教學法與翻轉課堂教學法相結合。以某項已施工的真實設計案例為導向,將原始戶型結構及要求釋出給學生,讓學生課前通過教師所給的學習資料瞭解相關材料種類、效能及施工方法,通過結合室內設計課程、CAD、3dsmax、Photoshop等軟體製作以及裝飾裝修工程技術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完成區域性設計方案,再各組在課堂上以PPT彙報形式講解本組設計中使用到的裝飾材料,施工工藝,以及優缺點。例如講解地面裝飾材料及鋪裝方法,可按以下步驟進行:①課前:釋出某實際案例的戶型圖及介紹地面材料種類及施工工藝的學習資料,學生分組共同完成地面鋪裝設計方案CAD圖、3dsmax效果圖製作、PPT講解稿件,並瞭解對應鋪裝材質及施工方法。②課堂:學生分組講解本組鋪裝設計方案,並說明選擇這些材質的理由,材質的優缺點,施工方法等。例如學生選擇了三層實木地板,需要講解以下知識內容:首先介紹選擇三層實木地板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講解內容進行點評,再重點擴充三層實木地板的主要技術要求以及選購方法。等各組介紹完畢後,教師最後給出實際案例展示,介紹設計思路及對應材料知識點。按以上方法組織理論教學,使學生由被動式聽課,變為主動思考,學生興趣濃厚,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2)加強實踐教學,理論聯絡實際,使學生能把書本及課堂所學知識有效和實際裝飾材料及施工工藝聯絡起來,實現深入掌握理論知識及靈活運用的目的。加強實踐教學可通過以下方法:①組織學生到裝飾建材市場及傢俱市場調研,瞭解常見裝飾材料的種類、規格、環保等級、適用範圍、主流品牌、價格動態等方面知識,做好相關記錄、拍好照片,撰寫成調研報告。在課堂中以分組方式讓學生講解調研PPT,進一步加深對材料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現力。②組織學生參觀優秀裝飾工程,如展覽廳、專賣店、住宅樣板間等,加深學生對裝飾材料的瞭解以及在不同設計中裝飾材料在各個介面的處理方法,如材料種類、顏色、質感紋理、規格、效能等選擇和搭配方法,提高學生在室內設計中對材料的`操控性。③組織學生參觀裝飾施工工地,觀看實際施工步驟、施工方法、施工要點以及驗收方法,將課堂中學到的施工知識與實際施工現場相聯絡,將施工知識理解記憶。④組織學生參觀裝飾設計公司,邀請公司設計總監或施工監理講解新材料、新工藝,觀看公司中的材料展示區及施工樣板區,瞭解行業新動態,掌握最新材料及施工方法。

(3)關注行業動態,瞭解行業最新資訊,教師應將新材料、新標準、新工藝及時引入課堂介紹給學生;儘可能選用最新出版的合適教材,或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自主編寫適用教材;與裝飾公司合作,帶領學生前往施工場地瞭解新工藝、新材料。

3結語

《室內裝飾裝修工程技術》課程實踐性教學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實際接觸設計中運用到的各類裝飾材料,瞭解優秀室內設計方案的材料運用方法,聆聽一線設計師講述設計經驗,瞭解最新裝飾材料及施工工藝,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有利於學生根據實際材料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後續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宮藝兵,潘娜,陳佩新.“室內裝飾工程施工工藝”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27).

[2]朱祖森.建築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創新淺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4,(10).

[3]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現代遠端教育研究,2014,(2).